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中的動力控制單元的散熱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4-02-21 00:01:15 1
專利名稱:新能源汽車中的動力控制單元的散熱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散熱系統,更具體地說,是一種新能源汽車中的動力控制單 元的散熱系統。
背景技術:
由於新能源汽車動力控制單元P⑶內集成有DC/AC (電機控制器)、DC/DC、DCL、 ACP&WCP等電器元件,考慮到汽車前倉所能提供的安裝包絡空間有限,要在有限的空間內, 滿足動力控制單元PCU內各零部件的布置空間要求及散熱要求,故要能使PCU在現行各種 條件下,滿足其內部各零部件的散熱要求,但現行的散熱系統結構還不能滿足上述散熱要 求。
實用新型內容由於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新能源汽車中的動力控制單 元的散熱系統,其設計新型,散熱效果更好。本實用新型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解決一種新能源汽車中的動力控制單元的散熱系統,包括殼體內的流通管道,散熱介 質從該流通管道的進水口流入,從出水口流出,所述流通管道內的至少一段設有若干肋柱, 該肋柱以互相平行垂直於所述流通管道內壁的方式設於所述流通管道內。作為優選實施例,本實用新型所述肋柱高度與所述流通管道的高度相同,從而該 肋柱兩端卡在所述流通管道內壁上。作為優選實施例,本實用新型所述肋柱為圓柱形。作為優選實施例,本實用新型還包括一密封蓋板,其蓋住所述流通管道,並與所述 殼體上固定。作為優選實施例,所述密封蓋板通過螺栓與所述殼體固定。由於採用以上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新能源汽車中的動力控制單元的散熱系 統,其根據強化傳熱原理,其可在PCU的主要發熱區板的流通管道側布置強化傳熱肋柱,以 增加散熱面積,同時由於肋柱使流道面積減小,冷卻液流速增大,進一步增強對流換熱效 果;同時可在非主要發熱區板底反向墊高,即流通管道的背面用於固定P⑶零部件的接觸 面上在加工時預留餘量或者在鑄造時預留餘量,便於該處開用於固定零件的螺紋孔,而不 加肋柱,減少水阻力,利於打孔。本實用新型設計新型,散熱效果好。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新能源汽車中的動力控制單元的散熱系統內部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新能源汽車中的動力控制單元的散熱系統整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新能源汽車中的動力控制單元的散熱系統,包括 殼體2內的流通管道4,散熱介質從該流通管道4的進水口 6流入,從出水口 5流出,流通管 道4內的至少一段設有若干肋柱1,該肋柱1以互相平行垂直於流通管道4內壁的方式設於 流通管道4內,且肋柱1高度與流通管道4的高度相同,從而該肋柱1兩端卡在流通管道4 內壁上,由於系統阻力要求,肋柱1的形式應使總的系統阻力較小,綜合考慮加工工藝及阻 力要求,本實施例中採用圓柱形肋柱,材料為鑄鋁。如圖2所示,該散熱系統還包括一密封蓋板7,其蓋住流通管道4,並與殼體2通過 螺栓固定。具體實施時,動力控制單元PCU內一部分區域為發熱模塊安放區域,這部分散熱 要求比較高,這部分區域的流通管道內採用加肋柱進行換熱強化設計;其餘區域為少量發 熱區域,這部分散熱要求相對較低,不採用肋柱方式,便於零件安裝,有利於生產加工。本實用新型的散熱系統水泵啟動後,散熱介質從進水口流入PCU,從出水口流出, 不斷的循環,實現散熱。但是,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只是示例性的,是為了更好的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 理解本專利,不能理解為是對本專利包括範圍的限制;只要是根據本專利所揭示精神的所 作的任何等同變更或修飾,均落入本專利包括的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新能源汽車中的動力控制單元的散熱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殼體內的流通管 道,散熱介質從該流通管道的進水口流入,從出水口流出,所述流通管道內的至少一段設有 若干肋柱,該肋柱以互相平行垂直於所述流通管道內壁的方式設於所述流通管道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肋柱高度與所述流通管道的高 度相同,從而該肋柱兩端卡在所述流通管道內壁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熱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肋柱為圓柱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散熱系統,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一密封蓋板,其蓋住所述流通 管道,並與所述殼體上固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散熱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密封蓋板通過螺栓與所述殼體 固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新能源汽車中的動力控制單元的散熱系統,包括殼體內的流通管道,散熱介質從該流通管道的進水口流入,從出水口流出,流通管道內的至少一段設有若干肋柱,該肋柱以互相平行垂直於流通管道內壁的方式設於流通管道內。本實用新型設計新型,散熱效果好。
文檔編號H05K7/20GK201928561SQ20102057551
公開日2011年8月1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22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22日
發明者尹東曉, 王建峰, 章桐, 陳建利 申請人:上海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