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制動拉索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1-01 01:32:17

本發明涉及車輛零部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制動拉索裝置。
背景技術:
機動車輛運行過程中的行車減速、下坡限速、駐車不動等都離不開牽引制動系統。機動車輛的牽引制動裝置的性能是關係車輛能否安全運行的一個重要因素,機車車輛的牽引制動系統的牽引制動性能需要綜合考慮牽引電機、傳動系統、制動系統以及輪與軌的接觸,而目前一些制動系統設計中卻往往忽略了制動系統中制動拉索裝置這一微小部件的設計,而制動拉索是制動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制動系統的制動效果,進而影響機動車輛的安全運行。
目前應用於制動系統中的制動拉索存在以下問題急需解決,來保證機動車輛的安全運行,比如:制動系統中的回彈彈簧回彈效果不好,易卡住,鋼絲繩不能復位,容易發生剎車抱死現象;機動車輛運行過程中的震動,以及發動機運轉過程中的震動,都會造成制動杆的抖動,從而影響制動系統的靈敏度以及人們剎車動作的舒適度;鋼絲繩長期裸露在外,易鏽蝕、易積塵,降低了鋼絲繩的使用壽命;鋼絲繩在滑動過程中與起導向作用或者固定作用的部件產生摩擦導致磨損嚴重。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制動拉索裝置,通過優化復位裝置以及導向裝置的結構設計,能實現鬆開剎車後鋼絲繩的自動復位,避免鋼絲繩與導向裝置中的金屬部件摩擦接觸,造成磨損;減震防塵套配合柔性套管以及密封件與密封套實現鋼絲繩的多重密封,避免鋼絲繩裸露在外積塵、鏽蝕,並且減震防塵套起到減震作用,能夠提高剎車動作的舒適度。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制動拉索裝置,其包括第一接頭、第二接頭、鋼絲繩、套管、以及復位裝置,鋼絲繩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接頭以及第二接頭固定連接,套管套設在鋼絲繩上,復位裝置包括套設在鋼絲繩上的彈簧和與該彈簧一端活動連接的彈簧座,彈簧座固定在鋼絲繩上,其中:鋼絲繩的至少一端設置有復位裝置,並且復位裝置還包括第一導向管以及第一鎖口,其中:彈簧和彈簧座位於第一導向管中,彈簧的一端抵靠在第一鎖口上,另一端抵靠在彈簧座上;第一鎖口的一端與套管的端部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第一導向管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鋼絲繩的一端設置有復位裝置,另一端設置有導向裝置,其中:導向裝置包括第二導向管以及第二鎖口;第二導向管套設在鋼絲繩的端部;第二鎖口的一端與套管的端部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第二導向管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鋼絲繩的兩端均設置有復位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制動拉索裝置還包括第一固定機構以及第二固定機構,第一導向管通過第一固定機構進行固定,第二導向管通過第二固定機構進行固定。
進一步的,套管為柔性套管,柔性套管包括三層,由內到外依次為尼龍層、金屬網層以及橡膠層。
進一步的,所述制動拉索裝置還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一密封套、第二密封件以及第二密封套,其中:第一密封件與第一密封套固定連接;第一密封套固定連接在第一導向管靠近第一接頭的一端;第二密封件與第二密封套固定連接;第二密封套固定連接在第二導向管靠近第二接頭的一端。
進一步的,導向裝置還包括導向滑管,導向滑管布置在第二導向管內且套設在鋼絲繩上。
進一步的,復位裝置還包括封頭,封頭固定連接在第一導向管靠近第一接頭的一端的端部。
進一步的,彈簧座與鋼絲繩扣壓成一體。
進一步的,還包括第一減震防塵套以及第二減震防塵套,其中:第一減震防塵套套設在第一接頭與第一密封套之間的鋼絲繩上,且兩端分別與第一接頭以及第一密封套固定連接;第二減震防塵套套設在第二接頭與第二密封套之間的鋼絲繩上,且兩端分別與第二接頭以及第二密封套固定連接。
本發明的一種制動拉索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復位裝置的結構設計實現了鋼絲繩的自動復位,同時復位裝置也具有導向作用,另外,第一導向管具有防護作用。
2、對導向裝置的各個部件進行了結構設計,通過導向滑管的設置,使得導向裝置在起到導向作用的同時,避免了鋼絲繩與第二導向管摩擦磨損,提高了鋼絲繩的使用壽命。
3、本發明的制動拉索裝置結構設計簡單巧妙,與現有的機動車輛兼容性好,操作靈敏度高。
4、柔性套管的套設,避免了鋼絲繩長期裸露在外,解決了鋼絲繩易積塵、易鏽蝕的問題。
5、第一減震防塵套以及第二減震防塵套起到了減震防塵的作用,在保證裝置整體內部形成封閉空間從而提供良好防塵效果的同時,提高了人們剎車動作的舒適度。
6、通過減振防塵套、密封套、密封件、封口、鎖口的設置實現了多重密封,從而達到了更好的密封防塵效果,減少了維護頻率,延長了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的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的介紹,顯而易見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附圖。
圖1為本發明帶導向裝置的制動拉索裝置端部初始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帶復位裝置的制動拉索裝置端部初始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帶導向裝置的鋼絲繩端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帶復位裝置的鋼絲繩端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制動拉索裝置的套管的橫截面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靠近第二接頭端設置復位裝置的初始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中:1-第一接頭、2-第二接頭、3-鋼絲繩、41-彈簧、42-彈簧座、43-第一導向管、44-第一固定機構、45-封頭、51-第二導向管、52第二固定機構、53-導向滑管、61-套管、611-尼龍層、612-金屬網層、613-橡膠層、62-第一鎖口、63-第二鎖口、64-第三鎖口、71-第一密封件、72-第一密封套、73-第二密封件、74-第二密封套、81-第一減震防塵套、82-第二減震防塵套、91-第三彈簧、92-第三彈簧座、93-第三導向管、94-第三連接法蘭、95-第三封頭、101-第三密封件、102-第三密封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的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制動拉索裝置包括第一接頭1、第二接頭2、鋼絲繩3、套管61、以及復位裝置,鋼絲繩3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接頭1以及第二接頭2固定連接,套管61套設在鋼絲繩3上,復位裝置包括套設在鋼絲繩3上的彈簧41和與該彈簧41一端活動連接的彈簧座42,彈簧座42固定在鋼絲繩3上,其中:鋼絲繩3的至少一端設置有復位裝置,並且復位裝置還包括第一導向管43以及第一鎖口62,其中:彈簧41和彈簧座42位於第一導向管43中,彈簧41的一端抵靠在第一鎖口62上,另一端抵靠在彈簧座42上;第一鎖口62的一端與套管61的端部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第一導向管43固定連接。
具體的,第一接頭1以及第二接頭2可採用不鏽鋼材質,分別與鋼絲繩3兩端扣壓緊固;套管61主要用於鋼絲繩3的防塵、防鏽蝕,避免鋼絲繩3裸露在外,套管61與鋼絲繩3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第一導向管43以其中心軸線為軸開有階梯通孔,第一導向管43採用不鏽鋼材質;彈簧41布置在第一導向管43中,並與第一導向管43的內壁之間存在間隙,彈簧41優選不鏽鋼材質,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具體的設計要求,確定彈簧41的具體型號,直接在市面上採購,本發明不作具體限定;如圖2、圖4所示,由於彈簧座42與鋼絲繩3固定,因此彈簧座42可隨鋼絲繩3的移動在第一導向管43中滑動,本發明對彈簧座42的材質不作具體限定,均在本發明保護範圍內,優選的彈簧座42採用不鏽鋼材質與鋼絲繩3扣壓成一體;第一鎖口62採用不鏽鋼材質,其一端與套管61扣壓連接,另一端與第一導向管43螺紋旋緊連接;彈簧41的兩端分別抵靠在第一鎖口62以及彈簧座42上,以實現彈簧41的定位,通過彈簧座42的滑動實現彈簧41的壓縮與釋放壓縮。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鋼絲繩3的一端設置有復位裝置,另一端設置有導向裝置。其中:導向裝置包括第二導向管51以及第二鎖口63;第二導向管51套設在鋼絲繩3的端部;第二鎖口63的一端與套管61的端部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第二導向管51固定連接。
具體的,導向裝置主要引導鋼絲繩3沿預定方向移動。第二導向管51以其中心軸線為軸開有階梯通孔,第二導向管51優選採用不鏽鋼材質;第二鎖口63同樣採用不鏽鋼材質,其一端與套管61扣壓連接,另一端與第二導向管51螺紋旋緊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圖2所示,還包括第一固定機構44以及第二固定機構52,第一導向管43通過第一固定機構44進行固定,第二導向管51通過第二固定機構52進行固定。第一固定機構44以及第二固定機構52可以根據需要採用本領域技術人員公知的各種能夠實現部件固定的機構或裝置,例如U型螺栓、管座等,優選的,第一固定機構44以及第二固定機構52為對開式連接法蘭,通過固定第一導向管43以及第二導向管51,實現鋼絲繩3滑動過程中,導向裝置以及復位裝置始終處於固定狀態。
下面結合上述實施例以及附圖,對上述實施例的一種制動拉索裝置的工作過程做以下說明:
當機動車輛需要制動時,拉動制動手柄,以帶動制動拉索裝置的第二接頭2向左移動,從而帶動鋼絲繩3以及第一接頭1向左移動,彈簧座42隨鋼絲繩3向左移動,由於復位裝置的第一導向管43固定,彈簧座42移動過程中不斷壓縮彈簧41,彈簧41積聚彈性勢能;當鬆開制動時,彈簧41的彈性勢能釋放,彈簧座42在彈簧41的作用下向右滑動,帶動鋼絲繩3向右移動,實現鋼絲繩的自動復位。在鋼絲繩3的移動過程中,導向裝置主要起導向作用,復位裝置在實現鋼絲繩3自動復位的基礎上也具有導向作用。
應當清楚本發明所有實施例中涉及到的「前」「後」「左」「右」等方向只是為了描述方便,不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一密封件71、第一密封套72、第二密封件73以及第二密封套74,其中:第一密封件71與第一密封套72固定連接;第一密封套72固定連接在第一導向管43靠近第一接頭1的一端;第二密封件73與第二密封套74固定連接;第二密封套74固定連接在第二導向管51靠近第二接頭2的一端。第一密封件71與第一密封套72、第二密封件73與第二密封套74的設置實現了鋼絲繩3兩端端部的密封。
具體的,第一密封件71以及第二密封件73優選採用尼龍材質;第一密封套72以及第二密封套74優選採用橡膠材質,第一密封件71、第一密封套72、第二密封件73以及第二密封套74的材質本發明不作具體限定,均屬於本發明保護範圍。第一密封套72的兩端均加工有內螺紋,第一密封件71以及第一導向管43在對應第一密封套72的位置加工有外螺紋,第一密封件71與第一密封套72之間以及第一密封套72與第一導向管43之間均通過螺紋旋緊連接;第二密封套74的兩端均加工有內螺紋,第二密封件73以及第二導向管51在對應第二密封套74的位置加工有外螺紋,第二密封件73與第二密封套74之間以及第二密封套74與第二導向管51之間均通過螺紋旋緊連接。第一密封件71以及第一密封套72隨第一導向管43一起套設在鋼絲繩3上;第二密封件73以及第二密封套74隨第二導向管51一起套設在鋼絲繩3上。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導向裝置還包括導向滑管53,導向滑管53布置在第二導向管51內且套設在鋼絲繩3上。第二密封件73以及第二導向管51階梯通孔的階梯分別對導向滑管53的兩端進行定位,導向滑管53與鋼絲繩3摩擦接觸,起導向作用,同時避免鋼絲繩3與第二導向管51接觸磨損,有效提高了鋼絲繩3的使用壽命,導向滑管53的材質本發明不作具體限定,優選的採用橡膠材質。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圖2所示,還包括第一減震防塵套81以及第二減震防塵套82,其中:第一減震防塵套81套設在第一接頭1與第一密封套72之間的鋼絲繩3上,且兩端分別與第一接頭1以及第一密封套72固定連接;第二減震防塵套82套設在第二接頭2與第二密封套74之間的鋼絲繩3上,且兩端分別與第二接頭2以及第二密封套74固定連接。
具體的,第一減震防塵套81與第一接頭1以及第一密封套72之間、第二減震防塵套82與第二接頭2以及第二密封套74之間可以通過螺釘、鉚釘、粘接等方式實現固定連接,優選的採用喉箍緊固。鋼絲繩3在初始狀態時,第一減震防塵套81處於拉伸狀態,第二減震防塵套82處於壓縮狀態;當機動車輛需要制動時,第一接頭1以及第二接頭2均向左移動,由於第一導向管43以及第二導向管51的固定,第一減震防塵套81被壓縮,第二減震防塵套82被拉伸;當鬆開制動時,第一減震防塵套81以及第二減震防塵套82在鋼絲繩3自動復位的同時恢復初始狀態。第一減震防塵套81以及第二減震防塵套82可以有效減輕機動車輛運動、制動過程中以及發動機運轉過程中的震動造成的制動杆的抖動,提高剎車系統的靈敏度以及人們剎車動作的舒適度。
第一減震防塵套81、第一密封套72、第一導向管43、第一鎖口62、套管61、第二鎖口63、第二導向管51、第二密封套74、第二減震防塵套82的依次設置共同實現了鋼絲繩1的整體密封,另外第一密封套72配合第一密封件71、第二密封套74配合第二密封件73實現了鋼絲繩3的多重密封。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復位裝置還包括封頭45,封頭45固定連接在第一導向管43靠近第一接頭1的一端的端部。具體的,封頭45用於彈簧座42的限位,使得彈簧座42始終在第一導向管43階梯通孔中來回滑動,封頭45與第一導向管43螺紋旋緊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圖6所示,鋼絲繩3的兩端均設置有復位裝置。兩端均設有復位裝置,適用於鋼絲繩3長度較長,迴轉彎曲次數較多的工況下使用,能夠有效保證第一接頭1以及第二接頭2達到緩解位置,避免了鋼絲繩3中間彎曲累積造成的緩解不到位的問題,提高了制動安全性和可靠性。具體的,鋼絲繩3靠近第一接頭1的一端設置的復位裝置,與上述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當鋼絲繩3靠近第二接頭2的一端設置復位裝置時,各部件的布置如圖6所示,從左到右依次設置第二接頭2、第二減震防塵套82、第三密封件101與第三密封套102、第三封頭95、第三導向管93、第三連接法蘭94、第三鎖口64、套管61,不同點為第三彈簧座92通過第三導向管93階梯通孔臺階限位,第三彈簧91的兩端分別抵靠在第三彈簧座92以及第三封頭95上,以實現定位。鋼絲繩3兩端均設有復位裝置時,制動拉索裝置的工作原理及過程與上述實施例類似,在此不再詳細介紹。
在以上所有實施例的基礎上,如圖5所示,套管61為柔性套管,柔性套管包括三層,由內到外依次為尼龍層611、金屬網層612以及橡膠層613。柔性套管的設置使鋼絲繩處於密封狀態,防止鋼絲繩被腐蝕生鏽,提高使用壽命;同時套管設置成柔性的也便於隨鋼絲繩彎曲迴轉。
以上藉助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了進一步描述,但是應該理解的是,這裡具體的描述,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實質和範圍的限定,本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在閱讀本說明書後對上述實施例做出的各種修改,都屬於本發明所保護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