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的製作方法
2024-03-08 08:18:15
專利名稱: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光伏併網發電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於光伏併網逆變器的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
背景技術:
併網逆變器是光伏併網發電系統中不可缺少的設備。在中小功率單相光伏併網逆變器中,常採用與工頻交流電網電壓同步的工頻換相全橋,將具有按半周期正弦規律變化的直流單向脈動電流轉化為正弦波交流電流注入電網。常規全橋電路的驅動電路通常由多路隔離驅動電源、光電隔離驅動器等部分構成,而且還需要有專門電路提供與電網電壓嚴格同步的驅動脈衝,結構複雜,成本高。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它簡單、成本低、工作可靠、適用於併網逆變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它包括第一功率開關、第二功率開關、第三功率開關以及第四功率開關形成的橋式電路,第一功率開關與第一驅動單元連接,第二功率開關與第二驅動單元連接,第三功率開關與第三驅動單元,第四功率開關與第四驅動單元連接;橋式電路設有對稱的連接點A和連接點B作為交流輸入端,以及對稱的連接點C和連接點D作為直流脈動端;第一電容跨接在連接點C和連接點D之間;第一驅動單元、第二驅動單元還與連接點A連接,第三驅動單元和第四驅動單元還與連接點B連接。所述連接點A和B分別接單相交流電網的相線L與中線N,而在連接點C和連接點D之間注入直流脈動電流;當交流電網電壓處於正半周時,需要驅動第一功率開關和第四功率開關導通、第二功率開關和第三功率開關截止,由連接點C注入的電流經過第一功率開關後由連接點A注入交流電網,由連接點B返回,再經過第四功率開關返回連接點D ;當交流電網電壓處於負半周時,需要驅動第二功率開關和第三功率開關導通、第一功率開關和第四功率開關截止,由連接點C注入的電流經過第三功率開關後由連接點B注入交流電網,由連接點A返回,再經過第二功率開關返回連接點D。所述第一驅動單元與第三驅動單元具有相同的內部結構,均包括第一電阻器R1、第一二極體D1、第二電阻器R2、第一電晶體Q1、第二電晶體Q2、第三電阻器R3、第四電阻器R4、第一齊納管Z1、第二二極體D2、第二電容器C2和第五電阻器R5,其中各驅動單元的①端與相應的第一電阻器Rl的第一端連接;
第一電阻器Rl的第二端與第一二極體Dl的陽極、第二電阻器R2的第一端以及第一電晶體Ql的基極相互連接;第一二極體Dl的陰極與第二電阻器R2的第二端、第一電晶體Ql的發射極、第三電阻器R3的第二端以及第二電晶體Q2的基極相互連接;第二電晶體Q2的集電極與第四電阻器R4的第二端、第一齊納管Zl的陰極以及相應驅動單元的③端相互連接;第三電阻器R3的第一端與第四電阻器R4的第一端、第二二極體D2的陰極以及第二電容器C2的第一端相互連接;第二二極體R2的陽極與第五電阻器R5的第一端連接;第五電阻器R5的第二端與相應驅動單元的②端連接; 第一電晶體Ql的集電極與第二電晶體Q2的發射極、第一齊納管Zl的陽極、第二電容器C2的第二端以及相應驅動單元的④端相互連接。其中的第二驅動單元與第四驅動單元具有相同的內部結構,均包括第六電阻器R6、第七電阻器R7、第三電晶體Q3、第四電晶體Q4、第八電阻器R8、第九電阻器R9、第二齊納管Z2、第三二極體D3、第三電容器C3和第十電阻器R10,其中所述各驅動單元的①端與相應的第六電阻器R6的第一端連接;第六電阻器R6的第二端與第七電阻器R7的第一端以及第三電晶體Q3的基極相互連接;第三電晶體Q3的集電極與第八電阻器R8的第二端以及第四電晶體Q4的基極相互連接;第四電晶體Q4的集電極與第九電阻器R9的第二端、第二齊納管Z2的陰極以及相應驅動單元的③端相互連接;第八電阻器R8的第一端與第九電阻器R9的第一端、第三二極體D3的陰極以及第三電容器C3的第一端相互連接;第三二極體D3的陽極與第十電阻器RlO的第一端連接;第十電阻器RlO的第二端與相應驅動單元的②端連接;第七電阻器R7的第二端與第三電晶體Q3的發射極、第四電晶體Q4的發射極、第二齊納管Z2的陽極、第三電容器C3的第二端以及相應驅動單元的④端相互連接。所述第一電晶體QI是PNP型電晶體,第二電晶體Q2是NPN型電晶體。 所述第三電晶體Q3和第四電晶體Q4是NPN型電晶體。所述四個功率開關是半導體功率開關器件MOSFET或者IGBT。本發明的工作原理為在連接點A和連接點B之間的交流電壓作用下,由於四個半導體功率開關器件中所包含的反並聯二極體的單向導電性,各功率開關兩端均存在直流脈動電壓。該脈動電壓經相應驅動單元的②端和④端進入各相應驅動單元,經第五電阻器R5和第二二極體D2對第二電容器C2充電(第一驅動單元和第三驅動單元),或者經第十電阻器RlO和第三二極體Q2對第三電容器C3充電(第二驅動單元和第四驅動單元),在第二電容器C2和第三電容器C3上建立直流電壓。該直流電壓經第四電阻器R4與第一齊納管Zl構成的鉗位電路或者第九電阻器R9與第二齊納管Z2構成的鉗位電路鉗位後,可獲得適當的有效驅動電壓,由相應驅動單元的③端輸出,驅動對應的功率開關。各驅動電壓還要受到相應驅動單元①端電位的控制。對於第一驅動單元和第三驅動單元而言,如果①端電位充分低於④端電位,則其中的第一電晶體Ql導通,第二電晶體Q2截止,於是③端與④端間輸出有效驅動電壓,驅動對應的功率開關導通;如果①端點電位等於或高於④端電位,則其中的第一電晶體Ql截止,第二電晶體Q2導通,將③端與④端間電壓鉗位至接近於零(第二電晶體Q2的飽和壓降),對應的功率開關截至。對於第二驅動單元和第四驅動單元而言,如果①端電位充分高於④端電位,則其中的第三電晶體Q3導通,第四電晶體Q4截止,於是③端與④端間輸出有效驅動電壓,驅動對應的功率開關導通;如果①端點電位等於或低於④端電位,則其中的第三電晶體Q3截止,第四電晶體Q4導通,將③端與④端間電壓鉗位至接近於零(第四電晶體Q4的飽和壓降),對應的功率開關截至。按此控制規律,根據所採用技術方案的連接關係容易分析,當連接點A和連接點B之間的交流電壓處於正半周時,會控制第一驅動單元和第四驅動單元輸出有效驅動電壓,驅動第一功率開關和第四功率開關導通,而第二驅動單元和第三驅動單元輸出的驅動電壓接近零,第二功率開關和第三功率開關截止;當連接點A和連接點B之間的交流電壓處於負半周時,會控制第二驅動單元和第三驅動單元輸出有效驅動電壓,驅動第二功率開關和第三功率開關導通,而第一驅動單元和第四驅動單元輸出的驅動電壓接近零,第一功率開關和第四功率開關截止。因此,在連接點A和連接點B之間的交流電壓作用下,四個驅動單元可自動實現所需的同步驅動,並且各功率開關之間存在可靠的互鎖關係,不會發生直通問題,同時在交流電壓過零點附近,四個驅動單元均不會驅動功率開關,自動生成所需的切換死區。第一電容器Cl的作用是防止換相過程的死區時間中連接點C和連接點D之間產生暫態高電壓。本發明的有益實施效果為I.能在電網交流電壓作用下,自動實現工頻同步換相全橋所需的同步驅動,工作
穩定可靠;2.自動實現各功率開關之間的互鎖,並在交流電壓過零點附近自動生成適當的功率開關切換死區,保證功率開關不會發生直通現象;3.結構簡單,容易實施;4.省略了常規全橋驅動電路所需的多路隔離驅動電源、光電隔離驅動器、同步驅動脈衝產生電路等裝置,成本顯著降低。
圖I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3是所述第一驅動單元和第三驅動單元電路圖;圖4是所述第二驅動單元和第四驅動單元電路圖。其中1第一驅動單元、2第一功率開關、3第二驅動單元、4第二功率開關、5第三驅動單元、6第三功率開關、7第四驅動單元、8第四功率開關、9第一電容器。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I :如圖I所示,一種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它包括第一驅動單元I、第一功率開關2、第二驅動單元3、第二功率開關4、第三驅動單元5、第三功率開關6、第四驅動單7元、第四功率開關8和第一電容器9,其中第一功率開關2、第二功率開關4、第三功率開關6和第四功率開關8構成橋式電路,第一功率開關2的第二端與第二功率開關4的第一端連接構成連接點A,第三功率開關6的第二端與第四功率開關8的第一端連接構成連接點B,第一功率開關2的第一端與第三功率開關6的第一端連接構成連接點C,第二功率開關4的第二端與第四功率開關6的第二端連接構成連接點D ;第一電容器9跨接在連接點C和連接點D之間; 第一驅動單元I的②端和④端分別接第一功率開關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驅動單元I的③端接第一功率開關2的控制端;第二驅動單元3的②端和④端分別接第二功率開關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驅動單元3的③端接第二功率開關4的控制端;第三驅動單元5的②端和④端分別接第三功率開關6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三驅動單元5的③端接第三功率開關6的控制端;第四驅動單元7的②端和④端分別接第四功率開關8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四驅動單元7的③端接第四功率開關8的控制端;第一驅動單元I的①端和第二驅動單元3的①端均與連接點B連接;第三驅動單元5的①端和第四驅動單元7的①端均與連接點A連接。所述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其中的第一功率開關2、第二功率開關4、第三功率開關6和第四功率開關8是半導體功率開關器件M0SFET,如圖I所示;所述各功率開關的第一端對應MOSFET的漏極的集電極,所述各功率開關的第二端對應MOSFET的源極,所述各功率開關的控制端對應MOSFET柵極。第一驅動單元I與第三驅動單元5具有相同的內部結構,如圖3所示,它包括第一電阻器R1、第一二極體D1、第二電阻器R2、第一電晶體Q1、第二電晶體Q2、第三電阻器R3、第四電阻器R4、第一齊納管Z1、第二二極體D2、第二電容器C2和第五電阻器R5,其中所述相應驅動單元的①端與第一電阻器Rl的第一端連接;第一電阻器Rl的第二端與第一二極體Dl的陽極、第二電阻器R2的第一端以及第一電晶體Ql的基極相互連接;第一二極體Dl的陰極與第二電阻器R2的第二端、第一電晶體Ql的發射極、第三電阻器R3的第二端以及第二電晶體Q2的基極相互連接;第二電晶體Q2的集電極與第四電阻器R4的第二端、第一齊納管Zl的陰極以及相應驅動單元的③端相互連接;第三電阻器R3的第一端與第四電阻器R4的第一端、第二二極體D2的陰極以及第二電容器C2的第一端相互連接;第二二極體D2的陽極與第五電阻器R5的第一端連接;第五電阻器R5的第二端與相應驅動單元的②端連接;第一電晶體Ql的集電極與第二電晶體Q2的發射極、第一齊納管Zl的陽極、第二電容器C2的第二端以及相應驅動單元的④端相互連接。第二驅動單元3與第四驅動單元7具有相同的內部結構,如圖4所示,它包括第六電阻器R6、第七電阻器R7、第三電晶體Q3、第四電晶體Q4、第八電阻器R8、第九電阻器R9、第二齊納管Z2、第三二極體D3、第三電容器C3和第十電阻器R10,其中所述相應驅動單元的①端與第六電阻器R6的第一端連接;第六電阻器R6的第二端與第七電阻器R7的第一端以及第三電晶體Q3的基極相互連接;第三電晶體Q3的集電極與第八電阻器R8的第二端以及第四電晶體Q4的基極相互連接;第四電晶體Q4的集電極與第九電阻器R9的第二端、第二齊納管Z2的陰極以及所述相應驅動單元的③端相互連接; 第八電阻器R8的第一端與第九電阻器R9的第一端、第三二極體D3的陰極以及第三電容器C3的第一端相互連接;第三二極體D3的陽極與第十電阻器RlO的第一端連接;第十電阻器RlO的第二端與所述相應驅動單元的②端連接;第七電阻器R7的第二端與第三電晶體Q3的發射極、第四電晶體Q4的發射極、第二齊納管Z2的陽極、第三電容器C3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相應驅動單元的④端相互連接。所述第一驅動單元I、第二驅動單元3、第三驅動單元5和第四驅動單元7,其中的第一電晶體Ql是PNP型電晶體,第二電晶體Q2、第三電晶體Q3和第四電晶體Q4是NPN型電晶體。電路應用時,連接點A和B分別接單相交流電網的相線L與中線N,而在連接點C和連接點D之間注入直流脈動電流。如圖I所示,在連接點A和連接點B之間的交流電壓作用下,由於2、4、6、8四個半導體功率開關器件中所包含的反並聯二極體的單向導電性,各功率開關兩端均存在直流脈動電壓。該脈動電壓經1、3、5、7各驅動單元的②端和④端進入各驅動單元,如圖3和圖4所示,經第五電阻器R5和第二二極體D2對第二電容器C2充電(第一驅動單元I和第三驅動單元5),或者經第十電阻器RlO和第三二極體D3對第三電容器C3充電(第二驅動單元3和第四驅動單元7),在第二電容器C2和第三電容器C3上建立直流電壓。該直流電壓經第四電阻器R4與第一齊納管Zl構成的鉗位電路或者第九電阻器R9與第二齊納管Z2構成的鉗位電路鉗位後,可獲得適當的有效驅動電壓,由各驅動單元的③端輸出,驅動對應的功率開關。各驅動電壓還要受到相應驅動單元①端電位的控制。對於第一驅動單元I和第三驅動單元5而言,如果①端電位充分低於④端電位,則其中的第一電晶體Ql導通,第二電晶體Q2截止,於是③端與④端間輸出有效驅動電壓,驅動對應的功率開關導通;如果①端點電位等於或高於④端電位,則其中的第一電晶體Ql截止,第二電晶體Q2導通,將③端與④端間電壓鉗位至接近於零(第二電晶體Q2的飽和壓降),對應的功率開關截至。對於第二驅動單元3和第四驅動單元7而言,如果①端電位充分高於④端電位,則其中的第三電晶體Q3導通,第四電晶體Q4截止,於是③端與④端間輸出有效驅動電壓,驅動對應的功率開關導通;如果①端點電位等於或低於④端電位,則其中的第三電晶體Q3截止,第四電晶體Q4導通,將
③端與④端間電壓鉗位至接近於零(第四電晶體Q4的飽和壓降),對應的功率開關截至。按此控制規律,根據圖I所示連接關係容易分析,當連接點A和連接點B之間的交流電壓處於正半周時,會控制第一驅動單元I和第四驅動單元7輸出有效驅動電壓,驅動第一功率開關2和第四功率開關8導通,而第二驅動單元3和第三驅動單元5輸出的驅動電壓接近零,第二功率開關4和第三功率開關6截止;當連接點A和連接點B之間的交流電壓處於負半周時,會控制第二驅動單元3和第三驅動單元5輸出適當驅動電壓,驅動第二功率開關4和第三功率開關6導通,而第一驅動單元I和第四驅動單元7輸出的驅動電壓接近零,第一功率開關2和第四功率開關8截止。因此,在連接點A和連接點B之間的交流電壓作用下,四個驅動單元可自動實現所需的同步驅動,並且各功率開關之間存在可靠的互鎖關係,不會發生直通問題,同時在交流電壓過零點附近,四個驅動單元均不會驅動功率開關,自動生成所需的切換死區。第一電容器9的作用是防止換相過程的死區時間中連接點C和連接點D之間產生暫態高電壓。實施例2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功率開關2、第二功率開關4、第三功率開關6和第四功率開關8是IGBT,如圖2所示;所述功率開關的第一端對應IGBT的集電極,所述功率開關的第二端對應IGBT的發射極,所述功率開關的控制端對應IGBT的柵極。其餘結構與實施例I相同。在連接點A和連接點B之間的交流電壓作用下,由於2、4、6、8四個半導體功率開關器件中所包含的反並聯二極體的單向導電性,各功率開關兩端均存在直流脈動電壓。該脈動電壓經1、3、5、7各驅動單元的②端和④端進入各驅動單元,如圖3和圖4所示,經第五電阻器R5和第二二極體D2對第二電容器C2充電(第一驅動單元I和第三驅動單元5),或者經第十電阻器RlO和第三二極體D3對第三電容器C3充電(第二驅動單元3和第四驅動單元7),在第二電容器C2和第三電容器C3上建立直流電壓。該直流電壓經第四電阻器R4與第一齊納管Zl構成的鉗位電路或者第九電阻器R9與第二齊納管Z2構成的鉗位電路鉗位後,可獲得適當的有效驅動電壓,由各驅動單元的③端輸出,驅動對應的功率開關。各驅動電壓還要受到相應驅動單元①端電位的控制。對於第一驅動單元I和第三驅動單元5而言,如果①端電位充分低於④端電位,則其中的第一電晶體Ql導通,第二電晶體Q2截止,於是③端與④端間輸出有效驅動電壓,驅動對應的功率開關導通;如果①端點電位等於或高於④端電位,則其中的第一電晶體Ql截止,第二電晶體Q2導通,將③端與④端間電壓鉗位至接近於零(第二電晶體Q2的飽和壓降),對應的功率開關截至。對於第二驅動單元3和第四驅動單元7而言,如果①端電位充分高於④端電位,則其中的第三電晶體Q3導通,第四電晶體Q4截止,於是③端與④端間輸出有效驅動電壓,驅動對應的功率開關導通;如果①端點電位等於或低於④端電位,則其中的第三電晶體Q3截止,第四電晶體Q4導通,將③端與
④端間電壓鉗位至接近於零(第四電晶體Q4的飽和壓降),對應的功率開關截至。按此控制規律,根據圖2所示連接關係容易分析,當連接點A和連接點B之間的交流電壓處於正半周時,會控制第一驅動單元I和第四驅動單元7輸出有效驅動電壓,驅動第一功率開關2和第四功率開關8導通,而第二驅動單元3和第三驅動單元5輸出的驅動電壓接近零,第二功率開關4和第三功率開關6截止;當連接點A和連接點B之間的交流電壓處於負半周時,會控制第二驅動單元3和第三驅動單元5輸出適當驅動電壓,驅動第二功率開關4和第三功率 開關6導通,而第一驅動單元I和第四驅動單元7輸出的驅動電壓接近零,第一功率開關2和第四功率開關8截止。因此,在連接點A和連接點B之間的交流電壓作用下,四個驅動單元可自動實現所需的同步驅動,並且各功率開關之間存在可靠的互鎖關係,不會發生直通 問題,同時在交流電壓過零點附近,四個驅動單元均不會驅動功率開關,自動生成所需的切換死區。第一電容器9的作用是防止換相過程的死區時間中連接點C和連接點D之間產生暫態高電壓。
權利要求
1.一種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其特徵是,它包括第一功率開關、第二功率開關、第三功率開關以及第四功率開關形成的橋式電路,第一功率開關與第一驅動單元連接,第二功率開關與第二驅動單元連接,第三功率開關與第三驅動單元,第四功率開關與第四驅動單元連接; 橋式電路設有對稱的連接點A和連接點B作為交流輸入端,以及對稱的連接點C和連接點D作為直流脈動端; 第一電容跨接在連接點C和連接點D之間; 第一驅動單元、第二驅動單元還與連接點A連接,第三驅動單元和第四驅動單元還與連接點B連接。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其特徵是,所述連接點A和B分別接單相交流電網的相線L與中線N,而在連接點C和連接點D之間注入直流脈動電流;當交流電網電壓處於正半周時,需要驅動第一功率開關和第四功率開關導通、第二功率開關和第三功率開關截止,由連接點C注入的電流經過第一功率開關後由連接點A注入交流電網,由連接點B返回,再經過第四功率開關返回連接點D ;當交流電網電壓處於負半周時,需要驅動第二功率開關和第三功率開關導通、第一功率開關和第四功率開關截止,由連接點C注入的電流經過第三功率開關後由連接點B注入交流電網,由連接點A返回,再經過第二功率開關返回連接點D。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其特徵是,所述第一驅動單元與第三驅動單元具有相同的內部結構,均包括第一電阻器R1、第一二極體D1、第二電阻器R2、第一電晶體Q1、第二電晶體Q2、第三電阻器R3、第四電阻器R4、第一齊納管Z1、第二二極體D2、第二電容器C2和第五電阻器R5,其中 各驅動單元的①端與相應的第一電阻器Rl的第一端連接; 第一電阻器Rl的第二端與第一二極體Dl的陽極、第二電阻器R2的第一端以及第一電晶體Ql的基極相互連接; 第一二極體Dl的陰極與第二電阻器R2的第二端、第一電晶體Ql的發射極、第三電阻器R3的第二端以及第二電晶體Q2的基極相互連接; 第二電晶體Q2的集電極與第四電阻器R4的第二端、第一齊納管Zl的陰極以及相應驅動單元的③端相互連接; 第三電阻器R3的第一端與第四電阻器R4的第一端、第二二極體D2的陰極以及第二電容器C2的第一端相互連接; 第二二極體R2的陽極與第五電阻器R5的第一端連接; 第五電阻器R5的第二端與相應驅動單元的②端連接; 第一電晶體Ql的集電極與第二電晶體Q2的發射極、第一齊納管Zl的陽極、第二電容器C2的第二端以及相應驅動單元的④端相互連接。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其特徵是,其中的第二驅動單元與第四驅動單元具有相同的內部結構,均包括第六電阻器R6、第七電阻器R7、第三電晶體Q3、第四電晶體Q4、第八電阻器R8、第九電阻器R9、第二齊納管Z2、第三二極體D3、第三電容器C3和第十電阻器R10,其中 所述各驅動單元的①端與相應的第六電阻器R6的第一端連接;第六電阻器R6的第二端與第七電阻器R7的第一端以及第三電晶體Q3的基極相互連接; 第三電晶體Q3的集電極與第八電阻器R8的第二端以及第四電晶體Q4的基極相互連接; 第四電晶體Q4的集電極與第九電阻器R9的第二端、第二齊納管Z2的陰極以及相應驅動單元的③端相互連接; 第八電阻器R8的第一端與第九電阻器R9的第一端、第三二極體D3的陰極以及第三電容器C3的第一端相互連接; 第三二極體D3的陽極與第十電阻器RlO的第一端連接; 第十電阻器RlO的第二端與相應驅動單元的②端連接; 第七電阻器R7的第二端與第三電晶體Q3的發射極、第四電晶體Q4的發射極、第二齊納管Z2的陽極、第三電容器C3的第二端以及相應驅動單元的④端相互連接。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其特徵是,所述第一電晶體Ql是PNP型電晶體,第二電晶體Q2是NPN型電晶體。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其特徵是,所述第三電晶體Q3和第四電晶體Q4是NPN型電晶體。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其特徵是,所述四個功率開關是半導體功率開關器件MOSFET或者IGBT。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它簡單、成本低、工作可靠、適用於併網逆變器。它包括第一功率開關、第二功率開關、第三功率開關以及第四功率開關形成的橋式電路,第一功率開關與第一驅動單元連接,第二功率開關與第二驅動單元連接,第三功率開關與第三驅動單元,第四功率開關與第四驅動單元連接;橋式電路設有對稱的連接點A和連接點B作為交流輸入端,以及對稱的連接點C和連接點D作為直流脈動端;第一電容跨接在連接點C和連接點D之間;第一驅動單元、第二驅動單元還與連接點A連接,第三驅動單元和第四驅動單元還與連接點B連接。
文檔編號H02M7/5387GK102664551SQ20121014497
公開日2012年9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1日
發明者李建明, 田中林 申請人:德州三和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