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自助餐廳的製作方法
2024-03-02 07:09:15 1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自助餐廳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智能自助餐廳。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化及科技的日益發展,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會隨之慢慢改變,且隨著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外出就餐,例如,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學業緊張的學生族等都傾向於外出解決飲食問題。
但是,現有餐廳為使就餐者愉快輕鬆的就餐,大部分餐廳提供服務人員為就餐者提供訂餐及送餐服務,餐廳服務人員需要到客戶桌前接受用餐者口述訂餐,然後再將信息發送至備餐人員進行備餐,備餐完成後,再由餐廳服務人員送餐,因此需要配置大量的工作人員送餐,進而導致了較高的人工成本;同時,在就餐高峰時,更是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碰撞,影響就餐者的就餐心情,甚至是傷及人身健康。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申請提供了一種智能自助餐廳。它不僅能大大地減少僱用餐廳服務員,從而大幅度降低人工成本,且還可以有效地避免就餐時發生碰撞,進而提高就餐者輕鬆愉快的就餐心情,增添就餐者對餐廳的青睞度。
本申請由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智能自助餐廳,包括備餐區、就餐區、貫穿於所述備餐區和所述就餐區之間的輸送區,該智能自助餐廳還包括用於點餐的點餐系統、設於所述備餐區內且與所述點餐系統相聯網的備餐系統、設於所述輸送區上且與所述備餐系統相聯網的送餐系統、用於回收餐具的回收系統,所述點餐系統根據就餐者的點餐信息向所述備餐系統發出備餐信號,所述備餐系統接收備餐信號並根據備餐信號進行備餐工作,待備餐完畢時,所述備餐系統向所述送餐系統發出取餐信號,從而所述送餐系統接收取餐信號且移動至所述備餐區承載餐具,進而沿所述輸送區的延伸方向進行送餐工作。
如上所述的智能自助餐廳,所述送餐系統包括位於所述輸送區上且能沿所述輸送區延伸方向往復運動的送餐機器人,所述送餐機器人包括機器人本體、設於所述機器人本體上的控制裝置,以及設於所述機器人本體上並與所述控制裝置電連接的載放裝置、障礙檢測裝置和語音提醒裝置,所述障礙檢測裝置用以檢測所述輸送區上是否存在障礙物,當所述輸送區上存在障礙物時,所述障礙檢測裝置向所述控制裝置發送障礙物檢測信號,繼而所述控制裝置根據障礙物檢測信號向所述語音提醒裝置發出提醒信號,進而所述語音提醒裝置接收提醒信號且發出提醒語音。
如上所述的智能自助餐廳,所述備餐系統包括標籤輸出裝置,所述標籤輸出裝置用於根據備餐信號生成二維碼或條碼標籤,該二維碼或條碼標籤可貼附於餐具上且附帶送餐信息;
所述送餐機器人還包括設於所述機器人本體上並與所述控制裝置電連接的位置信號採集器和送餐信息採集器,所述位置信號採集器用於採集所述機器人本體的中心位置信息並向所述控制裝置發送所述機器人本體的中心位置信號,所述送餐信息採集器用於採集二維碼或條碼標籤上的送餐信息並向所述控制裝置發送送餐信號,進而所述控制裝置通過中心位置信號和送餐信號,繼而控制所述送餐機器人進行送餐工作。
如上所述的智能自助餐廳,所述送餐機器人還包括設於所述機器人本體上的升降裝置,所述升降裝置位於所述載放裝置的上方且與所述控制裝置電連接;
所述載放裝置包括:
載放支架,其與所述升降裝置的動力輸出端相連接;
載放驅動部件,其設於所述載放支架上;
載放傳動機構,其包括設於所述載放支架一端且與所述載放驅動部件動力輸出端相連接的主動軸、設於所述於所述載放支架另一端的從動軸及套設於所述主動軸和所述從動軸上的載放傳送帶;
當所述載放驅動部件驅動所述主動軸轉動時,所述主動軸帶動所述載放傳送帶及所述從動軸轉動。
如上所述的智能自助餐廳,所述輸送區包括:
首端框架,其設於所述備餐區內;
末端框架,其設於所述就餐區內;
中間框架,其可拆卸連接於所述首端框架與所述末端框架之間;
所述首端框架與所述中間框架及所述末端框架的上部均設有導向部,所述導向部與所述機器人本體的下端相適配。
如上所述的智能自助餐廳,所述送餐系統還包括:
送餐驅動部件,其設於所述首端框架上;
送餐傳動機構,其包括連接於所述送餐驅動部件動力輸出端上的送餐主動帶輪、設於所述末端框架上的送餐從動帶輪及套設於所述送餐主動帶輪和所述送餐從動帶輪上的送餐傳送帶;
所述送餐傳送帶為同步帶,其內側與所述送餐主動帶輪和所述送餐從動帶輪相嚙合,其外側與所述機器人本體的下端相連接,當所述送餐驅動部件驅動所述送餐主動帶輪轉動時,所述送餐主動帶輪帶動所述送餐傳送帶及所述送餐從動帶輪轉動,進而帶動所述送餐機器人沿所述導向部往復運動。
如上所述的智能自助餐廳,所述餐具回收系統包括:
一級回收系統,其設於所述輸送區上,位於所述送餐系統的下方;
二極回收系統,其設於所述備餐區內,且其一側緊挨於所述一級回收系統的輸出端。
如上所述的智能自助餐廳,所述輸送區上開設有空腔;
所述一級回收系統包括位於所述空腔內用以輸送餐具的回收輸送裝置、沿所述輸送區的延伸方向設置於所述輸送區上的回收門,當所述回收門開啟時,用以放入餐具至所述回收輸送裝置上。
如上所述的智能自助餐廳,所述一級回收系統還包括檢測控制裝置,所述檢測控制裝置設置於所述空腔內壁上,並沿所述回收輸送裝置的運動方向分布於所述回收門的前後兩側,且與所述回收門電連接,用以檢測是否有餐具經過所述回收門,進而控制是否解鎖所述回收門。
如上所述的智能自助餐廳,所述一級回收系統還包括提示模塊,所述提示模塊設於所述回收門的外側且與所述檢測控制裝置電連接,用以提示就餐者是否可開啟所述回收門。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申請有如下優點:
1、本申請通過所述送餐系統實現自動送餐,且當就餐者用餐完畢時,自助將餐具放至所述餐具回收系統上,繼而所述餐具回收系統將餐具回收至所述備餐區內,達到了不僅能大大地減少僱用餐廳服務員,從而大幅度降低人工成本,且還可以有效地避免就餐時發生碰撞,進而提高就餐者輕鬆愉快的就餐心情,增添就餐者對餐廳的青睞度;
2、本申請通過所述障礙檢測裝置與所述語音提醒裝置相配合,用以提醒就餐者拿開所述輸送區上的障礙物,達到通行順暢,進而節省送餐時間,提高送餐效率,同時也提高餐廳服務水平;
3、本申請通過升降裝置與所述載放裝置相配合,用以實現在送完一餐時,通過所述升降裝置升起所述載放裝置,繼而所述載放裝置越過所送餐具,從而使所述送餐機器人繼續傳送下一餐,進而更進一步地體現出本申請的高度智能化,大幅度的體現出本申請的實用性;
4、本申請通過所述檢測控制裝置對所述回收輸送裝置所運輸餐具進行監測,進而控制是否解鎖所述回收門,再與所述提示模塊配合用以提示就餐者是否可回放餐具,達到防止將餐具重複放置於所述回收輸送裝置上的同一位置,從而避免了打亂、打散餐具的擺放,同時,封閉式的回收餐具結構還能夠避免小孩與回收餐具、所述回收輸送裝置接觸,防止受傷,提高安全性,另外,封閉式的回收餐具結構也能大大地提高餐廳的衛生環境,進而提高餐廳的舒適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
圖1是本申請實施例智能自助餐廳的立體圖。
圖2是本申請實施例智能自助餐廳的局部立體圖。
圖3是本申請實施例智能自助餐廳中所述首端框架的立體圖。
圖4是本申請實施例智能自助餐廳中所述中間框架的立體圖。
圖5是本申請實施例智能自助餐廳中所述中間框架拆分後的局部立體圖。
圖6是本申請實施例智能自助餐廳中所述送餐機器人的立體圖。
圖7是本申請實施例智能自助餐廳中所述送餐機器人局部分解的分解圖。
圖8是本申請實施例智能自助餐廳中所述載放裝置局部分解的分解圖。
圖9是圖1的局部放大視圖ⅰ。
圖10是圖2的局部放大視圖ⅱ。
圖11是圖5的局部放大視圖ⅲ。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11所示,智能自助餐廳,包括備餐區1、就餐區2、貫穿於所述備餐區(1)和所述就餐區(2)之間的輸送區3、用於點餐的點餐系統、設於所述備餐區(1)內且與所述點餐系統相聯網的備餐系統、設於所述輸送區(3)上且與所述備餐系統相聯網的送餐系統4及用於回收餐具的餐具回收系統5。
具體地,所述點餐系統與網際網路連接,進而就餐者可通過手機等終端設備在網上進行訂餐,且根據訂餐後所指示的就餐餐桌等待就餐。同時,所述點餐系統向所述備餐系統發送備餐信號,該備餐信號為就餐者所點菜品,例如,排骨煲仔飯一份、炒菜一份等等,繼而所述備餐系統接收備餐信號並根據備餐信號進行備餐工作,該備餐工作可通過人工完成,待備餐完畢時,所述備餐系統向所述送餐系統4發出取餐信號,該取餐信號為控制所述送餐系統4移動至所述備餐區1的控制指令,從而所述送餐系統4接收取餐信號且移動至所述備餐區1承載餐具,進而沿所述輸送區3的延伸方向進行送餐工作。本申請通過所述送餐系統4來實現自動送餐,且當就餐者用餐完畢時,可自助將餐具放至所述餐具回收系統5上,繼而所述餐具回收系統5將餐具回收至所述備餐區1內進行清洗,或是放置於箱體中,方便於外發清洗服務站再進行清洗工作,進而使本申請不僅達到了能大大地減少僱用餐廳服務員,從而大幅度降低人工成本,且還可以有效地避免就餐時發生碰撞,進而提高就餐者輕鬆愉快的就餐心情,增添就餐者對餐廳的青睞度。
所述備餐系統包括標籤輸出裝置和備餐顯示屏,所述標籤輸出裝置用於根據備餐信號生成二維碼或條碼標籤,該二維碼或條碼標籤可貼附於餐具上且附帶送餐信息。所述備餐顯示屏用於根據備餐信號顯示所需備餐菜品,輔助指引員工操作。其優點在於每一個二維碼或條碼代表著每一份菜品,不僅能達到一一對應的效果,且還可以提高送餐的準確率,從而避免了就餐者因送錯餐而抱怨,進而大大提高了餐廳的服務水平。
所述輸送區3包括首端框架31、中間框架32及末端框架33。所述首端框架31設於所述備餐區1內。所述末端框架33設於所述就餐區2內。所述中間框架32可拆卸連接於所述首端框架31與所述末端框架33之間,其數量可為多個。其目的在於方便根據餐廳的不同面積來設置所述輸送區3,另外,也是在於方便拆裝,從而提高適用性,同時也可以降低拆裝工人的勞動強度。
所述首端框架31與所述中間框架32及所述末端框架33的上部均設有導向部300。
所述送餐系統4包括能往復運動的送餐機器人41、送餐驅動部件及送餐傳動機構。所述送餐機器人41可以是主動驅動運動,也可以是被動驅動而運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驅動方式,但在本實施例中採用被動驅動方式來驅動所述送餐機器人41,通過所述送餐驅動部件驅動所述送餐傳動機構帶動所述送餐機器人41沿所述導向部300往復運動,目的在於提高所述送餐機器人41在送餐過程中的穩定性。
所述送餐機器人41包括機器人本體411、設於所述機器人本體411上的控制裝置,以及設於所述機器人本體411上並與所述控制裝置電連接的載放裝置412、障礙檢測裝置和語音提醒裝置。所述機器人本體411的下端與所述導向部300相適配。所述障礙檢測裝置為超聲波傳感器或紅外傳感器,用以檢測所述輸送區3上是否存在障礙物,當所述輸送區3上存在障礙物時,所述障礙檢測裝置向所述控制裝置發送障礙物檢測信號,繼而所述控制裝置根據障礙物檢測信號向所述語音提醒裝置發出提醒信號,該提醒信號為控制所述語音提醒裝置發出提醒語音的控制指令,進而所述語音提醒裝置接收提醒信號且發出提醒語音。其優點在於通過所述障礙檢測裝置能夠防止碰撞放置於所述輸送區3上的障礙物而導致餐具散落或食物溢出,進而大幅度提高了本申請送餐的安全性。
所述送餐機器人41還包括設於所述機器人本體411上並與所述控制裝置電連接的位置信號採集器和送餐信息採集器。所述位置信號採集器優選為位置傳感器,用於採集所述機器人本體411的中心位置信息並向所述控制裝置發送所述機器人本體411的中心位置信號,該中心位置信號為所述機器人本體411的中心位置坐標。所述送餐信息採集器優選為視覺傳感器,用於採集二維碼或條碼標籤上的送餐信息並向所述控制裝置發送送餐信號,該送餐信號為就餐餐桌的位置坐標。所述控制裝置通過中心位置信號和送餐信號,繼而控制所述送餐機器人41進行送餐工作。其優點在於通過所述位置信號採集器和所述送餐信息採集器及所述控制裝置相配合,不僅可以快速地、精準地完成送餐工作,且還可以大大地節省送餐時間,提高送餐效率,同時也是進一步提高了餐廳服務水平。
所述送餐機器人41還包括設於所述機器人本體411上的升降裝置413,所述升降裝置413位於所述載放裝置412的上方且與所述控制裝置電連接。所述升降裝置413和所述載放裝置412的數量均優選為2個,且均位於所述機器人本體411的兩側。其目的在於可完成更多的送餐工作,同時也可更進一步地提高送餐效率。
所述載放裝置412包括載放支架4121、載放驅動部件4122及載放傳動機構4123。所述載放支架4121與所述升降裝置413的動力輸出端相連接。所述載放驅動部件4122設於所述載放支架4121上。所述載放傳動機構4123包括主動軸41231、從動軸41232及載放傳送帶41233。所述主動軸41231設於所述載放支架4121一端上,且與所述載放驅動部件4122的動力輸出端相連接。所述從動軸41232設於所述於所述載放支架4121另一端上。所述載放傳送帶41233套設於所述主動軸41231和所述從動軸41232上。當所述載放驅動部件4122驅動所述主動軸41231轉動時,所述主動軸41231帶動所述載放傳送帶41233及所述從動軸41232轉動,進而將餐具輸送至所述輸送區3上,直至餐具脫離所述載放傳送帶41233,繼而所述控制裝置控制所述升降裝置413升起所述載放裝置412,進而完成第一次送餐工作。當第二次送餐位置在第一次送餐位置的後方時,所述載放裝置412越過第一次所送餐具,進而使所述送餐機器人41能夠繼續第二次送餐工作。其優點在於體現出了本申請的高度智能化,也進一步地節省了送餐時間,提高了送餐效率,進而最大限度提高了本申請的實用性。
所述送餐驅動部件設於所述首端框架31上。所述送餐傳動機構包括連接於所述送餐驅動部件動力輸出端上的送餐主動帶輪、設於所述末端框架33上的送餐從動帶輪及套設於所述送餐主動帶輪和所述送餐從動帶輪上的送餐傳送帶。所述送餐傳送帶為同步帶,其內側與所述送餐主動帶輪和所述送餐從動帶輪相嚙合,其外側與所述機器人本體411的下端相連接,當所述送餐驅動部件驅動所述送餐主動帶輪轉動時,所述送餐主動帶輪帶動所述送餐傳送帶及所述送餐從動帶輪轉動,進而帶動所述送餐機器人41沿所述導向部300往復運動。其目的在於驅動所述送餐機器人41沿所述導向部300往復運動,同時也使所述送餐機器人41達到了高精準送餐的目的。
所述餐具回收系統5包括一級回收系統51和二極回收系統52。所述一級回收系統51設於所述輸送區3上,且位於所述送餐系統4的下方。所述二極回收系統52設於所述備餐區1內,且其一側緊挨於所述一級回收系統51的輸出端。所述二極回收系統52用以匯聚所述一級回收系統51所回收的餐具,再將餐具輸送至指定地點,其優點在於方便回收管理或清洗餐具。
所述輸送區3上開設有空腔301。所述一級回收系統51包括回收輸送裝置511、回收門512及檢測控制裝置513。所述回收輸送裝置511位於所述空腔301內,用以輸送餐具。所述回收門512沿所述輸送區3的延伸方向設置於所述輸送區3上,所述回收門512位於所述輸送區3一側或兩側,且其數量可以有多個。所述檢測控制裝置513設置於所述空腔301內壁上,並沿所述回收輸送裝置511的運動方向分布於所述回收門512的前後兩側,且與所述回收門512電連接,用以檢測是否有餐具經過所述回收門512,進而控制是否解鎖所述回收門512。所述檢測控制裝置513為紅外感應開關,且其感應角度為90°~120°。其優點在於通過所述檢測控制裝置513對所述回收輸送裝置511所運輸餐具進行監測,且控制是否對所述回收門512進行解鎖,用以防止將餐具重複放置於所述回收輸送裝置511上的同一位置,從而避免了打亂、打散餐具的擺放,同時,封閉式的回收餐具結構還能夠避免小孩與回收餐具、所述回收輸送裝置511接觸,防止受傷,提高安全性,另外,封閉式的回收餐具結構也能大大地提高餐廳的衛生環境,進而提高餐廳的舒適度。
所述一級回收系統51還包括設於所述回收門512上的提示模塊514,所述提示模塊514與所述檢測控制裝置513電連接,用以提示就餐者是否可開啟所述回收門512。所述提示模塊514為顯示屏。其目的在提示就餐者是否可將餐具回放至所述一級回收系統51上。
如上所述是結合具體內容提供的一種實施方式,並不認定本申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於這些說明。凡與本申請的方法、結構等近似、雷同,或是對於本申請構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術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本申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