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2017太極拳8大特點7大要點 2017年太極名家心法匯總

2025-08-02 12:32:09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太極拳以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太極拳,實際上就是遵循天體的自然運動規律的拳法。太極拳運動的特徵是輕鬆柔和、圓活自然、上下相隨、連綿不斷、虛實分明、剛柔相濟、螺旋纏繞、運勁抽絲。下面是太極拳小編為大家分享2017太極拳運動特點及領悟要點 2017年太極名家心法匯總,歡迎大家點擊查看。

  最新太極拳運動特點及特徵

  1、剛柔相濟的做法。

  剛柔相濟的理由是太極拳運動有「虛和實」兩種運動過程。由極虛到極實的過程,做動作時,剛勁漸漸長足,柔勁漸漸消盡;由極實到極虛的 過程,柔勁漸漸長足,剛勁漸漸消盡。由於太極拳運動有由極柔到極剛由極剛到極柔「虛和實」兩種運動過程周而復始的快慢勻速的畫圈運動,所以在太極拳運動中 能夠表現出剛柔相濟的運動形象。

  2、螺旋纏繞的做法。

  螺旋纏繞的理論依據是太極拳運動有以腰為軸帶動肢體運動的轉動和肢體做動作屈伸旋轉運動的轉動。由於這兩種轉動,在太極拳運動中就能 形成螺旋纏繞的運動2017最新太極拳運動特點及特徵太極拳。由於螺旋纏繞的運動,所以有螺旋纏繞的動態形象

  堅持以腰為軸帶動肢體屈伸旋轉的畫圈運動,就能在太極拳運動中出現螺旋纏繞的動態形象。

  3、運動抽絲的做法。

  由於太極拳運動是快慢勻速的運動,就能產生運勁抽絲的動態形象。快慢勻速運動有兩個過程,由極慢到極快是逐漸勻加速,一直到最陝至 極,稱之為快長慢消過程,快長的量與慢消的量相等;由極快到慢是逐漸勻減速,一直到最慢至極,稱之為慢長快消過程,慢長的量與快消的量相等。由於太極拳運 動是快慢消長平衡運動,所以在太極拳運動中能夠出現運動抽絲的現象。

  4、輕鬆柔和的做法。

  太極拳動作要求輕鬆柔和的依據是太極元氣團的形態相貌。太極元氣團的形態相貌是輕鬆柔和的,快慢勻速的協調運動狀態。所以練太極拳要 求動作要輕鬆柔和,身心都要放鬆,不要緊張,也不要存有雜念。做動作時要求輕而不飄,松而不散,柔而不軟,和而不亂,上下協調勻速運動,就能達到輕鬆柔和 的動態形象。

  5、圓活自然的做法。

  圓活自然是太極元氣團運動的自然狀態在太極拳運動中的應用。做動作時不要直來直去,也不能用拙力,而要隨著腰軸自然的轉動,帶動肢體自然屈伸旋轉的勻速動作,就能表現出圓活自然的體態風貌。

  6、上下相隨的做法。

  上下相隨的理論依據是「以腰為軸帶動肢體屈伸旋轉的動作」2017最新太極拳運動特點及特徵2017最新太極拳運動特點及特徵。以腰為軸帶動肢體屈伸旋轉運動的程序是由腰軸轉動帶動軀幹運動,再由軀幹 轉動帶動下肢和上肢的運動。這種傳承轉帶動作,能使肢體運動形成上下相隨、全身協調的運動。練太極拳按照源動腰脊轉股肱的運動法則運動,就能達到上身運動 和下身運動協調統一,形成上下相隨的動態形象。

  7、連綿不斷的做法。

  連綿不斷的理論依據是太極拳運動有「虛和實」兩種運動過程周而復始的循環運動。所以太極拳運動中能夠表現出連綿不斷的運動動態形象。 做動作時要—個動作接著一個動作進行,中間不能間斷,也不能停頓,那就是在上—個動作到位時,在似停非停之際接做下一個動作,每—個動作都能如此,就能在 太極拳運動中表現出連綿不斷的動態形象2017最新太極拳運動特點及特徵

  8、虛實分明的做法。

  虛實分明就是虛的動作與實的動作要分清楚。不能把虛的動作當作實的動作,也不能把實的動作當作虛的動作。虛 實是術之理,具有攻防含意的動作為實,過渡動作或輔助的作為虛,重心在腳上的腳為實,重心不在腳上的腳為虛,只有知其動作的虛實屬性,才能在練拳中作到虛 實分明。

  2017年最新太極拳領悟要點

  一、虛領頂勁。

  虛領頂勁指頭部用意念虛虛往上領起,有如懸掛起來的意味,要求頭部正直,下頦微收,不許左右偏歪,前俯後仰,或者隨便晃擺,用意念虛領向上,精神就能提得起,動作才能虛靈中正。即《十三勢歌》中稱云:「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在此要特別注意「虛靈」二字,即「虛」且「靈」,頸部不可強直或使勁,強勁則脖筋漲起,血管賁張,脖子發硬,氣血上湧,行動就不能輕靈,更不利於全身放鬆,致形於僵滯。

  二、沉肩墜肘

  「沉肩墜肘」指兩肩分別向左右鬆開、肩關節放鬆有外張下垂的意思,松到兩肩輕鬆到沒有任何負荷的感覺,肘關節松沉下墜、肘不墜則肩不能松沉,意氣難以貫達四梢,放勁也不以透達。大臂與小臂通過肘關節要保持淺弧形,不可伸直。兩大臂及兩肘總須與肋保持一拳之隔,如此才能在意氣指揮下有松沉、圓活、靈變的意趣。初學者易犯端肩翹肘或聳肩揚肘,影響氣沉丹田,不利於健身養氣,也易被人所乘,且上肢運轉不靈。

  三、含胸拔背

  不挺胸即為含胸,挺胸則氣血上湧胸際,以至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下盤不穩固。含胸自然背拔,拔背的「背」,不能只理解為後背,它不僅包括後背、背肌,而且還包涵全部脊椎,因為脊椎同內臟諸器官息息相關,同整個身體神經也休戚與共,協調著內臟各器官的生理機能2017年最新太極拳領悟要點2017年最新太極拳領悟要點。而且脊柱兩側排列著各臟腑的腧穴,是人身氣血的總會,臟腑的經氣都由腧穴相互貫通。太極拳很重視脊椎,尤其是腰脊,要求脊椎能練到「節節鬆開,虛虛攏住,對拉拔長,節節貫穿」。太極拳鍛鍊之所以能對多種慢性病起到輔助治療作用而延年益壽此即其理之一。

  四、松腰

  在練拳過程中,要求動作完整,「一動無有不動」2017年最新太極拳領悟要點。「上下相隨」。關鍵都在於「以腰為軸」。只有在腰的統帶下活動,才能做到「完整一家」,才能「勁整」。

  太極拳對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三個字,腰鬆開沉下有助於氣沉丹田,上體氣不上浮,下肢沉穩,兩足有力。腰直表明中軸不彎,才能轉換靈活,發勁完整。

  要做好腰部的松、沉、直。必須要有沉胯、屈膝、斂臂相配合,沉胯屈膝才能充分發揮腿部肌肉的效能做到「胯隨腰動」。胯不沉落腰就松不開,襠也不能撐圓。斂臂(臂部自然下垂,不可向後厥,尾骨微向前舔)即有利於調直身腰,尾閭中正,維持全身平衡,腹肌也容易放鬆,更有利於氣沉丹田,呼吸深長舒展。腰的松沉配合斂臀沉胯屈膝,既是練出腰襠勁的關鍵,也是全身上下完整靈活的樞紐,上下身的虛實變化,發勁的完整透達,都在於腰襠勁的靈活轉換。拳論指出「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2017年最新太極拳領悟要點太極拳。」也就是說在練拳過程中有不合適處,不得勁時,問題主要從腰、腿上去尋找原因和調整解決聚效

  五、分虛實。

  太極拳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開合虛實即為拳經」。又雲「練拳不諳虛實理,枉費功夫終無成。」以上是前輩的總結,足見分虛實的重要。

  分虛實有三層意思:

  第一,兩腿要分虛實,太極拳經常以單腿支撐為過渡,即左腿實時右腿虛,右實則左虛。這裡要注意的是虛實的變換是漸進的,不是突然變化的。以摟膝拗步的左弓箭步變換成右弓箭步為例「弓箭步定式的虛實分配」,如果將一步的跨度分成三等分的話,此時全身重心的垂直線應該落在左弓步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實。右後蹬腿虛,然後重心逐漸前移至右腿緩緩提起,運經左踝內側,此時左腿支撐著全身重量為實。待右腿開始弧形向前邁出,腳跟先輕輕著地。然後前腿撐後腿蹬地將全身重量從左腿逐漸向右腿過渡,至全身重心垂直點落在右跨前腿的前三分之一處成右弓箭步,這是兩腿的虛實互換。這裡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虛腿不等於全然無力,內中要有騰挪之意」,即有預動之勢。「實腿也不是全然佔熬」,內中要貫注精神,有上提之意。此即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陰陽(虛實)互為其根。

  第二,太極拳要求虛實不僅在兩腿,而且要求全身各部位都要隨時處分虛實。拳論指出,「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再以摟膝拗步為例「當下腳步在互換虛實之時」(如上述)左手向下向左經膝前摟過至左膝外側,是左手的由實變虛過程,同時右手上繞經耳際向前推出,是右手從虛變實。與此同時,左右胸、背,以及兩腎的抽蓄帶動腰胯都在互換虛實之中,有一處不協調,身形就散亂不整,就達不到「上下相隨」、「仙外相合」,更做不到勁力的完整一氣。

  第三,另一層意思即虛實不能截然分開,即虛中要有實,實中要有虛。再以摟膝拗步為例:右腿前蹬時腿內旋,小腿外側為實,裡側為虛。同時右手推出時臂外旋,小臂尺骨一例向外伸展為實,撓骨一側為虛,右手運到前方,展指突掌,掌心為實,掌背為虛。

  就人體為言:左為陽,右為陰;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背為陽、腹為陰;腑為陽,髒為陰2017年最新太極拳領悟要點2017年最新太極拳領悟要點。陽:為實、為開。陰:為虛、為合。此即「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互為其根。」

  六、「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是大腦支配下「用意」「練意」的意氣運動,前輩總結稱:「心靜用意」;「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心為令、氣為旗、身為驅使」。練拳時要以心(大腦、意識)為發令者,氣是奉令而行的傳令員,四肢百骸是受命驅使的戰鬥群體。如果將一身比作一個大兵團:心意是兵團的司令部,氣是傳令的各通訊網絡,四肢百骸則分別為各兵種的戰鬥部隊。不論參與主體性戰役(進行推手戰自衛),或在平時進行多功能的綜合性練兵(自己盤架子或練功),都必須受兵團司令部(大腦)的統一指揮,故一舉一動都要用意(意識、意念、心意)不用力(拙力、笨力、僵勁),做到先意動然後形動,即「內不動、外不發」,故練拳始終要看重用意,肢體動作不過是「意」的形體表現而已。也就是說:練拳一開始。在作預備式(也稱無極式)時,就得心靜下來排除雜念,用意識告訴自己:「現在要開始練拳了,停止一切其他想法」,自覺全身放鬆,各部位基本符合要領要求,然後開始動作,既動以後,就應儘量全神貫注不斷由意念來指揮,領導、檢查每一個動作的正確性、連貫性、園活性。當然思想還會不斷溜號,就需要及時發現,並及時把它收回來繼續注意練拳,如此將不斷溜號、發現、收回、再溜號、再發現、再收回,經過無窮次反覆、拳勢逐步熟練,意趣逐步濃厚,甚或嘗到甜頭;思想就能逐漸少溜號以至不再溜號,這本身就是一種意念鍛鍊的有效過程,是學練太極拳的有效組成部分2017年最新太極拳領悟要點。

  七、「上下相隨」

  拳論雲「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腿,通於脊背,形於手指,曲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後退乃能得機得勢。」上下相隨是鍛鍊整體勁的關鍵之一。

  「上下相隨」的核心在於意氣的靈換,以腰為軸,周身協調一致

  人的腳好比植物的根,能使身形穩固。這種穩固性的要以腰襠控制,腰是一身的主宰,是總樞紐,由腰發出的勁,向下可以通過腿而到腳下;向下可以通過脊背、肩臂灌注到手指,故此不論做任何動作,都要全身上下各部位協調一致,完整一氣,使腳與地面產生的反作用力,形成一個整勁表現出來,從而形成以腰脊為中軸,使周身九個主要運動關節,勁、脊、肩、肘、腕、腰、胯、膝、踝,依次貫患起來,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不靜無有不靜,才可稱做到了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的另一個關鍵要做到外三合,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也就是說在練拳過程中的上肢與下肢,尤其是相互對稱的關節要相互配合,互相呼應,同時身軀各部位也都要同時與之相隨,使身、手、步和眼神都須對準一個方面,使力點和注意力都集中,周身一家。拳論稱:「上下相隨人難侵」。拳諺雲「手到步也到,打人如拔草,手到步不到,打著也不妙。」

[NextPage]

  2017年最新太極名家心法匯總

  一、陳鑫《太極拳論》

  原句: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一絲不假強為,強為著非太極自然之理,不得名為太極拳。精神貴乎蘊蓄,不可外露圭角。

  意譯:所謂太極拳,實際上就是遵循天體的自然運動規律的拳法。陰陽(這裡指所有正反的兩面)的轉換,一點都不會去強求,主觀強求的就不是太極拳符合自然運動的道理了。精神(內功)上重在於藏和蓄,不可流於表面

  二、孫祿堂先生

  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靜靜最難求;

  和來萬法皆無用,形體應當似水流。

  意譯:大道是遵循自然一體的,空和靜是最難的境界。所有的練拳技巧都沒有必然規律,只要記住身體像流水一樣就行了。(這裡用流水的柔和變來比如自然,不強求)

  三、王薌齋先生

  原句:所謂棚勁者,如水負行舟,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遍體彈簧似,開合一定間,任憑千斤力,漂浮並不難2017年最新太極名家心法匯總2017年最新太極名家心法匯總。

  意譯:所謂的棚勁,就像水託著船一樣,先充實丹田之氣,然後頂頭懸,身體像彈簧一樣,開合自然,就算有千斤之力,要像船一樣漂浮起來也不難了。

  四、楊露禪先生

  原句:「圈內打人,圈外推人」

  意譯:楊露禪教了全佑功夫,全佑是楊的三大弟子之一,善柔化,是為吳家太極之始祖。 後來楊露禪告老回鄉, 全佑尾隨不舍. 楊便下轎對他說:"我當天發誓, 全部功夫都已教你, 沒有一招留起, 總之你記著, '圈內打人, 圈外推人' 便是。「

  五、陳長興《用武要言》

  原句:捶自心出,拳隨意發,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

  意譯:太極拳的進攻都隨著心的主宰而發出(這裡強調了太極拳的意氣為君),要能夠懂得自己和對手,隨著情勢變化而變。

  六、郝為真先生

  原句:「初練(太極拳)時,如身在水中,兩足踏地,動作如有水之阻力2017年最新太極名家心法匯總。第二層,則如身在水中,兩足浮起,浮遊水中,能自如運動。第三層,則身體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走,臨淵履冰,神氣內斂,不敢有絲毫散亂。此則拳成矣。」

  意譯:剛練習太極拳的時候,就像身體在水裡,腳踩在地上,動作總有阻力。第二個階段,就像身體在水中,腳也浮在水中,像水一樣能運動自如。第三個階段,身體很輕快靈活,腳像在水面上走一樣,在高高的懸崖上面的薄冰上走一樣,神氣收在內心,不會有一絲散亂,這個時候,拳就練成了。

  七、陳子明《陳氏世傳太極拳術》

  原句:無貪無妄:習練太極拳最忌貪多,尤戒妄動,凡運用與姿勢均求其正確,庶練成後不致犯病,而精進自易,若貪若妄者,成就終鮮,此弊初學十九難免,切宜注意。

  直譯:學習太極拳,最怕求快求多,特別不能擅自改動,動作和心法都學正確,那麼練成之後就不會有錯誤,精進也很快,如果求多,而且任由主觀上的改動發展,就不會有所成就,這種錯誤十個其實有九個會犯,一定要注意。

  八、無名大師

  原句:「空手把鋤頭,行路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水走船不走2017年最新太極名家心法匯總太極拳聚效」

  意譯:

  空手握鋤頭,講的大體上是初步開悟時候的事,雙手要放空。

  步行騎水牛,應該是中期修行時候的事,表面上揮汗如雨,辛苦步行,可內裡卻是菩薩的清淨妙行。

  人在橋上走,這句講的應該是後期修行的事,功德圓滿之後,離理想還差一座橋,對應「煉神還虛」的功夫。

  橋流水不流,這句講的是成佛之後的境界。簡單說來就是「靜的動了,動的靜了,有動有靜。」

同类文章

穴位圖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

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1、穴位圖: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共11穴,圖1)2、經脈循環: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迴繞胃口過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繫的部位)橫行出來,沿上臂內側下行,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經肘窩入寸口,沿魚際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

穴位圖手陽明大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   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共20穴,圖1)2、經脈循行:起於食指末端(商陽),沿食指內(橈)側向上,通過一、二掌骨之間(合谷)向上進入兩筋(拇長伸肌健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穴位圖足陽明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45穴,圖1)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衝陽→陷谷→內

穴位圖足太陰脾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21穴,圖1)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箕門 →衝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大包   圖1 足太陰脾經穴位圖                                      

穴位圖手少陰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手少陰心經穴位圖                               圖2 手少陰心經脈循行圖2、經脈循行: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與其他臟器相連繫的部位),過膈,聯絡小腸。   「心系」向上支脈:挾咽喉上行,連繫於目系(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   「心系」直

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共19穴,圖1)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需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繆→聽宮        圖1 手太陽小腸經脈穴位圖                             圖2 手太陽小腸經脈循行及穴位示意圖2、

穴位圖足太陽膀胱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67穴,圖1)睛明→攢竹→眉衝→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劂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 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繆→次繆→中繆→下繆→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

穴位圖 足少陰腎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足少陰腎經穴位圖                         圖2 足少陰腎經經脈循行示意圖2、經脈循行: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向上行於腿肚內側,經股內後緣,通過脊住(長強)屬於腎臟,聯絡膀胱。   腎臟部直行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

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共9穴,圖1)天池 →天泉 →曲澤 →郄門 →間使 →內關 →大陵 → 勞宮 →中衝              圖1 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圖              圖2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圖 2、經脈循行: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共23穴,圖1)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繆→絲竹空                         圖1    手少陽三焦經穴位圖2、經脈循行:起於無名指末端(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