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2-05 03:16:51 1
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包括單隔牆、區間風井和排煙道;所述單隔牆設於短區間存車線處的中間,將短區間橫向分為左線區間和右線區間;區間風井設於短區間的中部,區間風井內設有隧道通風設備;左線區間和右線區間的頂部分別設有一排煙道,每一所述排煙道分別與短區間前一車站右端和後一車站左端的排熱風設備通過聯絡風道連通,所述排煙道與所述隧道通風設備通過聯絡風道連通。在左線區間和右線區間的頂部設置排煙道,區間火災場景簡化為一種。所述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在不影響區間隧道正常、火災通風的情況下,將區間火災場景劃分更為簡潔,操作模式相對簡單,排煙效果較好,易於施工,有利於系統的有效進行。
【專利說明】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隧道排煙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國內地鐵線路出現了一些長度在600?800米左右設有存車線的新型短區間,存車線的存在導致了兩條正線隧道連通、隧道斷面變大,影響了區間事故工況的氣流組織。對於設有存車線的區間,左右線連通面積較大,為增強正常和事故通風效果,常規措施是在配線區加設隔牆和輔助通風設施。關於隔牆,通常有單隔牆、雙隔牆以及三隔牆的設置形式;關於輔助通風設施,通常需在存車線處設置射流風機,或在車站端頭設置噴嘴或射流風機。
[0003]然而,當區間列車發生火災時,若採用常規的縱向排煙措施,則存在兩個缺點:第一,由於配線區連通,一般需在存車線處設置射流風機或在端頭設置推力風機,而且,由於區間斷面較大,隧道風機的風量將大大增加,發生火災時煙氣容易蔓延。第二,短區間前後兩個車站的隧道通風系統如採用常規配置,則會造成土建配套和機電設備冗餘,存在一定的優化空間。對於這種設有存車線的新型短區間,如何設置合理的排煙結構及採取合理的排煙措施是隧道通風的一大難題。
[0004]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新型的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以克服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之缺陷,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實施方便且能實現有效排煙的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
[0006]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
[0007]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包括單隔牆、區間風井和排煙道;所述單隔牆設於短區間存車線處的中間,將短區間橫向分為左線區間和右線區間,其中左線區間包含左線正線和左存車線,右線區間包含右線正線和右存車線;所述區間風井設於短區間的中部,所述區間風井內設有隧道通風設備;所述左線區間和所述右線區間的頂部分別設有一排煙道,每一所述排煙道分別通過聯絡風道與短區間前一車站右端和後一車站左端的排熱風設備連通,所述排煙道與所述隧道通風設備通過聯絡風道連通,且所述排煙道底部的中央位置沿長度方向設置多個排煙口。
[0008]進一步地,所述隧道通風設備包括左線隧道通風設備和右線隧道通風設備,所述左線隧道通風設備與所述右線隧道通風設備之間設有轉換風閥。
[0009]進一步地,所述區間風井具有左線風亭和右線風亭,所述左線風亭通過兩個活塞風閥以及聯絡風道與所述左線區間連通;所述右線風亭通過兩個活塞風閥以及聯絡風道與所述右線區間連通。
[0010]進一步地,所述排煙道與隧道通風設備和排熱風設備相連的端部均設置一個電動排煙閥,其中,與隧道通風設備連接的電動排煙閥的面積不小於6m2,與排熱風設備連接的電動排煙閥的面積不小於5m2。
[0011]進一步地,所述排煙道的橫截面積不小於3m2。
[0012]進一步地,多個所述排煙口均勻設置,且相鄰兩個排煙口的間距不大於40m。
[0013]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1、通過在短區間存車線處設置單隔牆,將短區間橫向分為左線區間和右線區間,其中左線區間包含左線正線和左存車線,右線區間包含右線正線和右存車線。在左線區間和右線區間的頂部設置排煙道,區間火災場景簡化為一種。列車著火時,開啟排煙設備進行排煙。所述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在不影響區間隧道正常、火災通風的情況下,將區間火災場景劃分更為簡潔,操作模式相對簡單,排煙效果較好,易於施工,有利於系統的有效進行。
[0015]2、傳統隧道通風方案需在車站兩端設置隧道通風設備及風井,所述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通過在短區間的中部設置區間風井,所述區間風井內設隧道通風設備,可以作為前一車站右端與後一車站左端隧道通風使用,節約了一座風井及相應隧道通風設備的投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的排煙道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在列車發生火災進行排煙及人員疏散路徑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0021]如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包括設置在短區間存車線處的單隔牆3、設置在短區間中部的區間風井22和設置在配線上方的兩個排煙道。
[0022]如圖1和圖2,所述單隔牆3設置在短區間存車線處中間,將短區間橫向分為兩部分,分別為左線區間和右線區間,其中左線區間包含左線正線Ib和左存車線2b,右線區間包含右線正線Ia和右存車線2a。這樣只需在左右線上方對應分設兩條排煙道,通過煙道底部排煙口將煙氣排除實現區間隧道的排煙。
[0023]如圖1和圖2,所述區間風井22設置在短區間中部,所述區間風井22將短區間分為兩段,分別為前一段區間與後一段區間。所述區間風井22內設有隧道通風設備、活塞風閥、轉換風閥16,可作為前一車站右端、後一車站左端隧道通風設備使用,通過所述區間風井22內的活塞風閥可實現短區間正常運行活塞通風,通過區間風井22內的隧道通風設備及相應閥門可實現阻塞和火災的事故通風。所述隧道通風設備包括左線隧道通風設備13b和右線隧道通風設備13a,所述左線隧道通風設備13b與所述右線隧道通風13a之間設有轉換風閥16,左線隧道通風設備13b和右線隧道通風設備13a通過轉換風閥16相互備用。
[0024]如圖1和圖2,所述區間風井22活塞通風應採用雙活塞模式,即對應左線區間和右線區間均應設活塞通風,具體的為,所述區間風井22具有左線風亭21b和右線風亭21a,所述左線風亭21b通過兩個活塞風閥14b、15b以及聯絡風道20與所述左線區間連通;所述右線風亭21a通過兩個活塞風閥14a、15a以及聯絡風道19與所述右線區間連通。
[0025]如圖1和圖2,所述左線區間和所述右線區間的頂部分別設有所述排煙道,所述排煙道的橫截面積不小於3m2,前一段區間的排煙道一端與區間前一車站右端的排熱風設備6通過聯絡風道2連通,通過排熱風設備6的動作,可將排煙道內煙氣排出風亭7外。前一段區間的排煙道另一端與區間風井22的隧道通風設備13b通過聯絡風道20連通。前一段區間的排煙道對應區間左右線分設,包含排煙道4a、4b。前一段區間的排煙道應在中部斷開或隔開,使得排熱風設備6與隧道通風設備13b分別承擔前一區間的火災排煙量。後一段區間的排煙道一端與區間後一車站左端的排熱風設備10通過聯絡風道9連通,通過排熱風設備10的動作,可將排煙道內煙氣排出風亭11外。後一段區間的排煙道另一端與區間風井22的隧道通風設備13a通過聯絡風道19連通。後一段區間的排煙道對應區間左右線分設,包含排煙道5a、5b。後一段區間的排煙道應在中部斷開或隔開,使得排熱風設備10與隧道通風設備13a分別承擔後一區間的火災排煙量。前一段區間的排煙道與排熱風設備6相連的端部對應左線區間和右線區間各設置一個電動排煙閥8b、8a,其面積均不小於5m2。前一段區間的排煙道與隧道通風設備13b相連的端部對應左右線各設置一個電動排煙閥17b、17a,其面積均不小於6m2。後一段區間的排煙道與排熱風設備10相連的端部對應左右線各設置一個電動排煙閥llb、lla,其面積均不小於5m2。後一段區間的排煙道與隧道通風設備13a相連的端部對應左右線各設置一個電動排煙閥18b、18a,其面積均不小於6m2。
[0026]如圖1和圖2,前一段區間的排煙道底部的中央位置沿長度方向設置多個排煙口23,多個所述排煙口均勻設置,且相鄰兩個排煙口的間距不大於40m。所述排煙口 23在左右線區間頂部排煙道分開設置,分別為23b、23a。排煙口 23尺寸應根據排煙口設置數量和排煙風速合理確定,通常情況下排煙口尺寸可取1.0mXl.5m。
[0027]以下對區間發生火災時本實用新型的排煙路徑及人員疏散路徑進行說明:
[0028]如圖3所示,其中,黑色填充的粗箭頭表示地鐵列車的行車方向,細箭頭表示人員疏散方向,空心箭頭表示氣流方向。「 V」表示閥門開啟,「X」表示閥門關閉。當列車在區間任何位置發生火災時,開啟區間風井內的隧道通風設備及前後車站的排熱風設備6、10進行排煙,打開電動排風閥8a、8b、lib、11a、17b、17a、18b、18a,關閉活塞風閥14a、15a、14b、15b,關閉排熱風的軌道排風系統,煙氣經過排煙口被吸入排煙道,並通過風亭7、風亭21、左線風亭21b和右線風亭21a排向地面,列車兩側均無煙氣蔓延,人員可以朝列車兩側進行安全疏散。
[0029]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過在短區間存車線處設置單隔牆,將短區間橫向分為左線區間和右線區間,其中左線區間包含左線正線和左存車線,右線區間包含右線正線和右存車線。在左線區間和右線區間上方沿著隧道縱向方向設置排煙道,區間火災場景簡化為一種。列車著火時,開啟排煙設備進行排煙。所述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在不影響區間隧道正常、火災通風的情況下,將區間火災場景劃分更為簡潔,操作模式相對簡單,排煙效果較好,易於施工,有利於系統的有效進行。
[0030]2、傳統隧道通風方案需在車站兩端設置隧道通風設備及風井,所述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通過在短區間的中部設置區間風井,所述區間風井內設隧道通風設備,可以作為前一車站右端與後一車站左端隧道通風使用,節約了一座風井及相應隧道通風設備的投資。
[003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其特徵在於,包括單隔牆、區間風井和排煙道; 所述單隔牆設於短區間存車線處的中間,將短區間橫向分為左線區間和右線區間,其中左線區間包含左線正線和左存車線,右線區間包含右線正線和右存車線; 所述區間風井設於短區間的中部,所述區間風井內設有隧道通風設備; 所述左線區間和所述右線區間的頂部分別設有一排煙道,每一所述排煙道分別通過聯絡風道與短區間前一車站右端和後一車站左端的排熱風設備連通,所述排煙道與所述隧道通風設備通過聯絡風道連通,且所述排煙道底部的中央位置沿長度方向設置多個排煙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隧道通風設備包括左線隧道通風設備和右線隧道通風設備,所述左線隧道通風設備與所述右線隧道通風設備之間設有轉換風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區間風井具有左線風亭和右線風亭,所述左線風亭通過兩個活塞風閥以及聯絡風道與所述左線區間連通;所述右線風亭通過兩個活塞風閥以及聯絡風道與所述右線區間連通。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排煙道與隧道通風設備和排熱風設備相連的端部均設置一個電動排煙閥,其中,與隧道通風設備連接的電動排煙閥的面積不小於6m2,與排熱風設備連接的電動排煙閥的面積不小於5m2。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排煙道的橫截面積不小於3m2。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鐵短區間通風排煙結構,其特徵在於:多個所述排煙口均勻設置,且相鄰兩個排煙口的間距不大於40m。
【文檔編號】E21F1/00GK203925558SQ201420338973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4日
【發明者】付維綱, 熊朝輝, 車輪飛, 林昶隆, 蔡崇慶, 劉俊, 唐凱, 趙建偉, 胡清華, 陳玉遠, 甘甜, 李香凡 申請人: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