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型摺疊熱交換扁管的製作方法
2023-05-17 08:51:31

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熱交換領域的技術,具體是一種s型摺疊熱交換扁管。
背景技術:
目前家用空調系統的蒸發器和冷凝器、中央空調系統的風機盤管、燃氣熱水器的熱交換器等換熱設備中一般採用銅管鋁翅片結構形式的管翅式換熱器。換熱器中銅管均為圓管,由於圓管存在表面換熱面積小,與翅片接觸傳熱面積小,背風側有空氣回流等問題,限制了換熱器換熱效率的進一步提升,並且增加了空氣側流動阻力。
研究表明微通道的微尺度強化傳熱效應能大幅度提升換熱器的效能,微通道鋁扁管在汽車空調上的成功應用證明了這一點。但由於鋁材熔點較低、耐腐蝕性較差,難以適應高溼度、高溫度的工作環境,因此難以應用到家用空調、風機盤管及燃氣熱水器等常用設備上。若能實現銅管的微通道扁管化,替代原設備的圓銅管,就可以實現換熱器性能的提升。市面上現有的銅扁管只是由圓管直接壓扁形成,並不具有微通道強化傳熱的作用。
經過對現有技術的檢索發現,中國專利文獻號cn104654877a,公開(公告)日2015.05.27,公開了一種冷凝器扁管及冷凝器,所述冷凝器扁管一體成型,冷凝器扁管內部設有迂迴部,迂迴部的最高點和最低點均與冷凝器扁管內壁接觸,通過迂迴部將冷凝器扁管分隔出多個通道。該發明中摺疊成形工藝較複雜,同時焊接部位較多,容易形成虛焊從而導致各部分承壓能力不均勻而發生流體洩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種s型摺疊熱交換扁管,能夠提高家用空調等換熱設備的換熱效率,減少材料用量,降低成本。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發明包括:一體成型依次連接的第一側壁、第二側壁、第三側壁、內部肋、第四側壁、第五側壁和第六側壁,其中:第一側壁和第三側壁平行,第四側壁和第六側壁平行,第二側壁和第五側壁為左右對稱結構,內部肋為傾斜結構連接第三側壁和第四側壁;
所述第一側壁的起點固定連接於內部肋和第四側壁的拐角處;
所述第六側壁的終點固定連接於內部肋和第三側壁的拐角處。
技術效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以銅製熱交換扁管替代圓銅管,降低了風側阻力,增大了換熱 面積,在整體性能提升的同時,減少了銅材用量;而採用輥壓機摺疊一體成型、焊接固定的工藝相對於傳統擠壓成型,不僅能夠保證熱交換扁管整體結構強度的一致性,而且可以簡化工藝、減少設備投入,降低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的扁管截面圖;
圖2為圖1中局部細節圖;
圖中:第一側壁1、第二側壁2、第三側壁3、第四側壁4、第五側壁5、第六側壁6、內部肋7、焊料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發明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不限於下述的實施例。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包括:一體成型依次連接的第一側壁1、第二側壁2、第三側壁3、內部肋7、第四側壁4、第五側壁5和第六側壁6,其中:第一側壁1和第三側壁3平行,第四側壁4和第六側壁6平行,第二側壁2和第五側壁5為左右對稱結構,內部肋7為傾斜結構連接第三側壁3和第四側壁4;
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側壁1的起點通過填充焊料8固定連接於內部肋7和第四側壁4的拐角處,所述第六側壁6的終點通過填充焊料8固定連接於內部肋7和第三側壁3的拐角處。
所述的s型摺疊熱交換扁管利用輥壓機通過s型中心對稱摺疊的方式一體成型。
所述第二側壁2與第一側壁1、第三側壁3連接處優選為弧形輪廓,所述第五側壁5與第四側壁4、第六側壁6連接處優選為弧形輪廓。
所述的內部肋7可有效支撐整個s型摺疊熱交換扁管結構,防止變形,避免增加風側阻力。
所述的s型摺疊熱交換扁管壁厚為0.1~2mm,管寬度為8~60mm,管高度為1~20mm,換熱通道數為2個。
所述的s型摺疊熱交換扁管可加工尺寸範圍大,能夠滿足小尺寸換熱通道設計的要求。採用銅製s型摺疊熱交換扁管的換熱器,其換熱效率至少能夠提升30%,風側阻力至少降低30%。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一種熱交換技術領域的S型摺疊熱交換扁管,包括:一體成型依次連接的第一側壁、第二側壁、第三側壁、內部肋、第四側壁、第五側壁和第六側壁,其中:第一側壁與第三側壁平行,第四側壁和第六側壁平行,第二側壁和第五側壁為左右對稱結構,內部肋為傾斜結構連接第三側壁和第四側壁;所述第一側壁的起點固定連接於內部肋和第四側壁的拐角處;所述第六側壁的終點固定連接於內部肋和第三側壁的拐角處。本發明採用S型摺疊熱交換扁管,增大了換熱面積,在整體性能提升的同時,減少了銅材用量和設備投入,降低生產成本。
技術研發人員:陳江平;朱建民;施駿業;陳曉寧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上海交通大學
技術研發日:2016.01.07
技術公布日:201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