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的製作方法
2023-06-16 05:08:26
專利名稱: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平板太陽能集熱器,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
背景技術:
傳統的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通常是由四個邊框構成,大都是以單塊平板太陽能集熱器為單位使用,難於用於大面積的安裝,如果遇到如「太陽能屋頂」、「太陽能幕牆」等需要用兩塊以上的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連接使用時,傳統的平板太陽能集熱器之間連接較為困難,並且連接不緊密,留有很大的空隙,起不到防風、防雨和防漏的作用,具有空間利用率低,集熱效率低,浪費材料等缺點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能實現大面積連體安裝,連接緊密,能起到很好的防風、防雨和防漏的作用,具有尺寸靈活多變,安裝簡便,空間利用率高,集熱效率高,節約材料等優點的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提供一種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包括陣列框架,裝設在陣列框架內的的若干個集熱單元,所述集熱單元是由裝設在陣列框架上的透明蓋板、背板,裝設在透明蓋板與背板之間的吸熱裝置構成,所述透明蓋板通過密封材料與陣列框架固定連接,相鄰透明蓋板之間用壓條固定連接,該壓條與陣列框架固定連接,所述吸熱裝置是由吸熱板及設置在吸熱板下部的集管、排管構成,所述排管和集管形成相連通的介質流道,所述相鄰集熱單元的集管之間通過波紋管、第一密封裝置和第二密封裝置密封連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的有益效果是通過構造一陣列框架,實現大面積連體安裝平板太陽能集熱器,並且相鄰集熱單元之間連接緊密,相鄰透明蓋板之間採用「幾」字形壓條固定連接,所述豎框通過固定槽與橫框固定連接,所述背板通過「L」形背板固定支撐板與陣列機架固定連接,有效的實現對集熱單元的透明蓋板上的雨水進行導流和防漏,能起到很好的防風、防雨和防漏的作用,具有尺寸靈活多變,安裝簡便,空間利用率高,集熱效率高,節約材料等優點。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作進一步說明。
圖I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的俯視圖;圖2是圖I的A-A剖視放大圖;圖3是圖I的I處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的最佳實例,並不因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參照圖I、圖2、圖3,提供一種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包括陣列框架10,裝設在陣列框架10內的若干個集熱單元20,所述集熱單元20是由裝設在陣列框架10上的透明蓋板21、背板22,裝設在透明蓋板21與背板22之間的吸熱裝置30構成,所述透明蓋板21通過密封材料15與陣列框架10固定連接,相鄰透明蓋板21之間用壓條11固定連接,該壓條11與陣列框架10固定連接,所述吸熱裝置30是由吸熱板31及設置在吸熱板31下部的集管32、排管33構成,所述排管33和集管32形成相連通的介質流道,所述相鄰集熱單元20的集管32之間通過波紋管34、第一密封裝置40和第二密封裝置41密封連通。所述陣列框架10的尺寸依據所需安裝平板太陽能集熱器的屋頂或者幕牆的大小來決定,所述集熱單元20的個數依據陣列邊框10的尺寸來決定,所述集熱單元20陣列的安裝在陣列框架10上。 所述壓條11的形狀為「幾」字形。將相鄰透明蓋板21之間採用「幾」字形壓條11固定連接,有效的實現對集熱單元的透明蓋板上的雨水進行導流和防漏。所述第一密封裝置40和第二密封裝置41分別是由裝設在波紋管34與陣列框架10之間的第一密封圈42,與第一密封圈42固定連接的活接頭螺母43,與活接頭螺母43固定連接的外螺紋接頭44構成,所述外螺紋接頭44與集管32密封焊接,所述活接頭螺母43與外螺紋接頭44之間裝設有第二密封圈45。還包括裝設在陣列框架10上的「L」形背板固定支撐板50,所述「L」形背板固定支撐板50與背板22固定連接。所述陣列框架10是由若干個豎框12和若干個橫框13構成,相鄰豎框12與橫框13之間通過固定槽14固定連接,所述豎框12設有凹槽19,所述「L」形背板固定支撐板50設有與凹槽19相適應的凸條51,該凸條51插入凹槽19內。所述豎框12和橫框13的數量依據陣列框架的尺寸來決定,將豎框12通過固定槽14與橫框13固定連接,所述背板22通過「L」形背板固定支撐板50與陣列機架10固定連接,有效的實現對集熱單元20的透明蓋板21上的雨水進行導流和防漏,能很好的起到防風、防雨和防漏的作用。所述吸熱板31朝向透明蓋板21的表面上覆有選擇性吸熱塗層35。所述集熱單元20還包括裝設在背板22與吸熱裝置30之間保溫層23,該保溫層23填充有保溫材料或者是真空。還包括在陣列框架10下部延伸出的進水口 16,在陣列框架10上部延伸出的出水口 17,相鄰兩行之間的集熱單元20通過水嘴連接管18相連接,構成了一體式的,有效實現防雨、集熱的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安裝時,首先在屋頂或者幕牆上安裝一陣列框架10,將橫框13通過固定槽14及螺絲與豎框12固定連接,即構成一陣列框架10,在豎框12上固定安裝「L」形背板固定支撐板50,將背板22固定安裝在「L」形背板固定支撐板50上,在背板上部依次安裝保溫層23、集管32、排管33及吸熱板31,吸熱板31朝向透明蓋板21的表面上覆有選擇性吸熱塗層35,所述相鄰集熱單元20的集管32之間通過波紋管34、第一密封裝置40和第二密封裝置41密封連通,將透明蓋板21通過密封材料15與陣列框架10密封連接,相鄰透明蓋板21之間採用「幾」字形壓條11固定連接,所述「幾」字形壓條11通過螺絲與陣列框架10固定連接,即構成了能有效的起到防風、防雨和防漏的作用,並且具有尺寸靈活多變,安裝簡便,空間利用率高,集熱效率高,節約材料等優點的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上述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並不受上述 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包括陣列框架(10),裝設在陣列框架(10)內的若干個集熱單元(20),其特徵在於所述集熱單元(20)是由裝設在陣列框架(10)上的透明蓋板(21)、背板(22),裝設在透明蓋板(21)與背板(22)之間的吸熱裝置(30)構成,所述透明蓋板(21)通過密封材料(15)與陣列框架(10)固定連接,相鄰透明蓋板(21)之間用壓條(11)固定連接,該壓條(11)與陣列框架(10)固定連接,所述吸熱裝置(30)是由吸熱板(31)及設置在吸熱板(31)下部的集管(32)、排管(33)構成,所述排管(33)和集管(32)形成相連通的介質流道,所述相鄰集熱單元(20)的集管(32)之間通過波紋管(34)、第一密封裝置(40)和第二密封裝置(41)密封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其特徵在於,所述壓條(11)的形狀為「幾」字形。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密封裝置(40)和第二密封裝置(41)分別是由裝設在波紋管(34)與陣列框架(10)之間的第一密封圈(42),與第一密封圈(42)固定連接的活接頭螺母(43),與活接頭螺母(43)固定連接的外螺紋接頭(44)構成,所述外螺紋接頭(44)與集管(32)密封焊接,所述活接頭螺母(43)與外螺紋接頭(44)之間裝設有第二密封圈(45)。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裝設在陣列框架(10)上的「L」形背板固定支撐板(50),所述「L」形背板固定支撐板(50)與背板(22)固定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其特徵在於,所述陣列框架(10)是由若干個豎框(12)和若干個橫框(13)構成,相鄰豎框(12)與橫框(13)之間通過固定槽(14)固定連接,所述豎框(12)設有凹槽(19),所述「L」形背板固定支撐板(50)設有與凹槽(19)相適應的凸條(51),該凸條(51)插入凹槽(19)內。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其特徵在於,所述吸熱板(31)朝向透明蓋板(21)的表面上覆有選擇性吸熱塗層(35)。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其特徵在於,所述集熱單元(20)還包括裝設在背板(22)與吸熱裝置(30)之間保溫層(23),該保溫層(23)填充有保溫材料或者是真空。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在陣列框架(10)下部延伸出的進水口(16),在陣列框架(10)上部延伸出的出水口(17),相鄰兩行之間的集熱單元(20)通過水嘴連接管(18)相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大面積連體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陣列,包括陣列框架,裝設在陣列框架內的若干個集熱單元,所述集熱單元是由裝設在陣列框架上的透明蓋板、背板,裝設在透明蓋板與背板之間的吸熱裝置構成,所述透明蓋板通過密封材料與陣列框架固定連接,相鄰透明蓋板之間用壓條固定連接,該壓條與陣列框架固定連接,所述吸熱裝置是由吸熱板及設置在吸熱板下部的集管、排管構成,所述排管和集管形成相連通的介質流道,所述相鄰集熱單元的集管之間通過波紋管、第一密封裝置和第二密封裝置密封連通,有效的起到防風、防雨和防漏的作用,具有尺寸靈活多變,安裝簡便,空間利用率高,集熱效率高,節約材料等優點。
文檔編號F24J2/05GK202675661SQ201220293099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0日
發明者楊憲傑 申請人:楊憲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