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育苗穴盤的製作方法
2024-04-01 14:40:05
專利名稱:草莓育苗穴盤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草莓育苗穴盤,適用於草莓匍匍莖苗的擴繁生產。
背景技術:
草莓是薔薇科草莓屬宿根性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園藝學分類上屬漿果類果樹。已知草莓屬約有20個常見種,現代草莓栽培品種均屬於鳳梨草莓,別名大果草莓,起源於兩個美洲種弗州草莓和智利草莓的自然雜交。草莓漿果無皮無核,色澤鮮豔,夕卜型美觀,柔嫩多汁,酸甜適口,芳香味濃,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磷、鈣、鐵等營養元素,不僅營養價值高,還具有醫療保健作用,是一種老幼皆宜的滋補果品,有「水果皇后」的美譽。
鳳梨草莓20世紀初傳入我國,新中國成立後開始形成一定的種植規模,但發展緩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草莓產業蓬勃發展,成為近20年來我國果樹業中發展最快的一項新興產業。目前我國各省(市、區)均有草莓栽培,以遼寧東港、河北滿城、四川雙流、浙江建德、安徽長豐、北京昌平等為主要產區。自2003年起,中國草莓種植面積、產量開始超過美國。2010年全國草莓種植面積約11. 73萬公頃,總產量200萬噸,面積與產量均居世界首位。2012年2月18日第七屆世界草莓大會在北京昌平成功召開,有利地促進了北京以及中國的草莓科技與產業的快速發展。優質壯苗是草莓高產優質的基礎,種苗的好壞直接影響草莓產量與質量,俗語有「七分在苗、三分管理」的說法,草莓栽培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培育花芽分化良好、定植後成活率高的壯苗。而當前我國草莓種苗的擴繁主要以露地大田為主,這種育苗方式對抗性強的歐美品種較為適合,但對適宜鮮食、品質較好、抗性差、繁殖率低的日系品種尤其不適宜,育出的幼苗多細弱,根系少,根莖細,花芽分化質量差,定植後死苗率高(平均20%-40%),造成產量減少、品質降低,直接影響莓農的收益和種植信心,制約了草莓產業的發展。草莓的繁殖,有種子繁殖、分枝繁殖、匍匐莖繁殖和組織培養繁殖四種。草莓可以利用種子進行播種繁殖,但由於異花授粉的結果,實生苗之間會產生很大變異,很難保持原品種的優良性狀,一般只用於育種工作中。分枝繁殖是將帶有新根的新莖、新莖分枝和帶有不定根的二年生根狀莖與母株分離,成為單獨植株進行栽植的方法,分枝法出苗率較低,只有在種植園需換地重栽或缺乏合適的種苗時採用。組織培養繁殖是採用匍匐莖頂端分生組織(莖尖)和花葯進行離體培養,獲得草莓無病毒苗,主要用於種苗脫毒與更新品種。組織培養繁殖速度快,可進行工廠化生產,但對操作設備與環境要求高、技術性強、風險大,適合具有較高水平與較強實力的科研部門和企業應用。在生產中,草莓的繁殖主要利用母株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匍匐莖苗進行無性繁殖,這種方法操作簡單、繁殖係數高、易於取苗、能保持品種的特性,所以實際生產中均採用此法進行大量擴繁。匍匐莖是草莓匍匐延伸的一種特殊的地上莖,是草莓主要的繁殖器官,莖細、柔軟、節間長,由新莖的腋芽萌發形成,初生時向上生長,隨後即向下彎曲,沿地表向株叢少、日照良好的地方延伸。栽培種大果鳳梨草莓抽生的匍匐莖都是在偶數節位著生匍匐莖幼苗,偶數節位的生長點抽生短縮新莖,在新莖第三片葉顯露前開始向下發生不定根,當根接觸到潮溼的土壤時,便扎入土壤中,形成第一代子株(匍匐莖苗)。第一代子株又可抽生第二代匍匐莖,產生第二代子株,第二代子株又可抽生第三代匍匐莖,產生第三代子株。依此類推,可形成多代匍匐莖和多代子株。奇數節位不產生子株,腋芽保持休眠或產生匍匐莖分枝。每條匍匐莖可長出匍匐莖苗3-5個。每個植株一年中發生匍匐莖的多少,與品種和外界條件有密切關係。一般北方地區I株母株可發生3-5代子株,而南方地區可多達10-12代,總子株數約30-85株,多者可達100-200株。在品種中一般歐美品種匍匐莖發生 數量較多,而日系品種發生數量較少,有些品種僅為10-20株。當母株抽生大量匍匐莖後,目前較粗放的管理方法是任其自由生長,隨機紮根,較為精細的管理是人工將各條莖在母株兩側的空地上擺布均勻,並在生苗的節位上培營養土壓蔓,以利於幼苗紮根生長,同時按空間進行配置,避免各莖重疊、交叉,影響幼苗均勻生長。草莓常規育苗生產中,匍匐莖幼苗多直接紮根於以母株為中心的周邊苗床的土壤中,以母株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距母株越遠的幼苗苗齡越小。這種苗多生長發育在雨熱同期的7-8月,易徒長和感染炭疽等多種病害,繁育出的幼苗多而細弱、花芽分化質量差。當草莓幼苗達到一定苗齡就可進行起苗移栽了,起苗時先澆透水,如果就近定植,最好帶土移栽,若需長距離運輸,則不能多帶土,將老葉和匍匐莖等剪掉後,按品種、大小分級捆成小捆,這種苗稱為裸根苗。由於裸根苗在起苗和運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傷到根系,起苗後根系暴露在空氣中,管理不善極易造成根系脫水現象,定植這種裸根苗,往往需要大緩苗,成活率平均僅在50%_70%,需多次大量地補苗,緩苗後的幼苗大小不等、長勢差別很大,給統一管理帶來諸多不便和麻煩,補苗和栽後管理也大量耗費了人工成本,明顯降低了種植的經濟效益。為改變露地繁育裸根苗的缺點,人們也嘗試從多個方面改進育苗方法,如將露地改為設施,將土壤改為基質,將平地改為高架等。育苗容器上也引進和利用了蔬菜作物育苗時常用的塑料缽、多孔穴盤等進行育苗,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應用過程中還存在不能滿足幼苗生長發育、無法均勻澆水、操作管理不便等諸多問題,因此亟需開發適合草莓育苗的專用育苗容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草莓育苗穴盤,專用於草莓匍匐莖苗的擴繁生產。本發明所提供的草莓育苗穴盤是包括槽底(I)、兩個相對的長槽壁(2)和兩個相對的短槽壁(3)在內的橫切面為長方形的槽體;所述槽底(I)上設有若干個通孔(4);所述兩個相對的短槽壁(3)的上緣分別設有一帶凹槽(5)的條狀突起(6),其中一個突起的形狀和另一個突起的內腔呈嵌入式配合。嵌入式配合的條狀突起設計可使一個所述穴盤的短槽壁端與另一個所述穴盤的短槽壁端緊密連接,便於所述穴盤的整齊擺放;為了使水分均勻分布,在條狀突起上設有凹槽以固定放置滴灌帶,凹槽可為半圓型,設置於兩個短槽壁中心線的一側,中心線處則用於定植草莓幼苗。在上述草莓育苗穴盤中,為了使所述穴盤在不使用時可以疊放以節省空間,所述槽體延長方向和非延長方向的縱切面均為梯形。在上述草莓育苗穴盤中,為保證每個所述穴盤內能分布有2個或2個以上的滴灌出水口,根據常規滴灌帶滴距最大為300mm,所述兩個相對的長槽壁(2)的上緣外徑長度為600mm ;兩個相對的短槽壁(3)的上緣內徑寬度為75mm,以保證布置好滴灌帶後還能滿足一株草莓子苗生長發育的最小橫向空間。在上述草莓育苗穴盤中,所述槽底(I)的寬為50mm,長為570mm ;所述槽體的深度為 60mm。·在上述草莓育苗穴盤中,所述槽底(I)上的通孔(4)為5個,所述通孔(4)之間等距離分布。在上述草莓育苗穴盤中,所述通孔(4)的直徑為5mm ;該通孔直徑大小即可保證穴盤內土壤的通氣透水,還可避免草莓子苗根系過多從該通孔處下扎入穴盤外而不便於後期的取苗移載。在上述草莓育苗穴盤中,為了便於取放所述穴盤並增加其承重能力,在所述兩個相對的長槽壁(2)的上邊緣設有突起(7),並向遠離槽體內腔方向延伸出與所述槽底平行的槽沿(8)。 在上述草莓育苗穴盤中,為了增加槽壁的強度,所述長槽壁(2)上均勻分布垂直於所述長槽壁(2)上下邊緣的突起條帶(9);和/或在所述短槽壁(3)上均勻分布垂直於所述短槽壁(3)上下邊緣的突起條帶(9);所述突起條帶(9)的寬度可為3mm ;該突起條帶(9)的設置還可為子苗定植距離提供標線。在上述草莓育苗穴盤中,為了提高穴盤的堅固度和耐用性,在所述槽體內腔的中部還可設有一將所述槽體內腔分成兩部分的隔斷,該隔斷上緣設有與所述兩個相對的短槽壁的上緣設有的條狀突起上的凹槽(5)相應的隔斷凹槽。上述草莓育苗穴盤以PS塑料為原材料,經吸塑工藝加工生產而成,吸塑前PS板的厚度可為 0. 6mm、0. 8mm、I. Omm 或 I. 2mm。本發明所提供的草莓育苗穴盤用於草莓匍匐莖苗的擴繁生產,在填入育苗基質,安裝好滴灌帶後可定植匍匐莖子苗,當靠近母株的一排穴盤長滿子苗後,可依次向外擺放多排,使草莓匍匐莖苗放射狀無序生長變成為有序的橫向多排生長方式,種植者可以直觀地區分出苗齡的大小,使種苗分級工作變得容易可靠,此外多排的育苗方式也留出了風道,增加了幼苗間的通風量,對幼苗的健壯生長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採用本發明草莓育苗穴盤繁育出的草莓種苗,根系發達(如圖7所示),相互纏繞呈規則的條狀,很容易從穴盤中脫出(如圖8所示),用剪子分開也不會散塊,給定植帶來便利。此外根系將基質包裹在中部,在進行長距離運輸時不易脫水,能有效降低死苗率。經試驗證明,使用本發明的草莓育苗穴盤後子苗出苗率可達93. 51% — 96. 82%,繁殖係數可達1:39. 7—1:77. 8,移栽子苗的成活率可達96. 7%—98. 4%,移栽子苗的壯苗率可達87. 7%—93. 1%,均顯著高於對照,獲得的幼苗花芽分化早,定植後無需緩苗、長勢整齊,提前30天坐果,產量增加,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圖I為本發明草莓育苗穴盤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草莓育苗穴盤長槽壁方向的側視圖。
圖3為本發明草莓育苗穴盤短槽壁方向的側視圖。在圖I-圖3中,I為槽底,2為長槽壁,3為短槽壁,4為通孔,5為凹槽,6為短槽壁上緣的條狀突起,7為長槽壁上邊緣的突起,8為槽沿,9為長短槽壁上的突起條帶。圖4為利用本發明草莓育苗穴盤的種植示意圖。 圖5為利用本發明草莓育苗穴盤繁殖子苗圖。圖6為子苗定植50天後裸根苗與經草莓育苗穴盤培育的子苗(穴盤苗)在大棚內生長的對比圖。其中,左側3行為裸根苗,右側3行為穴盤苗。圖7為子苗定植50天後裸根苗與經草莓育苗穴盤培育的子苗(穴盤苗)單株根系與地上部植株長勢對比圖。其中,左側為穴盤苗,右側為裸根苗。圖8為利用本發明草莓育苗穴盤繁殖的整盤子苗。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述實施例中所使用的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下述實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試劑等,如無特殊說明,均可從商業途徑得到。實施例I、草莓育苗穴盤本發明草莓育苗穴盤(如圖I所示)包括槽底I、兩個相對的長槽壁2和兩個相對的短槽壁3在內的橫切面為長方形的槽體;槽底I長570mm、寬50mm,槽體的深度為60mm ;兩個長槽壁2的上緣外徑長度均為600mm,兩個短槽壁3的上緣內徑寬度均為75mm ;在每個長槽壁2上均勻分布有12個垂直於長槽壁2上下邊緣的寬為2mm的突起條帶9,在每個短槽壁3的中心處設有I個垂直於短槽壁3上下邊緣的寬為2mm的突起條帶9。槽底I上均勻分布有5個圓心距均為110mm、直徑均為5mm的通孔4 ;兩個短槽壁3的上緣中心線一側分別設有一個帶凹槽5 (如圖I和圖3所示)的條狀突起6,其中一個突起(該突起可以是實心的也可以是空心的)的形狀(長55. 4_、厚3. 9mm、高6. Omm)和另一個突起(該突起是空心的)的內腔(長55. 9mm、厚5. 0mm、高6. 6mm)相匹配,剛好可以插入該空心突起的內腔中,使一個穴盤的短槽壁端能夠與另一個穴盤的短槽壁端緊密連接,便於穴盤的整齊擺放。槽體延長方向和非延長方向的縱切面均為梯形。兩個相對的長槽壁2的上邊緣均設有長580臟、厚6. 0mm、高6. 6mm的突起7 (如圖I和圖2所示),並向遠離槽體內腔方向延伸出與所述槽底平行的槽沿8,槽沿8寬度為7_,長槽壁2的邊緣的突起7對槽沿8起支持作用。在本發明的草莓育苗穴盤中,還可在槽體內腔的中部設一隔斷,將所述槽體內腔分成兩部分,該隔斷上緣設有與兩個相對的短槽3上緣設有的條狀突起上的凹槽5相應的隔斷凹槽,用於擺放滴灌管。本發明的草莓育苗穴盤以PS塑料為原材料,經吸塑工藝加工生產而成,吸塑前PS板的厚度為0. 6mm,也可為0. 8mm、I. Omm或I. 2mm,厚度越厚,使用年限越長,成本也隨之提高,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實施例2、草莓育苗穴盤的應用I、繁殖草莓子苗獲得種苗I)利用草莓育苗穴盤繁殖子苗(處理)2011年3月28日於北京市昌平區草莓育苗基地的育苗棚內進行草莓育苗穴盤應用試驗。實驗設三次重複,結果取平均值。實驗材料為紅顏、金中三姬和甜查理三個不同的草莓品種,育苗棚南北長50m,東西寬Sm,已安裝好棚膜、防蟲網、遮陽網等設施。在育苗棚南北方向定植6行草莓母株苗,東西兩邊最外側為單行,中間的4行均為雙行,行距30cm,株距依不同品種繁苗能力而定,其中紅顏的株距為40cm,金中三姬的株距為50cm,甜查理的株距為60cm。定植方法如圖4所示。圖4中,①母株與滴灌帶行距為30cm,②母株株距為40-60cm,③母株與首槽苗間滴灌帶距為20cm,④其他槽間滴灌帶距為20cm,滴灌帶滴水口間距為30cm,⑤草莓育苗穴盤長60cm,寬10cm,⑥每穴盤插15株子苗,株距4cm,⑦每行母株實際寬度100cm。按照圖4的種植方式,每個育苗棚需穴盤2000個,滴灌帶1500m,專用育苗基質4. 5m3,需母株660—1000株,3月下旬一4月上旬定植,繁殖係數控制在1:50,8月底出苗共可培育標準壯苗4萬株。 按圖4首先將母株與子株的滴灌帶安裝好,然後定植母株,再澆透水。緩苗後,在匍匐莖開始抽出前布置好實施例I的草莓育苗穴盤,安裝好滴灌帶,並填入育苗基質。匍匐莖抽出後向穴盤方向平行整理,子苗長出2葉左右用引壓器卡在穴盤的中部,近母株一排的穴盤卡滿後再後外排定苗,到8月上旬可定植滿4排及4排以上的穴盤(如圖5所示)。8月初開始去除母株所有的葉片,並把匍匐莖剪斷,子株葉片過多時摘除老葉,以促進生根與花芽分化。8月上中旬近母株排的子苗斷肥煉苗,8下旬子苗(即種苗)開始出圃,近母株排同一經線上的子苗按順序出苗,保證同一批種苗生長期一致,便於定植後管理。2)對照母株定植方式與I)相同,匍匐莖抽出後,不使用草莓育苗穴盤,使匍匐莖幼苗均勻生長於母株兩側的苗床上,出苗前先澆透水,用小鏟剷除子苗,去掉多餘的土與老葉,其它管理與I)相同。2、種苗的定植與觀察8月28日,在草莓種植日光溫室按品種分別定植步驟I中處理和對照獲得的草莓種苗(即穴盤苗和裸根苗),種植畦為南北向,畦距為80cm,畦下底寬50cm,上寬40cm,高30cm,畦上南北向定植兩行種苗,行距20cm,株距20cm (如圖6所示)。定植後立即澆緩苗水。穴盤苗定植後沒有出現打蔫現象,幾乎不用緩苗;而裸根苗則大量出現打蔫現象。9月13日調查發現穴盤苗已經開始有新葉長出,幾乎全部成活,而裸根苗只有少數長出新葉;對死苗進行去除並進行補苗。9月29日調查,穴盤苗全部成活,裸根苗還有約15%的死苗,進行了第二次補苗,從長勢上看,穴盤苗長勢力十分整齊,而對照裸根苗則大小不一。3、調查結果I)子苗定植50天後,取出裸根苗和穴盤苗進行對比發現,裸根苗的根系和地上植株部分明顯小於穴盤苗的根系和地上植株部分,如圖7和圖6所示。2)三個品種子苗的擴繁與定植後的統計結果如表1-3所示。結果表明,使用草莓育苗穴盤後子苗出苗率可達93. 51%-96. 82%,繁殖係數可達1:39. 7_1:77. 8,移栽子苗的成活率可達96. 7%—98. 4%,移栽子苗的壯苗率可達87. 7%—93. 1%,均顯著高於對照。表I.草莓育苗穴盤繁殖匍匐莖苗的繁苗及定植後效果(紅顏)
權利要求
1.草莓育苗穴盤,它是包括槽底(I)、兩個相對的長槽壁(2)和兩個相對的短槽壁(3)在內的橫切面為長方形的槽體,其特徵在於所述槽底(I)上設有若干個通孔(4);所述兩個相對的短槽壁(3)的上緣分別設有一帶凹槽(5)的條狀突起(6),其中一個突起的形狀和另一個突起的內腔呈嵌入式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穴盤,其特徵在於所述槽體延長方向和非延長方向的縱切面均為梯形。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穴盤,其特徵在於所述兩個相對的長槽壁(2)的上緣外徑長度為600mm,所述兩個相對的短槽壁(3)的上緣內徑寬度為75mm。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穴盤,其特徵在於所述槽底(I)的寬為50mm,長為570mm;所述槽體的深度為60mm。
5.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穴盤,其特徵在於所述槽底上的通孔(4)為5個,所述通孔(4)之間等距離分布。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穴盤,其特徵在於所述通孔(4)的直徑均為5_。
7.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穴盤,其特徵在於所述兩個相對的長槽壁(2)的上邊緣設有突起(7 ),並向遠離槽體內腔方向延伸出與所述槽底平行的槽沿(8 )。
8.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穴盤,其特徵在於在所述長槽壁(2)上均勻分布有垂直於所述長槽壁(2 )上下邊緣的突起條帶(9 );和/或在所述短槽壁(3 )上均勻分布有垂直於所述短槽壁(3 )上下邊緣的突起條帶(9 )。
9.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穴盤,其特徵在於所述槽體內腔的中部設有一將所述槽體內腔分成兩部分的隔斷,該隔斷上緣設有與所述兩個相對的短槽壁的上緣設有的條狀突起上的凹槽(5)相應的隔斷凹槽。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草莓育苗穴盤。該草莓育苗穴盤包括槽底(1)、兩個相對的長槽壁(2)和兩個相對的短槽壁(3)在內的,橫切面為長方形的槽體,所述槽底上設有若干個通孔(4);所述兩個相對的短槽壁的上緣分別設有一帶凹槽(5)的條狀突起(6),其中一個突起的形狀和另一個突起的內腔呈嵌入式配合,可使多個穴盤連接成一個整體。本發明所提供的草莓育苗穴盤用於草莓匍匐莖苗的擴繁生產,便於擺放和管理,經試驗證明,使用草莓育苗穴盤後子苗出苗率可達93.51%—96.82%,繁殖係數可達1:39.7—1:77.8,移栽子苗的成活率可達96.7%—98.4%,移栽子苗的壯苗率可達87.7%—93.1%,均顯著高於對照,獲得的幼苗花芽分化早,定植後無需緩苗、長勢整齊,提前30天坐果,產量增加,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文檔編號A01G9/10GK102726249SQ201210225428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9日
發明者劉寶存, 吳建新, 左強, 張琳, 李偉欣, 李楠, 谷佳林, 鄒國元 申請人:北京萬德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