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鬱症失眠的中藥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2023-11-03 18:47:02 1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鬱症失眠的中藥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治療鬱症失眠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失眠抑鬱症主要表現為REM睡眠的潛伏期縮短,早醒及深睡眠減少,隨著患者年 齡增加,後半夜睡眠障礙會變得越來越嚴重,主要多為早醒和後醒很難在易入睡。病人經常 在半夜兩至三點鐘醒來,思緒萬千,千情糾纏在悲哀境地而不自拔。失眠的嚴重程度與抑鬱 症嚴重程度有直接關係。當病情嚴重時,睡眠時間極度縮短,但白天並無明顯困意,只感到 極度的疲勞和失落感。目前採用的物理療法主要是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通過提高5-HT的 分泌量,促進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增強神經細胞活動的興奮性,從而起到緩解個體抑鬱情 緒的效果。通過促進分泌具有鎮靜作用的內啡肽,能夠使患者保持一种放松、舒適的精神狀 態,有利於更好地緩解之前消極、沮喪的情緒狀態,提高睡眠質量,對緩解失眠能起到很好 效果。另外通過對患者腦電波的改善和各項生理指標的改善,起到對抑鬱患者的各項軀體 症狀的改善作用。中醫認為抑鬱症能症主要由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致病。可辨症為四種致病 因素。1、情感所傷,中醫認為情感所傷可使肝失條達,氣鬱不舒,鬱而化火,火性上延,而憂 動心神,神不得安則不寐;2體虛久病,身體虛弱,腎陰耗傷,不能引水於心,水火不濟,心腎 不支而使神志不寧,因而不寐;3、勞倦思慮太過傷及心脾,傷於心則血暗耗,傷於脾則納少, 二者導致血虧虛,不能營養於心,心所失養,則心神不安,夜不能寐;4、飲食不節,過食少食, 使腸胃受傷胃氣不和,表現為臥不得安,夜不能寐。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根據中醫對鬱症失眠的認識機理提供一種治療鬱症失眠的中藥組合物。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治療鬱症失眠的中藥組 合物,其特徵在於該中藥組合物是採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組合而成丹皮10-20、 柴胡10-20、香附15-25、白芍10-20、生地10-20、知母10-20、枝子10-20、當歸10-20、丹參 15-25、山藥15-25、五味子10-20、炒棗仁25-35、夜交藤25-35、合歡皮25-35、川連5-12、元 參 10-20。上述中藥組合物中的各原料藥物丹皮,其性寒、味苦涼、微寒,歸心、肝、腎、肺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之功。用 於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閉、痛經、癰腫瘡毒等症;柴胡,其性味苦,微寒,歸肝、膽經。具有和解表裡,疏肝,昇陽之功,用於感冒發熱, 寒熱往來,胸脅脹痛等症治療;香附,其性味辛、微、苦、甘,平,入肝、三焦經。具有理氣解鬱,調經止痛之功,用於 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治療;
白芍生地,其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肺經。具有清熱涼血功效,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 壯熱神昏,口乾舌絳,養陰生津功效等症治療;知母,其性苦、甘、寒,歸肺、胃、腎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潤燥之功,用於外感熱 病,高熱煩渴,肺熱咳嗽,胃熱消渴、腸燥便秘等症治療;枝子,其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功效,用 於熱病心煩,黃疸尿赤,血淋澀痛等症治療;當歸,其性溫,昧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 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等症治療;丹參,其性味苦,微寒,歸心、肝經。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 血安神之功,治療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等症;山藥,其味甘、性平,入肺、脾、腎經。具有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聰耳明 目、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五味子炒棗仁,其性味甘,平,入心、脾、肝、膽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之功,用於神經衰 弱、失眠、多夢、盜汗等症治療;夜交藤,其性味甘、微苦,平,入心、脾、腎、肝經,具有安神,通絡,祛風之功,治療治 失眠症,勞傷,多汗,血虛身痛,癰疽,瘰癧,風瘡疥癬等症;合歡皮,其性味甘、平,具有有解鬱、和血、寧心、消癰腫之功,有治心神不安、憂鬱、 失眠、肺癰、癰腫、瘰癘、筋骨折傷之效;川連,其性味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之功,用 於溼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等症治療元參,其甘、鹹、微苦,寒,入肺、胃、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解毒、軟堅散結 功效;甘草,其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之功,用於脾胃 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等症治療;茯苓,其性味甘、淡,平,入手大陰,足大陽、少陽經。具有滲溼利水、健脾和胃、寧心 安神之功,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等症治療;失眠抑鬱症的中醫治療原則,講求從根相上調理臟腑功能,平衡陰陽的原則,輔以 豁痰醒腦,疏通經絡,養心安神,清熱祛火,健脾益腎,舒肝理氣的方法,來增強大腦細胞微 循環,改善大腦的血氧代謝,從而達到失眠抑鬱症真正治癒的目的。本發明所提供的中藥組 合物中取丹皮、枝子、川連、炒棗仁、夜交藤清熱涼血、瀉火除煩、清熱燥溼、養心,安神之功 瀉火養心;取香附、知母理氣解鬱、健脾和胃、生津潤燥之功調脾胃;取生地養陰生津功效 補腎陰;柴胡疏肝、昇陽之功和解表裡。合而用之,共奏養心、調脾胃、補腎陰、疏肝之功。本 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原料易得,服用時按照常規中藥煎制的方法取其藥汁一日兩次服用 即可。該中藥組合物對鬱症失眠的治療效果徹底,治療後不易復發,患者服用無副作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
男,20歲,高考失利,情緒低落,不善言語,入睡困難,有時可睡,但1 2小時後即 醒,醒後再難入睡。藥物組合取丹皮15g、柴胡15g、香附20g、白芍15g、生地15g、知母15g、枝子15g、當歸15g、 丹參20g、山藥20g、五味子15g、炒棗仁30g、夜交藤30g、合歡皮30g、川連8g、元參15g作為一劑。服用方法將上述藥物按照常規煎制中藥的方法進行煎制,得藥汁300_400ml,每日早晚服用 一次,每日一劑。治療效果服用3個月後,情緒、言談恢復正常,休息時能夠安然入睡。實施例2男,35歲,經常控制不住沒有明確的對象或內容的恐懼,並伴有提心弔膽的痛苦體 驗,整夜不眠、坐臥不安。藥物組合取丹皮10g、柴胡20g、香附15g、白芍20g、生地10g、知母20g、枝子10g、當歸20g、 丹參15g、山藥25g、五味子10g、炒棗仁35g、夜交藤25g、合歡皮35g、川連5g、元參20g作為一劑。服用方法將上述藥物按照常規煎制中藥的方法進行煎制,得藥汁300_400ml,每日早晚服用 一次,每日一劑。治療效果服用60天、60劑後,不良症狀消失。實施例3女,36歲,8年前父親車禍去世時,突然受驚,而後情緒低落、不願見人,不願說話 心情壓抑,入睡困難、多夢易醒、醒後難以入睡,曾經多次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醫生診斷為 抑鬱症.之後,靠超量的西藥維持。藥物組合取丹皮20g、柴胡10g、香附25g、白芍10g、生地20g、知母10g、枝子20g、當歸10g、 丹參25g、山藥15g、五味子20g、炒棗仁25g、夜交藤35g、合歡皮25g、川連12g、元參IOg作 為一劑。服用方法將上述藥物按照常規煎制中藥的方法進行煎制,得藥汁300_400ml,早晚服用一 次,每日一劑。治療效果服用2個月後,情緒平穩,睡眠恢復正常。實施例4男,28歲,表現為情緒低落,對日常活動興趣顯著減退,精神沮喪、憂傷、自卑。藥物組合
取丹皮12g、柴胡18g、香附18g、白芍18g、生地12g、知母18g、枝子12g、當歸18g、 丹參18g、山藥22g、五味子12g、炒棗仁32g、夜交藤28g、合歡皮32g、川連6g、元參18g作為一劑。服用方法將上述藥物按照常規煎制中藥的方法進行煎制,得藥汁300_400ml,每日一劑。治療效果服用2月後,恢復正常。實施例5男,32歲,經常強迫自己想某樣東西或事情,無法控制自己。精神疲乏、反應遲鈍、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工作學習不能持久,頭痛、食欲不振、懶散。藥物組合取丹皮18g、柴胡12g、香附22g、白芍12g、生地18g、知母12g、枝子18g、當歸12g、 丹參22g、山藥18g、五味子18g、炒棗仁28g、夜交藤32g、合歡皮28g、川連10g、元參12g作 為一劑。服用方法將上述藥物按照常規煎制中藥的方法進行煎制,得藥汁300_400ml,每日早晚服用 一次,每日一劑。治療效果服用4個月,上述症狀消失。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可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對原料藥物在所提供的配比的 範圍內進行加減,該中藥組合物經過182例鬱症失眠患者的服用,治癒率達95%,總有效率 達 98%。
權利要求
一種治療鬱症失眠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徵在於該中藥組合物是採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組合而成丹皮10 20、柴胡10 20、香附15 25、白芍10 20、生地10 20、知母10 20、枝子10 20、當歸10 20、丹參15 25、山藥15 25、五味子10 20、炒棗仁25 35、夜交藤25 35、合歡皮25 35、川連5 12、元參10 20。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鬱症失眠的中藥組合物.該中藥組合物是採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組合而成丹皮10-20、柴胡10-20、香附15-25、白芍10-20、生地10-20、知母10-20、枝子10-20、當歸10-20、丹參15-25、山藥15-25、五味子10-20、炒棗仁25-35、夜交藤25-35、合歡皮25-35、川連5-12、元參10-20。該中藥組合物對鬱症失眠的治療效果徹底,治療後不易復發,患者服用無副作用。
文檔編號A61K36/8964GK101985010SQ20101022217
公開日2011年3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2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2日
發明者張文武 申請人:榮成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