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母乳性黃恆?母乳性黃恆的原因是什麼?
2025-07-20 04:34:09
母乳性黃恆指的是嬰兒在出生一周以內的時候出現的黃恆(由於膽紅素代謝故障引起的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隨著時間推移在一個月內會到達最高峰,發現母乳性黃恆的話需要及時到醫院治療,不過多數都不會對嬰兒造成嚴重影響。在懷孕和母乳期間注意飲食和衛生都是可以避免的。
什麼是母乳性黃恆
母乳餵養的嬰兒在生後4~7天出現黃疸,2~4周達高峰(血清膽紅素可超過256.6~342.0μmol/L),一般狀況良好,無溶血或貧血表現。隨著母乳餵養率的提高,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逐年增高,目前已達20%~30%。也已成為住院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本病預後良好,嚴重者才需治療,但為了順利推廣母乳餵養也應引起重視。
母乳性黃恆嬰兒指數正常值是多少
最高:約51.3μmol/L
生後4天:<171~205μmol/L
早產兒:<256.5μmol/L
母乳性黃恆的原因是什麼
1、發病原因
其發生的原因目前認為主要是因為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有關,由於母乳本身造成,推測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 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不飽和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對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產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於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結合的膽紅素再分解,小腸重吸收增加,至腸-肝循環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2、發病機制
最近幾年研究認為,母乳性黃疸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由膽紅素腸-肝循環增加所致,這種學說較為成熟,並得到驗證,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D)在發病機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兒腸道內β-GD豐富 腸道內β-GD主要來源為母乳(新生兒自身也可產生,正常腸道菌群建立後也可產生,但產生較少),β- GD分解結合膽紅素,還原為未結合膽紅素,經小腸再吸收進入腸-肝循環,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多,引起黃疸。
2.腸內β-GD活性高 新生兒小腸中β-GD活性高,為成人的10倍。
3.膽紅素排洩少 新生兒攝入不足,腸內蠕動減少或開奶延遲,腸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轉化膽紅素的菌群,可使結合膽紅素排洩減少。
4.膽紅素重吸收多 有人發現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膽固醇,促進了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
母乳性黃恆多久能退掉
黃疸一般持續3~4周,第2個月逐漸消退,少數可延至10周才退盡。黃疸期間若停餵母乳3~4天,黃疸明顯減輕,膽紅素下降≥50%,若再以母乳餵養,黃疸不一定再出現,即使出現亦不會達到原有程度。
怎麼護理母乳性黃恆嬰兒
1、要注意每天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進展情況及全身症狀,有無發熱、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難、驚跳不安、兩目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症狀,以便早發現早就醫。
2、注意常規嬰兒臍部清潔,防止感染,加重黃疸。在醫生指導下光療,服中藥,日光浴,避免體溫過低或過高,避免曬傷。按需餵養,母乳不足時應及時增加配方奶,補充足夠的熱量和液量,讓寶貝多從尿液及糞便中排洩膽紅素。
怎麼預防母乳性黃恆
1、孕母期間注意飲食衛生,忌酒和辛熱之品,不可濫用藥物。如孕母有黃疸病史可口服黃疸茵陣衝劑。自確診的服至分娩,服藥時間以兩個月以上為宜。
2、嬰兒出生後,宜密切觀察皮膚黃疸情況,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注意過早出現或過遲消退或黃疸逐漸加深或退而復現等情況,以便及時破損感染。
總結:母乳性黃恆多數不會對嬰兒造成嚴重傷害,但是有些嬰兒會出現發熱、嗜睡、吮乳困難等等症狀,就需要及時就醫,平時做好預防工作,不給患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