新四季網

太極拳能否實戰?如何做到得心應手?

2025-08-02 13:14:10

太極拳能否實戰?可能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吧!太極拳的靈魂就是技擊,核心就是內功內勁的修煉。而現代人練習太極拳更多的是修身養性,太極拳套路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接受,太極拳原有的技擊功效慢慢被淡化、並逐漸失傳。還有就是當今現代技擊水平的名家並不太多,也會對人們對於太極的技擊產生困惑,最重要的還是,太極拳並非是國家的競賽項目,只是一些太極拳愛好者的鍛鍊項目,自身的條件也受到了限制,沒有繼承和發展太極拳技擊。下面太極拳小編就來為你詳細介紹太極拳如何做到實戰。

太極拳能否實戰?

「太極拳能打嗎?」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群無數次的議論著這個話題,也由此引發了多種觀點的討論。我將試著從的歷史和現狀的不同側面,對太極拳的技擊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一、 從歷史角度看太極拳的技擊

當初,楊露禪在北京以太極拳技稱雄,被冠以「楊無敵」之名的時候,北京武行強手如林,八卦掌、形意拳、傳統摔跤等等各武術門派都是人才濟濟,楊露禪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北京「揚名立萬」,並使太極拳從此得到極大的發展。後來的楊班侯等人與各門派高手較技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太極拳的技擊得到了當時社會的廣泛認可。

舊時,以習武為生的行業和人員都很多,許多人終生都在習武 ,相互間的比武也在所難免 。這類的比武活動有時是有組織的擂臺賽,更多的是民間的比拭,一般都沒有什麼規則,拳手們可以各施絕技、盡情發揮,很多情況下會造成比武雙方的傷亡。各家武術有著的不同特點,但是絕不會因為你是練太極拳的 ,人家就和你推推手,在教量時都是全力施展拳腳。太極拳師也不可能象平時練拳一樣,用慢悠悠的動作去應付猛烈的攻擊,那種格鬥象今天的散手一樣,沒有具體的形式,「太極全身都是手」。上下七星,都是攻擊的利器;拳打、腳踢,肘擊、肩靠,都是制勝的手段。所以,當時的太極拳就是一門克敵制勝的格鬥術。

二、 現狀的尷尬

首先,太極拳的功能發生了變化

隨著社會的變遷,武術已經不再是謀生立身之道。大多數人練習太極拳是為了強身健體,同時,太極拳套路的表演功能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接受,太極拳本源的技擊功效反而淡化、並逐漸失傳。太極拳的練法也由重功法、重技擊的方法,轉向以套路的練習為主,而套路本身也越來越呈現出舞蹈化和體操化的趨勢。其結果是:太極拳具有精妙完備的理論,是理論的巨人,卻不能用於技擊,是實踐的跛腳漢。現在的太極拳,作為一種體育運動,進行表演和比賽。上場參加推手比賽的運動員,是一些身體條件好的年輕人,有些根本沒有練過太極拳;練太極拳套路的打不了,沒有聽說參加散打比賽的運動員,那一位是通過練太極拳而上擂臺的。

其次,推手規則的困惑

對於現在太極拳推手比賽的規則說法很多,外行覺得這種比賽觀賞性不強,練太極拳的人認為,這種推手不能表現太極拳技擊的特點。國家體育局的張山先生,在介紹太極拳推手競賽規則的制定過程時說,過去推手只限於師傅和徒弟、師兄弟之間進行,沒有各門派之間或社會上的公開比賽經驗可以借鑑。現行推手規則是經過了數次專家論證、審定,還多次向全國幾大門派太極拳的傳人和名家徵求意見,又經過十幾年不斷補充、修改的複雜的過程。從八十年代開始的推手競技比賽,近幾年也停止了。社會上對現行推手規則不滿意可以理解,但是誰也沒有能拿出一個成熟的改革方案,改革或者重新制定一套規則。

在現行推手規則的約束下,現在的推手比賽,擺脫不了力量的對抗,還有人用「太極跤」來比喻現在的推手比賽,總之,和太極拳的理論或先輩的技擊實踐相比較,總覺得這種比賽體現出來的不是太極拳。

再者,具體條件限制著太極拳技擊的發展

現在的太極拳運動並非國家競賽項目,從事太極拳鍛鍊的大部分是民間愛好者,由於自身的素質和訓練條件的限制,使他們擔當不起繼承和發展太極拳技擊的重任。在七、八十年前,太極拳大師雲集的時候,軍隊和社會上對武術行業有廣泛的需求,武術可以成為跨入上層社會的進身之階。在孫中山「強國強種」的精神感召下,更有許多仁人志士將練武提高到民族存亡的高度,所以吸引了眾多社會精英練習武術,許多家庭甚至王公貴族,都不惜重金延請武師教子,「窮文富武」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武術發展所必須的人、財、物都得到了保證,正是在這樣的現象為太極拳技擊的發展奠定了廣泛的社會基礎。對於練習太極拳者的選材廣泛,當時高明的老師也很多,太極拳技擊的水平高是理所當然的。

現代社會,練習太極拳的人,多是出於愛好或者是為了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即便是立志以太極拳為事業的人,也要一邊維持生計,一邊在業餘時間練習拳術技藝,受著訓練場地、時間和器材、資金等條件的限制。況且,每個練習太極拳的人,也不一定都具有上場格鬥的素質,使他能夠進行太極拳的技擊運動。在專業競技隊,有這樣一個現象:某個優秀隊員,可能因為一次比賽取得了好成績,經過領導特別批准休了半個月假,再回到隊上時,他在完成恢復訓練以前,其競技狀態就不足以同以前水平次於他的隊員對抗。專業隊員尚且如此,民間的「練家們」長期沒有系統地體能訓練,沒有經常性的對抗訓練,沒有賽前的高強度集訓。這樣的狀態,民間的「練家們」在體能、攻防意識和臨場的適應程度上,已經與專業隊員有了相當大的距離,儘管擁有師門完善的技法傳授,卻不一定能夠使出來,其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在現實的推手比賽中,經常有許多練了多年太極拳的選手,不敵那些根本沒有練過太極拳的退役舉重運動員,或者業餘的摔跤手。「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絕非太極拳不能技擊,而是從事這項運動的人的差異,以及訓練方法、訓練條件的制衡,妨礙了太極拳技擊運動的發展。

總而言之,太極拳技擊現狀的尷尬,也暴露出整個傳統武術的軟肋:在散打的擂臺上閃展騰挪的,不是傳統武術的練家子,而是從各地選來的一些自身體質條件好的青年人。許多武術家在議論,散打比賽沒有反映出中國武術的真實水平,究其根本原因,與太極拳技擊神話的失落也相差無幾。

三、 太極拳技擊出路的推想

太極拳的技擊要得到發展,首先要給它一個適當的定位。

現在一談太極拳,很多人就大談推手。其實,推手不是太極拳鍛鍊的終極目標,不能算是太極拳的技擊。在太極拳的整個體系中,推手是在練習了拳架之後,是師兄弟之間為了熟悉沾、拈、連、隨之類的勁法,以及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等手法的一種鍛鍊手段,或者說是學習太極拳技擊的一個過程。在推手之後,還要練習單勢,也就是「著」。由著熟至漸悟懂勁,而後從心所欲,從心所欲就可以「打手」了。「打手」,就相當於現在不拘形式的散打,打手才是太極拳的技擊,才是太極拳鍛鍊的最終目的。太極拳是一門武術,本源的功能就是為了訓練人的技擊能力。做為武術,能打倒才是硬道理,否則就是「舞術」、「文術」,失去了技擊的功能,就不可以「武」稱術。

合理的研究總結太極拳技擊的技法,用以指導、結合具體實踐,是發展太極拳技擊的必然之路。

目前,太極拳的研究重點是對套路和健身祛病的研究,一談到太極拳的技擊,就會指向推手。推手是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如果將推手與太極拳技擊等同,就割裂了太極拳的整體性,從而否認了太極拳的技擊特徵。所以,要發展太極拳的技擊,就必須重視關於太極拳「打」的那部分理論和技法,將它進行科學的分析、研究,整理出符合人體生理和運動規律的部分,用於指導具體的技擊實踐。

一般人練了太極拳,能打過泰森嗎?不一定,但泰森練了太極拳,掌握了太極拳的技擊方法,就可能打過他原來不敵的劉易斯或著霍利費爾德。

民間的太極拳愛好者,應當注意吸收專業競技運動的科學訓練方法,積極與傳統的技法相結合,並不斷地豐富太極拳的實踐,為專業隊伍提供借鑑的經驗和後續人才。

專業和業餘的散打、搏擊運動員,應當學習民間太極拳蘊涵的的勁法和技法,直接用傳統武術來豐富散打的技術,這樣對太極拳技擊的發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太極實戰如何做到得心應手?

一、太極拳內勁的修煉

任何拳術在實戰中都必須以「力」作為根本,太極拳也不例外,沒有力就無法用於技擊,只能作為強身健體的一種功法。因此,完全不用力也能技擊的拳術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太極拳講究「放鬆」「柔軟」「用意不用力」以及「四兩撥千斤」等,並不是完全否認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學者換掉天生的笨力,具備太極拳所要求的「鬆柔彈性內力」——這就是太極拳內勁的修煉過程,這也是個換力過程。學拳之初,必須嚴格做到無須用力。過了這個階段,則非要有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蠻力、犟力,而是通過許多年的鬆柔不用力練習之後,練就的一種剛中寓柔(也即剛柔相濟)之力即內勁。我師傅一真強調:「有了內勁學習太極拳才算有了本錢,內勁越大,本錢越足。」

有了本錢,就可以隨心所欲;沒有本錢,技巧也是空的。沒有力量就如將軍手中無兵,縱有孔明之能,也只能紙上談兵。沒有力量,在實戰時就無法如意發揮,甚至反被對方所制。太極拳開創之初是用來技擊的,不是用來健身的,因此不適合年齡偏大者學習。如今人們練太極拳的目的與過去大不相同,雖知道太極拳講究剛柔,但卻只知道柔不用力,不知道剛要用力和用多大力,所以目前太極拳在廣泛普及中過多地注重「柔」,而忽視了「剛」。要想成為真正的太極拳高手(能實戰技擊的),首先必須明白剛柔的真正內含,只有達到了剛柔相濟,方能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太極拳技擊高手,而不是理論高手。太極拳中「剛」體現的就是「力」,雖講究不以僵力、蠻力、犟力體現,但必須以強大的內勁為基礎,才可能去論巧力、內力。以柔克剛的「柔」也必須是剛柔相濟的柔。所謂的「外家拳」雖體現的是以剛為主,但(得其真傳者)也從未離開過柔,也講究剛柔相濟,只不過從開始就將「剛」擺在首位,與太極拳恰好相反,但最終還是爭取達到剛不離柔、柔不離剛、剛柔相濟的目的。

二、太極拳的技擊必須要練快

沒有哪一種拳術在實戰中能以慢取勝的,太極拳也不例外。那為什麼太極拳在練習時要追求慢呢?和「力」一樣,在初學階段是為了換勁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練、規矩(即守規矩階段),力求達到動作協調,勁力順暢,內力充足,技法熟練靈活,因此太極拳所要求的慢僅僅體現在學拳的熟悉和提高階段上,當具備了以上條件後,就必須追求速度,由慢轉快,每個式子都要越快越好。太極拳要求的「以靜制動」也是一種避其鋒芒的應戰技巧,「靜」是等待最好的時機,「動」則是快速反擊,慢了則錯過良機。「靜」最終要過渡到快速的「動」。「後發先至」、「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都說明了「快」的重要性。陳氏太極十四世陳長興所著的《用武要言》是太極拳技擊的高層次理論。「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擊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從這些話中也可看出沒有速度、不講究快的太極拳是不可能用於技擊的。

三、太極拳的技擊不只是推手

「先求開展、後求緊湊」,這是對練拳過程的概括。拳架開展則大方好看,緊湊則不中看。拳諺云:「好看不中用,中用不好看。」道出了開展與緊湊的真正含義。參加套路比賽者,要想得獎牌,拳必須打得舒展大方。因此很多大型的套路比賽往往限制了拳架朝實用性發展,誤導練習者舍本求末。推手是檢驗拳架的「試金石」,在拳架和技擊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但現在有的人誤把推手當成太極散手,這是天大的笑話,他們不知「推手」離太極拳散手技擊階段還相距「十萬八千裡」。在掌握了推手八法之後,技法應在推手中充分體現,否則就只能啟下而不能承上,這也是許多人在推手比賽中比力氣頂牛的根本原因。如果將技法充分體現於推手中,誰還敢去比力氣、頂牛呢?現在,許多拳師傳授推手越來越簡單化,只局限於基本八法之內,被無形之圈束縛而不知,仍自以為是,使後學者茫然不得其法。這裡可明確一點,套路和推手水平較高之人,不一定實戰技擊水平較高;而實戰技擊水平較高之人,也可能拳架及推手水平較高。有人說太極拳是「豆腐架子」「好看不中用」,所有太極拳名家、拳師們都不承認,這是自然的。但許多名家拳師們卻又熱衷於推廣以「豆腐架子」為主的套路或簡化拳種,不是「豆腐架子」又是什麼呢!要改變這種局面,我認為在取名上要有區別:注重技擊的命名為「拳」;注重健身的簡化套路應命名為「操」或「功」,才不辱太極拳之英名。

四、太極拳的技擊講究內外三合

任何拳種都有較全面系統、較獨特的技法,而每一技法都有一定的「心法」。心法包含技法於其中,技法靠心法的靈活運用才能體現:心法是全面的,技法是片面的。現在有些發表在刊物上論述心法的文章很片面,不明真正心法,用於實戰就不能發揮作用。何謂心法?師傳「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就是對心法最好的概括,非真傳口授不能知。心法有其內在規律,前人早已歸納總結,純熟者便可靈活運用,非故弄玄虛,乃實實在在的東西,不知者難明其中之妙。「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並不是某些人解釋的只在推手中去粘住對方,去聽對方勁路,而是進攻和防守,根據對手所處位置、動作姿勢等,運用心法便可大致預知對方將從什麼角度、採用什麼方式向我發動進攻,胸有成竹地做好攻守的準備,即使打擊不到對方,也不會被對方所襲。拳術技法首先講究守規矩,然後破規矩。守規矩在書本,破規矩則須離開書本。先守後破,這是拳藝水平提高到一定階段的必然。太極拳守規矩的是拳架和推手,破規矩的是散手技擊。規矩在平時就要守好做到,使用時則全無規矩可尋,不再受規矩的約束。破規矩時,技法與拳架、推手在表面上要求不相同,而內在實質是一致的。如內外三合是守規矩時練習拳架的基本要求,但從破規矩角度分析,則內三合的主要作用是「防守」能加強自身的抗擊能力,「進攻」能最大限度加大自身整體的爆發力。外三合則是「防守」時能較好地保護自己,「進攻」能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有效打擊對方。《用武要言》曰:「何為打?何為顧?打即顧,顧即打,發手便是。」概括了內外三合要求中技擊的內涵。

五、太極拳的技擊要有散手的練習

太極拳的技擊難懂、內勁難練,正因為如此,大多數習拳者都把主要精力花在拳架及推手上,而在有了相當水平後仍停留在原地,不能提高到技擊階段。散手技擊是太極拳的實踐功夫,拳架推手是理論功夫,理論不在實踐中檢驗是永遠達不到實用水平的。前輩們授拳有「打入場、打出場」之規,師父是徒弟的靶子,徒弟能打贏師父才可以出師,表明弟子已將師之所學全部學到手,要想進一步提高拳藝就必須另投高師,多方求教,反覆實踐檢驗所學。找出不足,增補新的「營養」,方能有望成為頂尖高手。實踐檢驗的方法,除了散手技擊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因此可說檢驗拳藝水平高低的惟一標準就是「散手技擊」。現在許多散打愛好者,學不了多久就急於追求散打實踐,基本功不紮實就急於求成,不明武術真諦,故有「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之說。而有些太極拳愛好者則相反,練拳時間過長,散打實踐較少,往往喜歡用推手取而代之,偏離正常的發展過程。有的書中還誤論太極拳技擊只須練習拳架和推手的聽勁、粘勁,使其敏感度提升就行,這樣技擊時自會應付自如,無須進行交手實踐檢驗,還用拳諺「打拳時無人若有人,交手時有人如無人」來作為自己觀點的依據,實不知是錯誤地理解了此句的真實原意,用理論觀點來代替實踐是錯誤的。試問老一輩武術家楊祿禪、楊班侯、孫祿堂,哪一位不是從實踐中來?任何事情如違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之真理,那麼就必須糾正,免誤後學。

總之,筆者這裡談論太極拳的技擊只是想讓從事太極拳學習者能真正去體會太極拳裡的味,去體悟太極中的拳中拳、招外招、式中式。最後用孫祿堂大師一生追求的武學宗旨讓我們一起共勉:「拳械之學,壽世育德,文武俱進,動靜中和;練體為本,打用為未,武學同源,健體強國。」

同类文章

穴位圖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

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1、穴位圖: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共11穴,圖1)2、經脈循環: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迴繞胃口過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繫的部位)橫行出來,沿上臂內側下行,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經肘窩入寸口,沿魚際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

穴位圖手陽明大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   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共20穴,圖1)2、經脈循行:起於食指末端(商陽),沿食指內(橈)側向上,通過一、二掌骨之間(合谷)向上進入兩筋(拇長伸肌健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穴位圖足陽明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45穴,圖1)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衝陽→陷谷→內

穴位圖足太陰脾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21穴,圖1)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箕門 →衝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大包   圖1 足太陰脾經穴位圖                                      

穴位圖手少陰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手少陰心經穴位圖                               圖2 手少陰心經脈循行圖2、經脈循行: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與其他臟器相連繫的部位),過膈,聯絡小腸。   「心系」向上支脈:挾咽喉上行,連繫於目系(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   「心系」直

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共19穴,圖1)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需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繆→聽宮        圖1 手太陽小腸經脈穴位圖                             圖2 手太陽小腸經脈循行及穴位示意圖2、

穴位圖足太陽膀胱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67穴,圖1)睛明→攢竹→眉衝→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劂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 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繆→次繆→中繆→下繆→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

穴位圖 足少陰腎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足少陰腎經穴位圖                         圖2 足少陰腎經經脈循行示意圖2、經脈循行: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向上行於腿肚內側,經股內後緣,通過脊住(長強)屬於腎臟,聯絡膀胱。   腎臟部直行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

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共9穴,圖1)天池 →天泉 →曲澤 →郄門 →間使 →內關 →大陵 → 勞宮 →中衝              圖1 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圖              圖2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圖 2、經脈循行: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共23穴,圖1)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繆→絲竹空                         圖1    手少陽三焦經穴位圖2、經脈循行:起於無名指末端(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