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片材堆疊裝置、片材給送裝置及圖像形成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3-04 04:04:15


本申請是申請日為2014年7月11日、申請號為201410332295.2、發明名稱為「片材堆疊裝置、片材給送裝置及圖像形成裝置」的發明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本發明涉及一種片材堆疊裝置、片材給送裝置及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上,使用由同一片材盒支持各種尺寸的片材的通用盒,作為在複印機、印表機及傳真機等中配設的片材盒。該通用盒配設有用來定位片材端部的調節構件(例如,參見日本特開2007-197159、us2009/0295068a1(日本特開2009-286572)或日本特開2008-105856)。

然後,通過將調節構件移動到各種尺寸的正規位置,來調節片材的位置。然而,由於盒的插入/抽出導致的衝擊等,在調節構件從正規位置移動之後,可能出現調節構件不能將片材保持在其正規位置的狀態,使得在給送操作期間,發生諸如片材的不足給送、歪斜給送或雙張給送等的故障。

根據日本特開2007-197159,當向調節構件施加力時,根據施加力的方向,由第一嚙合部或第二嚙合部來調節調節構件的移動。然而,第一和第二齒列各自被階梯式地布置,因此,保持部的高度增加並且片材盒在尺寸上增大,從而導致較高的成本。

根據us2009/0295068a1(日本特開2009-286572),通過與盒體的底部平行地配設第一及第二被嚙合部,並且還與調節構件平行地配設第一嚙合構件或第二嚙合構件,從而根據對調節構件施加的力的方向,將調節構件可靠地保持在調節位置。然而,第一嚙合構件或第二嚙合構件被單獨地配設,並且還使用了按壓鎖定杆的彈性構件,因此,部件數量增加,並且組裝性差,從而導致較高的成本。

根據日本特開2008-105856,通過調節構件的一個嚙合部,而使調節構件處於固定狀態,因而,當向調節構件施加力時,能夠將調節構件保持在僅一個方向上的調節位置上。然而,除了盒體和調節構件之外,還使用了諸如保持構件及彈性構件等的許多部件,因此組裝性差,從而導致較高的成本。此外,部件數量大,因而,在調節構件被固定的同時的震顫(rattling)增加,並且片材的位置調節有變化,這可能導致列印精度的劣化。

期望通過降低保持部的高度來減小片材盒的尺寸,並且通過削減調節構件周圍的部件數量,來提高組裝性。



技術實現要素:

用來實現上述期望的本發明的代表性結構是一種片材堆疊裝置,該片材堆疊裝置包括:堆疊單元,在其上堆疊片材;以及以在第一方向和作為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可移動的方式配設的調節單元,其通過抵接於堆疊在所述堆疊單元上的片材的端部來調節片材的位置,其中,所述堆疊單元包括:堆疊構件,在其上堆疊片材;以及沿所述調節單元的移動方向配設的被嚙合部,並且,所述調節單元包括:抵接部,其抵接於堆疊在所述堆疊構件上的片材的端部;嚙合構件,其包括嚙合部,該嚙合部以在與所述調節單元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可移動的方式、配設於與所述被嚙合部嚙合的嚙合位置和不與所述被嚙合部嚙合的嚙合解除位置之間;操作構件;轉動部,其被配設在所述操作構件中,以圍繞第一轉動支點轉動;彈性部,其被配設在所述操作構件中,以通過使所述轉動部轉動而發生彈性變形;以及嚙合解除部,其被配設在所述操作構件中,以通過使所述彈性部彈性變形,而使所述嚙合部在所述嚙合位置與所述嚙合解除位置之間轉動。

通過以下參照附圖對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本發明的其他特徵將變得清楚。

附圖說明

圖1是包括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片材給送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截面圖;

圖2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片材盒的示意性平面圖;

圖3是例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後端調節構件的結構的透視圖;

圖4是例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後端調節構件的保持機構部的透視圖;

圖5a是例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後端調節構件的保持機構部的圖;

圖5b是例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後端調節構件的保持機構部的圖;

圖5c是例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後端調節構件的保持機構部的圖;

圖5d是例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後端調節構件的保持機構部的圖;

圖6a是例示通過操作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保持機構部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調節方向上轉動而產生的嚙合解除狀態的圖;

圖6b是例示通過操作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保持機構部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調節方向上轉動而產生的嚙合解除狀態的圖;

圖7a是例示通過操作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保持機構部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調節方向上轉動而產生的嚙合解除狀態的圖;

圖7b是例示通過操作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保持機構部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調節方向上轉動而產生的嚙合解除狀態的圖;

圖8a是例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側端調節構件的結構的透視圖;

圖8b是例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側端調節構件的結構的透視圖;

圖9是例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側端調節構件的保持機構部的正視圖;

圖10a是例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側端調節構件的保持機構部的圖;

圖10b是例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側端調節構件的保持機構部的圖;

圖10c是例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側端調節構件的保持機構部的圖;

圖11a是例示通過操作根據第二實施例的保持機構部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調節方向上轉動而產生的嚙合解除狀態的圖;

圖11b是例示通過操作根據第二實施例的保持機構部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調節方向上轉動而產生的嚙合解除狀態的圖;

圖11c是例示通過操作根據第二實施例的保持機構部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調節方向上轉動而產生的嚙合解除狀態的圖;

圖12a是例示通過操作根據第二實施例的保持機構部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調節方向上轉動而產生的嚙合解除狀態的圖;

圖12b是例示通過操作根據第二實施例的保持機構部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調節方向上轉動而產生的嚙合解除狀態的圖;

圖12c是例示通過操作根據第二實施例的保持機構部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調節方向上轉動而產生的嚙合解除狀態的圖;

圖13是例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調節構件的周邊結構的透視說明圖;

圖14a是例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調節構件的周邊結構的透視說明圖;

圖14b是例示當從下方觀察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調節構件時的結構的透視說明圖;

圖15是例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調節構件的周邊結構的正面說明圖;

圖16是例示如下狀態的圖15的k-k截面圖,在所述狀態下通過將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調節構件的操作部設置到原始位置,而使嚙合部和被嚙合部嚙合;

圖17a是例示如下狀態的圖15的l-l截面圖,在所述狀態下通過將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調節構件的操作部設置到原始位置,而使嚙合部和被嚙合部嚙合;

圖17b是圖17a的n部及p部的放大圖;

圖17c是圖17a的n部及p部的放大圖;

圖18a是例示如下狀態的圖15的k-k截面圖,在所述狀態下通過操作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調節構件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片材的調節方向上轉動,而使嚙合部和被嚙合部解除嚙合;

圖18b是例示如下狀態的圖15的l-l截面圖,在所述狀態下通過操作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調節構件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片材的調節方向上轉動,而使嚙合部和被嚙合部解除嚙合;

圖19a是例示如下狀態的圖15的k-k截面圖,在所述狀態下通過操作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調節構件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片材的調節方向上轉動,而使嚙合部和被嚙合部解除嚙合;

圖19b是例示如下狀態的圖15的l-l截面圖,在所述狀態下通過操作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調節構件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片材的調節方向上轉動,而使嚙合部和被嚙合部解除嚙合;

圖20是例示根據第四實施例的調節構件的周邊結構的透視說明圖;

圖21是例示如下狀態的與圖15的l-l截面相對應的截面圖,在所述狀態下通過將根據第四實施例的調節構件的操作部設置到原始位置,而使嚙合部和被嚙合部嚙合;

圖22a是例示如下狀態的與圖15的k-k截面相對應的截面圖,在所述狀態下通過操作根據第四實施例的調節構件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片材的調節方向上轉動,而使嚙合部和被嚙合部解除嚙合;以及

圖22b是例示如下狀態的與圖15的l-l截面相對應的截面圖,在所述狀態下通過操作根據第四實施例的調節構件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片材的調節方向上轉動,而使嚙合部和被嚙合部解除嚙合。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例]

下面,將使用附圖來描述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將依次描述圖像形成裝置的總體結構、盒體的結構、後端調節構件的總體結構、保持機構部,以及嚙合解除機構。在此,雷射束印表機被例示作為圖像形成裝置。

[圖像形成裝置的總體結構]

下面,將使用圖1來描述圖像形成裝置的總體結構的概要。圖1是包括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片材給送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截面圖。圖1例示了雷射束印表機,作為包括片材盒1(片材給送部)的圖像形成裝置100的示例。片材盒1是支持各種尺寸的片材的通用盒,並且被配置為被可拆卸地附裝至圖像形成裝置100的裝置主體2。

在圖1中,圖像形成裝置100在裝置主體2內部具有通過電子照相系統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部102,以及向圖像形成部102給送片材s的片材給送裝置103。

圖像形成部102具有形成調色劑圖像的感光鼓107、將在感光鼓107上形成的調色劑圖像轉印至片材s的轉印輥106、使感光鼓的表面均勻帶電的帶電輥109,以及顯影設備110。

在本實施例中,提供了處理盒111,該處理盒111一體地構成感光鼓107,以及作用於感光鼓107的帶電輥109和顯影設備110的處理部。

片材給送裝置103包括作為能夠容納大量片材s的容納部的片材盒1,以及配設在片材盒1上方的給送輥103a。給送輥103a給送被容納在片材盒1中的片材s。

片材盒1包括容納片材s的盒體1a(片材容納部)、片材支承板6,以及分離構件101。

片材支承板6是用以堆疊片材s的板,並且通過使用主軸50a作為支點而相對於盒體1a被自由轉動地保持,並通過螺旋彈簧51而靠向給送輥103a。通過由螺旋彈簧51在給送輥103a的方向上向上推片材支承板6,堆疊在片材支承板6上的片材s被向上推向給送輥103a。

分離構件101逐張地分離由給送輥103a發送的片材s。

接下來,將描述如上所述構造的圖像形成裝置100的圖像形成操作。首先,由帶電輥109預先使感光鼓107的表面均勻帶電。然後,基於來自主計算機(未例示)的圖像信號,利用來自配設在裝置主體2中的雷射掃描器122的雷射,來照射轉動的感光鼓107。因此,在感光鼓107的表面上形成靜電潛像。

接下來,通過顯影設備110上的調色劑,對感光鼓107的表面上的靜電潛像進行顯影,並且在感光鼓107上形成調色劑圖像。

另一方面,給送輥103a在預定定時開始轉動,與此同時,通過螺旋彈簧51的力,靠向給送輥側的片材支承板(堆疊構件)6向上擺動。結果,利用預定力,在堆疊在片材支承板6上的片材s的前端部分被壓在給送輥103a上。給送輥103a被控制為僅在給送期間逆時針轉動,並且通過給送輥103a的摩擦力來給送被壓住的片材s。

如果給送片材支承板6上的多張片材s,則通過分離構件101的作用,來僅分離最上面的片材s。最上面的片材被向下遊輸送。

接下來,如上所述被分離構件101分離的最上面的片材s被發送到阻擋單元105,以校正進行歪斜給送的片材s。然後,片材s通過阻擋單元105,被輸送到由感光鼓107及轉印輥106構造的轉印部108。

在轉印部108中,在感光鼓107上形成的調色劑圖像通過被轉印輥106電吸引,而被轉印至片材s。

然後,調色劑圖像被轉印到的片材s通過輸送帶104,被輸送到由加熱單元113及加壓輥114構造的定影單元115。在定影單元115中,調色劑圖像通過加熱及加壓而被定影至片材s。然後,片材s通過一對中間排出輥118及一對排出輥119,被排出到裝置主體的頂面上的排出託盤121上。

下面,將使用圖2來描述盒體1a的結構。圖2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片材盒的示意性平面圖。

片材盒1包括容納各種尺寸的片材s的盒體(堆疊單元)1a、調節片材s的側端位置的一對側端調節構件5a、5b(側端調節板),以及調節片材s的後端位置(端部位置)的後端調節構件3(後端調節板)。側端調節構件5a、5b以及後端調節構件3被布置為使得片材支承板6(參見圖1)的擺動操作不受影響。

當在盒體1a中容納了各種尺寸的片材s時,通過使側端調節構件5a、5b抵接於片材s的側端,來調節片材s的側端位置。另外,通過使後端調節構件3抵接於片材s的後端,來調節片材s的後端位置。因此,能夠在定位後的狀態下容納片材s。

為了給送片材s,從圖2中的箭頭a方向,將片材盒1插入到裝置主體2中。當片材盒1被插入時,由螺旋彈簧51,將圖1中所示的片材支承板6圍繞主軸50a向上推。因此,由側端調節構件5a、5b以及後端調節構件3定位的片材s,被壓在給送輥103a(參見圖1)上。通過給送輥103a的給送作用,以這種方式被壓在給送輥103a上的片材s被逐張發送,以被給送到圖像形成部102。

如圖2所示,齒條齒52a、52b分別被包括在一對側端調節構件5a、5b的下部中。在作為側端調節構件5a、5b的移動方向的、與寬度方向相同的方向(箭頭b方向)上,使齒條齒52a、52b延伸。通過被在盒體1a的底部在箭頭b方向上配設的導槽(未例示)引導,齒條齒52a、52b在寬度方向上自由移動。

齒條齒52a、52b各自與小齒輪4嚙合,該小齒輪4在盒體1a的底部被自由轉動地配設在中央。

因此,如果側端調節構件5a、5b中的一者在寬度方向上被移動,則與此同時,利用小齒輪4以及齒條齒52a、52b的作用,在側端調節構件5a、5b中的所述一者的相反方向上,側端調節構件5a、5b中的另一者移動。如上所述,通過移動側端調節構件5a、5b中的一者,而在寬度方向上同時移動側端調節構件5a、5b兩者,從而使得側端調節構件5a、5b兩者,抵接於堆疊在片材支承板6上的片材s的側端。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片材s在寬度方向上的定位。

通過被在盒體1a的底部在箭頭c方向上配設的導槽(未例示)引導,後端調節構件3在給送方向(第一方向)及其相反方向(第二方向)上自由移動。

下面,將使用圖3來描述後端調節構件3的總體結構。圖3是例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後端調節構件3的結構的透視圖。

如圖3所示,後端調節構件3具有主體部(抵接部)3a、滑動部3b及保持機構部3c(參見圖4)。主體部3a是抵接於片材s的後端的構件,並且,滑動部3b是被配置為通過垂直安裝主體部3a而可滑動的構件。保持機構部3c是如下的構件,該構件通過藉助後述的嚙合部9a、9b而與盒體1a嚙合,從而將後端調節構件3保持在預定位置。

後端調節構件3包括操作構件8。操作構件8具有轉動部(擺動部),該轉動部以通過被用戶操作,而圍繞支點(第一擺動中心)8a可轉動(可擺動)的方式被配設。通過操作後端調節構件3,並且通過後述的切換面將嚙合部9a、9b從盒體1a解除嚙合,而可移動地構造了操作構件8。當通過操作構件8的嚙合解除操作、將嚙合部9a、9b從盒體1a解除嚙合時,後端調節構件3變為可移動。因此,後端調節構件3的位置能夠被改變。在後端調節構件3的移動操作之後,嚙合部9a、9b再次與盒體1a嚙合。因此,能夠保持後端調節構件3的位置。

下面,將使用圖4及圖5,來描述後端調節構件3和盒體1a的保持機構部3c。圖4是例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後端調節構件的保持機構部的透視圖。圖5是例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後端調節構件的保持機構部的圖,圖5a是後端調節構件的平面圖,圖5b是圖5a的b部放大圖,圖5c是圖5a的c部放大圖,並且圖5d是保持機構部的截面圖。

如圖4所示,保持機構部3c包括在盒體1a中形成的、並且沿後端調節構件3的移動方向布置的齒條齒列1a、1b(被嚙合部)、保持構件(嚙合構件)7,以及操作構件8。如後所述,在保持構件7中形成齒列(嚙合部)9及v形槽10(被操作形狀部),並且在操作構件8中形成凸狀(山形橫截面)突出部11(操作形狀部)。

如圖5a所示,保持部件7具有由兩個構件構造的結構,這兩個構件在從上方觀察時是大致對稱的。在圖5a中,作為嚙合部9a、9b的齒列在保持構件7下方的外側端部形成,以與盒體1a的齒條齒列1a、1b嚙合。

在圖5a中,在保持構件7上方的外側,形成凹狀(v形橫截面)v形槽10。在該v形槽10中,如後所述,圖下側的小尺寸調節方向是第一切換面(第一嚙合被解除面)10a,並且圖上側的大尺寸調節方向是第一切換面(第二嚙合被解除面)10b。作為一對斜面的第一切換面10a、10b(被抵接面)被配置為能夠分別抵接於凸狀突出部11的作為一對斜面的第二切換面(第一嚙合被解除面,第二嚙合被解除面)11a、11b,該凸狀突出部11是與操作構件8一體地被構造的,並且被薄部8b連結。也即,第二切換面11a、11b用作嚙合解除部,這兩個嚙合解除部解除保持構件7的齒列9a、9b(嚙合部)與盒體1a的齒列1a、1b(被嚙合部)的嚙合。具體而言,第二切換面11a、11b將齒列9a、9b從與齒列1a、1b嚙合的嚙合位置,移動到從齒列1a、1b解除嚙合的嚙合解除位置。在這種情況下,齒列9a、9b移動的方向是與後端調節構件3的移動方向(c方向)垂直的方向,並且是水平方向(與c方向垂直的方向)。

接下來,將詳細描述如下的過程,即通過操作操作構件8來移動連結到操作構件8的突出部11,並且在突出部11抵接於v形槽10的同時轉動保持構件7,結果,保持構件7和齒條齒列1a、1b被解除嚙合。

如圖4及圖5所示,在保持構件7的兩個方向上的側端配設的嚙合部9a、9b,是由多個三角形齒構造的齒列。嚙合部9a、9b在嚙合位置與齒條齒列1a、1b嚙合。齒條齒列1a、1b被配設在盒體1a的底部,並且是由三角形齒構造的。如果在該結構中,嚙合部9a、9b和齒條齒列1a、1b在相互平行的方向上嚙合,則後端調節構件3根據片材尺寸而被保持(固定)在設定位置。

如上所述,嚙合部9a、9b的齒列以及齒條齒列1a、1b是三角形齒。因此,能夠確保在機械方面高的保持強度。於是,能夠使嚙合部9a、9b和齒條齒列1a、1b的間距變小,從而使得後端調節構件3的設定位置能夠被微調。

嚙合部9a、9b各自具有彼此在相反方向上設置的齒形。也即,如圖5b所示,嚙合部9a具有在後端調節構件3被移動以保持小尺寸片材時被調節的側形成的齒的形狀。另一方面,如圖5c所示,嚙合部9b具有在在後端調節構件3被移動以保持大尺寸片材時被調節的側形成的大致垂直的面。因此,當後端調節構件3在大尺寸調節方向和小尺寸調節方向兩方向上被移動時,生成大的阻力。

由此,當大尺寸調節方向或小尺寸調節方向上的力被後端調節構件3接收時,嚙合部9a和齒條齒列1a或者嚙合部9b和齒條齒列1b的大致垂直的面被壓合。

因此,當大尺寸調節方向或小尺寸調節方向上的力被後端調節構件3接收時,嚙合部9a、9b和齒條齒列1a、1b各自的大致垂直的面被壓合。然後,後端調節構件3能夠接收被施加於自身的力,並且後端調節構件3實現高的保持力。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嚙合部9a、9b和齒條齒列1a、1b在水平方向上嚙合。因此,即使後端調節構件3在大尺寸調節方向或小尺寸調節方向上接收力,並且嚙合部9a、9b在垂直方向上變形,嚙合方向和變形方向也為正交關係。嚙合方向和變形方向相互正交的結構是抗變形的結構,因而,後端調節構件3實現高的保持力。

使用從嚙合部9a延伸的臂部9c的根作為轉動支點(第二擺動支點)9e,嚙合部9a被配置為在箭頭g方向上是可變形(可擺動)的。同樣,使用從嚙合部9b延伸的臂部9d的根作為轉動支點(第二擺動支點)9f,嚙合部9b被配置為在箭頭h方向上是可變形(可擺動)的。

此外,彈性部9g被配設在轉動支點9e、9f之間。以這種方式,嚙合部9a和嚙合部9b被整合。

接下來,將使用圖3至圖7,來詳細描述用以將後端調節構件3和盒體1a解除嚙合的機構。圖6是例示通過操作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保持機構部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調節方向上轉動而產生的嚙合解除狀態的圖,圖6a是保持機構部的平面圖,並且圖6b是保持機構部的截面圖。圖7是例示通過操作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保持機構部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調節方向上轉動而產生的嚙合解除狀態的圖,圖7a是保持機構部的平面圖,並且圖7b是保持機構部的截面圖。

操作構件8被配設在圖3中所示的後端調節構件3的主體部3a上面。如圖4所示,操作構件8還圍繞主軸8a(轉動軸),可轉動地配設在箭頭d1方向(第一方向)和箭頭d2方向(第二方向)上,所述主軸8a被布置在與後端調節構件3的移動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

如圖4至圖7所示,在保持構件7中,形成向外側延伸的v形的凹狀第一切換面10a。另一方面,在操作構件8的底面端部,配設了v形的凸狀第二切換面11a。保持構件7的第一切換面10a和操作構件8的第二切換面11a彼此鬆弛地配合。

在操作構件8與第二切換面11a之間,配設了通過轉動操作構件8的轉動部而彈性變形的薄部(彈性部)8b,並且通過薄部8b連結操作構件8和第二切換面11a。以比操作構件8的其他部分薄的方式,可彈性變形地配設了薄部8b。薄部8b還被配設在主軸8a與第二切換面11a之間。另外,如圖5d所示的,在操作構件8的底面端部中央,配設了移動調節部8c、8d,所述移動調節部8c、8d調節與第二切換面11a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動。移動調節部8c、8d被配設在後端調節構件3中,以調節操作構件8的一部分在片材厚度方向上的移動。

在本實施例中,根據上述結構,當操作構件8的第二切換面11a和保持構件7的第一切換面10a相對移動時,嚙合部9a、9b和齒條齒列1a、1b被解除嚙合。

例如,當在圖6a中的大尺寸調節方向(箭頭f方向)上移動後端調節構件3以容納大尺寸片材s時,第一操作構件8在箭頭f方向上被按壓,該箭頭f方向是與後端調節構件3的移動方向相同的方向。然後,操作構件8使用圖4中所示的主軸8a作為支點,而在d1方向上擺動(圖6中的狀態)。

在此,如圖6b所示,由移動調節部8c、8d,來調節與箭頭f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動。因此,薄部8b在發生彈性變形的同時,在箭頭f方向的相反方向上,來水平移動凸狀v形的突出部11的第二切換面11a。當操作構件8的第二切換面11a水平移動時,第二切換面11a按壓保持構件7的第一切換面10a。

隨著保持構件7的第一切換面10a被按壓,如圖6所示,保持構件7的嚙合部9a、9b通過使用臂部9c、9d的根作為轉動支點9e、9f而轉動。嚙合部9a、9b分別在箭頭g、h方向上轉動。然後,嚙合部9a和齒條齒列1a以及嚙合部9b和齒條齒列1b被解除嚙合,使得保持構件7和盒體1a被解除嚙合。此時,如圖6a所示,彈性部9g發生彈性變形。

如上所述,與翻轉操作構件8的操作同時地,解除嚙合部9a、9b和齒條齒列1a、1b的嚙合。因此,當之後改變設定位置時,後端調節構件3能夠在大尺寸調節方向上被輕鬆地移動。

如果在後端調節構件3的移動完成之後,釋放對操作構件8的按壓,則薄部8b及彈性部9g發生彈性變形。然後,嚙合部9a、9b和齒條齒列1a、1b返回到嚙合的初始狀態(參見圖5),使得後端調節構件3能夠被保持在設定位置。

另外,由於薄部8b及彈性部9g的作用,操作構件8類似地返回到初始姿勢。然後,操作構件8的原始位置被決定。

接下來,當在圖7a中的小尺寸調節方向(箭頭j方向)上移動後端調節構件3、以容納小尺寸片材時,首先在箭頭j方向上按壓操作構件8,該箭頭j方向是與後端調節構件3的移動方向相同的方向。然後,操作構件8使用圖4中所示的主軸8a作為支點,而在d2方向上擺動。

在此,如圖7b所示,由移動調節部8c、8d,來調節與箭頭f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動。因此,薄部8b在發生彈性變形的同時,在箭頭j方向的相反方向上,水平移動配設有凸狀v形的突出部11的第二切換面11b。當操作構件8的第二切換面11b水平移動時,第二切換面11b按壓保持構件7的第一切換面10b。

當保持構件7的第一切換面10b被按壓時,如圖7所示,保持構件7的嚙合部9a、9b通過使用臂部9c、9d的根作為轉動支點9e、9f而轉動。嚙合部9a、9b分別在箭頭g、h方向上轉動。然後,嚙合部9a和齒條齒列1a以及嚙合部9b和齒條齒列1b被解除嚙合,使得保持構件7和盒體1a被解除嚙合。此時,如圖7a所示,彈性部9g發生彈性變形。

如上所述,與翻轉操作構件8的操作同時地解除嚙合部9a、9b和齒條齒列1a、1b的嚙合。因此,當之後改變設定位置時,後端調節構件3能夠在小尺寸調節方向上被容易地移動。

如果在後端調節構件3的移動完成之後,釋放對操作構件8的按壓,則薄部8b及彈性部9g發生彈性變形。然後,嚙合部9a、9b和齒條齒列1a、1b返回到嚙合的初始狀態(參見圖5),使得後端調節構件3能夠被保持在設定位置。

同樣,由於薄部8b及彈性部9g的作用,操作構件8也返回到初始狀態。然後,操作構件8的原始位置被確定。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不考慮兩方向(箭頭d1及d2方向)中的、進行操作構件8的按壓操作的方向,嚙合部9a僅在箭頭g方向的相同方向上移動,並且嚙合部9b僅在箭頭h方向的相同方向上移動。由此,嚙合部9a、9b和齒條齒列1a、1b被可靠地解除嚙合。

因此,當後端調節構件3被移動時,如果在後端調節構件3應當被移動的方向上,進行對操作構件8的按壓操作,則釋放通過保持機構部3c進行的保持。後端調節構件3由此成為可移動的。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使得v形槽10的嚙合部9a、9b側的第一切換面10a的傾斜角度,不同於第一切換面10b的嚙合部9a、9b的相反側的傾斜角度。同樣,使得突出部11的第二切換面11a的傾斜角度,不同於第二切換面11b的傾斜角度。因此,能夠在不考慮後端調節構件3的操作方向的情況下,使保持構件7的嚙合部9a、9b和齒條齒列1a、1b解除嚙合的定時完全對準,從而提高了可操作性。

角度的具體大小取決於v形槽10、突出部11及保持構件7的尺寸,因此,有必要設置適當的大小。

如上所述,通過在保持機構部3c的兩側配設嚙合部及切換面,通過彈性部整合該嚙合部和該切換面,並且在操作部中配設切換部及薄部,能夠通過極小數量的部件來構造小型化的保持機構部。因此,使得能夠對後端調節構件,進行大尺寸調節方向和小尺寸調節方向兩方向上的操作以及保持。

因此,能夠在不犧牲後端調節構件的可操作性的情況下,通過降低保持部的高度而使片材盒在尺寸上更小,並且能夠通過削減調節構件周圍的部件數量來提高組裝性。

如果在後端調節構件的移動完成之後,釋放對操作部的按壓操作,則對突出部的v形槽的按壓也被釋放。然後,由於薄部及彈性部的作用,操作部也返回到初始狀態,並且彈性部的變形也被恢復到其初始狀態,因此,能夠避免彈性部的塑性變形,並且使得質量穩定化。

在本實施例中,示出了將保持機構部3c的結構應用於後端調節構件3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將類似的結構應用於側端調節構件。

在本實施例中,描述了將本發明應用於片材盒1的示例,但是,本發明不應當被局限於這樣的示例。也即,本發明可以被應用於如下的片材堆疊裝置,該片材堆疊裝置包括用以堆疊片材的堆疊單元以及調節單元,該調節單元通過抵接於堆疊在該堆疊單元上的片材的端部,來調節片材的位置。例如,本發明可以被應用於所謂的手動片材託盤或者自動文檔進紙器(adf)。

[第二實施例]

下面,將描述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在以下對第二實施例的描述中,在適當的時候省略與第一實施例共同的內容(結構及操作)的描述。

下面,將使用圖8來描述側端調節構件5a的總體結構。圖8是例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側端調節構件的結構的透視圖,圖8a是當從上方觀察側端調節構件時的透視圖,並且圖8b是當從下方觀察側端調節構件時的透視圖。

如圖8所示,側端調節構件5a包括抵接於片材s的側端的主體部5a、垂直地安裝了主體部5a的滑動部5b、以及保持機構部5c,該保持機構部5c藉助後述的保持構件29而與盒體1a嚙合,從而將側端調節構件5a保持在預定位置(端部位置)。保持機構部5c由被嚙合部21a以及配設在側端調節構件5a中的操作部28及保持構件29形成,被嚙合部21a由齒條齒列構成,該齒條齒列沿在盒體1a中形成的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方向而被布置。

操作部28使側端調節構件5a可移動。也即,通過操作部28的嚙合解除操作,將保持構件29從盒體1a解除嚙合,從而使得側端調節構件5a可移動。因此,可以改變側端調節構件5a的設定位置。在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操作之後,能夠通過將嚙合部與盒體1a再次嚙合,來保持側端調節構件5a的位置。

下面,將使用圖9及圖10,來描述側端調節構件5a和盒體1a的保持機構部5c。圖9是例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側端調節構件的保持機構部的正視圖。圖10是例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側端調節構件的保持機構部的圖,圖10a是側端調節構件的俯視圖,圖10b是保持機構部的水平截面圖(圖9的a-a截面圖),並且圖10c是側端調節構件的截面圖。

如圖9及圖10所示,配設在側端調節構件5a中的保持構件29包括齒列29a(嚙合部),該齒列29a是在側面上由多個三角形齒形成的。齒列29a與被嚙合部21a嚙合,該被嚙合部21a由在盒體1a的底部配設的齒條齒列構成。由齒條齒列構成的被嚙合部21a是由三角形齒形成的。

如果如上所述,配設在保持構件29中的齒列29a,在水平方向上與由齒條齒列構成的被嚙合部21a嚙合,則側端調節構件5a根據片材尺寸而被保持(固定)在設定位置。

通過像在本實施例中一樣,針對齒列29a的齒以及由齒條齒列構成的被嚙合部21a採用三角形齒,能夠確保在機械方面高的保持強度。結果,能夠使齒列29a和由齒條齒列構成的被嚙合部21a的間距變小,從而使得側端調節構件5a的設定位置能夠被微調。

如圖10a所示,在保持構件29中,形成凹狀(v形橫截面)v形槽30(被操作形狀部)。在該v形槽30中,如後所述,圖下側的小尺寸調節方向變為第一切換面30a,並且圖上側的大尺寸調節方向變為第一切換面30b。作為一對傾斜面的第一切換面30a、30b(被抵接面)被配置為能夠分別抵接於凸狀突出部31(操作形狀部)的作為一對傾斜面的第二切換面(抵接面)31a、31b,該凸狀突出部31是與操作部28一體地被構造的,並且通過薄部28b連接。

接下來,將使用圖8至圖12,來詳細描述用以將側端調節構件5a和盒體1a解除嚙合的機構。圖11是例示通過操作根據第二實施例的保持機構部的操作部以在大尺寸調節方向上轉動而產生的嚙合解除狀態的圖。圖11a是保持機構部的俯視圖,圖11b是保持機構部的水平截面圖,並且圖11c是例示側端調節構件的截面圖。圖12是例示通過操作根據第二實施例的保持機構部的操作部以在小尺寸調節方向上轉動而產生的嚙合解除狀態的圖。圖12a是保持機構部的俯視圖,圖12b是保持機構部的水平截面圖,並且圖12c是例示側端調節構件的截面圖。

如圖8至圖12所示,操作部28被配設在側端調節構件5a的主體部5a上面。如圖8b所示,操作部28還圍繞主軸28a(轉動軸),被可轉動地配設在圖8a中所示的箭頭d3方向和箭頭d4方向上,所述主軸28a被布置在與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

如圖10所示,操作部28包括在從操作部28下垂之後水平延伸的薄部28b。薄部28b中形成有調節垂直方向上的移動的調節部28c、28d。薄部28b還具有凸狀(山形橫截面)突出部31,該凸狀突出部31鬆弛地嵌合到保持構件29的凹狀v形槽30中。

因此,隨著與操作部28整合的突出部31和在保持構件29附近形成的v形槽30彼此抵接並一起移動,與操作部28的操作同時地,解除側端調節構件5a的保持構件29和由盒體1a的齒條齒列構成的被嚙合部21a的嚙合。

例如,當在圖11a中的大尺寸調節方向(箭頭f方向)上移動側端調節構件5a、以容納大尺寸片材s時,首先在箭頭f方向上按壓操作部28,該箭頭f方向是與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方向相同的方向。然後,操作部28使用圖8b中所示的主軸28a作為支點,而在d3方向上擺動(圖11中的狀態)。

在此,如圖11所示,由移動調節部28c、28d,來調節與箭頭f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動。因此,薄部28b在發生彈性變形的同時,在箭頭f方向的相反方向上,水平移動凸狀v形的突出部31的第二切換面31a。當操作部28的第二切換面31a水平移動時,第二切換面31a按壓保持構件29的第一切換面30a。

隨著保持構件29的第一切換面30a被按壓,如圖11b所示,保持構件29的齒列29a通過使用彈性部29b的根29c作為固定端,而在箭頭m方向上轉動。因此,保持構件29的齒列29a和由盒體1a的齒條齒列構成的被嚙合部21a被解除嚙合。之後,當在大尺寸調節方向上移動側端調節構件5a時,側端調節構件5a由於該嚙合解除而能夠容易地被移動。

如果在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完成之後,釋放對操作部28的按壓,則薄部28b及彈性部29b發生彈性變形。然後,保持構件29的齒列29a和由盒體1a的齒條齒列構成的被嚙合部21a返回到嚙合的初始狀態(參見圖10),使得側端調節構件5a能夠被保持在設定位置。

另外,由於薄部28b及彈性部29b的作用,操作部28類似地返回到初始狀態。然後,操作部28的原始位置被確定。

接下來,當在圖12a中的小尺寸調節方向(箭頭g方向)上移動側端調節構件5a、以容納小尺寸片材s時,首先在箭頭g方向上按壓操作部28,該箭頭g方向是與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方向相同的方向。然後,操作部28使用圖8b中所示的主軸28a作為支點,而在d4方向上擺動(圖12中的狀態)。

在此,如圖12所示,由移動調節部8c、28d,來調節與箭頭g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動。因此,薄部28b在發生彈性變形的同時,在箭頭f方向的相反方向上,水平移動凸狀v形的突出部31的第二切換面31b。當操作部28的第二切換面31b水平移動時,第二切換面31b按壓保持構件29的第一切換面30b。

隨著保持構件29的第一切換面30b被按壓,如圖12b所示,保持構件29的齒列29a通過使用彈性部29b的根29c作為固定端,而在箭頭m方向上轉動。因此,保持構件29的齒列29a和由盒體1a的齒條齒列構成的被嚙合部21a被解除嚙合。之後,當在小尺寸調節方向上移動側端調節構件5a時,側端調節構件5a由於該嚙合解除而能夠容易地被移動。

如果在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完成之後,釋放對操作部28的按壓,則薄部28b及彈性部29b發生彈性變形。然後,保持構件29的齒列29a和由盒體1a的齒條齒列構成的被嚙合部21a返回到嚙合的初始狀態(參見圖10),使得側端調節構件5a能夠被保持在設定位置。

另外,由於薄部28b及彈性部29b的作用,操作部28類似地返回到初始狀態。然後,操作部28的原始位置被確定。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不考慮兩方向(箭頭d3及d4方向)中的、進行操作部28的按壓操作的方向,保持構件29的齒列29a僅在箭頭m方向的相同方向上移動。由此,齒列29a和由齒條齒列構成的被嚙合部21a被可靠地解除嚙合。

因此,當側端調節構件5a被移動時,如果在側端調節構件5a應當被移動的方向上進行操作部28的按壓操作,則釋放由保持機構部5c進行的保持。由此使得側端調節構件5a可移動。

如上所述,通過包括與側端調節構件5a一體地構造的保持機構部5c,在保持機構部中配設嚙合部,並且在操作部中配設切換部及薄部,能夠通過極小數量的部件來構造小型化的保持機構部。另外,使得能夠對側端調節構件進行大尺寸調節方向和小尺寸調節方向的兩方向上的操作以及保持。

因此,能夠在不犧牲側端調節構件的可操作性的情況下,通過降低保持部的高度而使片材盒在尺寸上更小,並且能夠通過減少調節構件周圍的部件數量來提高組裝性。

此外,在側端調節構件被固定的狀態下,由部件的震顫導致的側端調節構件的位置不正被消除,從而提高了列印精度。

如果在側端調節構件的移動完成之後,釋放對操作部的按壓操作,則對突出部的v形槽的按壓也被釋放。然後,由於薄部及彈性部的作用,操作部也返回到初始狀態,並且彈性部的變形也被恢復到其初始狀態,因此,能夠避免彈性部的塑性變形,並且使得質量穩定化。

在本實施例中,示出了如下的示例,即v形槽30的彈性部29b的根29c側的第一切換面30b與彈性部29b的根29c的相反側的第一切換面30a具有相同的傾斜角度,但是,本實施例不局限於這樣的示例。也即,使得v形槽30的彈性部29b的根29c側的第一切換面30b的傾斜角度,不同於彈性部29b的根29c的相反側的第一切換面30a的傾斜角度。同樣,使得突出部31的第二切換面31b的傾斜角度,不同於第二切換面31a的傾斜角度。於是,像在第一實施例中一樣,能夠在不考慮調節構件的操作方向的情況下,使嚙合部和被嚙合部解除嚙合的定時完全對準。在這樣的情況下,可操作性提高。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示出了將本發明應用於側端調節構件5a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將類似的結構應用於後端調節構件3。

[第三實施例]

將描述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在以下對第三實施例的描述中,在適當的時候省略與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共同的內容(結構及操作)的描述。

接下來,將使用圖13來描述側端調節構件5a(5b)的總體結構。在以下的描述中,將對側端調節構件5a、5b中的側端調節構件5a進行代表性的描述。圖13是例示配設在片材盒1中的側端調節構件5a(5b)的結構的透視圖。如圖13所示,側端調節構件5a(5b)具有抵接於片材s的側端的抵接部5c,以及垂直於抵接部5c配設的滑動部5d。

此外,構成齒列9的嚙合部9a、9b和配設在盒體1a的底板1c上的要作為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相互接合併嚙合。因此,包括保持機構部,該保持機構部將側端調節構件5a(5b)相對於盒體1a固定和保持在預定位置。

此外,包括操作構件8,該操作構件8操作側端調節構件5a,並且藉助充當切換面的並且在圖16中被例示的一對抵接面15a、15b,將齒列9從盒體1a解除嚙合,從而使得該側端調節構件5a可移動。然後,當通過該操作構件8的嚙合解除操作、將齒列9從盒體1a解除嚙合時,側端調節構件5a變為可移動的,並且片材s的側端的設定位置能夠被改變。在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操作之後,能夠通過將齒列9與盒體1a再次嚙合,來保持側端調節構件5a的位置。

此外,在保持機構部中,配設了圖18b及19b中所示的滑動部12a、12b。當操作構件8被按壓時,能夠由滑動部12a、12b提供阻力,使得當側端調節構件5a移動時,能夠維持嚙合及嚙合解除的穩定狀態。

下面,將使用圖13至圖19來描述側端調節構件5a與盒體1a之間的保持機構部的結構。圖14是例示盒體1a的側端調節構件5a的保持機構部的透視圖。圖14a是當從上方觀察時的側端調節構件5a及操作構件8的透視圖。圖14b是當從下方觀察時的側端調節構件5a及操作構件8的透視圖。

圖15是例示側端調節構件5a的保持機構部的正視圖。圖16及圖17是例示側端調節構件5a的水平截面圖。圖16是圖15的k-k截面圖,該k-k截面圖例示了充當側端調節構件5a的切換面的一對被抵接面14a、14b,以及能夠抵接於所述被抵接面14a、14b的一對抵接面15a、15b。圖17a是圖15的l-l截面圖,該l-l截面圖例示了由側端調節構件5a的保持機構部組成的齒列9構成的嚙合部9a、9b,以及要作為與所述嚙合部9a、9b嚙合的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圖17b是圖17a的n部放大圖,並且圖17c是圖17a的p部放大圖。

如圖14及圖15所示,經由能夠發生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部19c、19d,而配設了在側端調節構件5a中配設的兩個齒列。如圖14b所示,齒列9包括嚙合部9a、9b,所述嚙合部9a、9b是通過在外側面上連續的多個三角形齒而組成的。所述嚙合部9a、9b被配設在盒體1a的底板1c上,並且被配置為能夠與要作為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嚙合,所述齒條齒列17a、17b由沿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方向連續布置的多個三角形齒組成。

由配設在側端調節構件5a中的齒列9構成的嚙合部9a、9b,與配設在盒體1a的底板1c上的要作為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接合併嚙合。因此,側端調節構件5a根據片材s的寬度方向上的尺寸,而被固定並保持在設定位置。由配設在側端調節構件5a中的齒列9構成的嚙合部9a、9b和配設在盒體1a的底板1c上的要作為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組成側端調節構件5a的保持機構部。

通過像在本實施例中一樣,針對嚙合部9a、9b以及齒條齒列17a、17b各自的齒採用三角形齒,能夠確保在機械方面高的保持強度。結果,能夠使嚙合部9a、9b和齒條齒列17a、17b各自的間距變小,從而使得側端調節構件5a的設定位置能夠被微調。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7b及圖17c所示,嚙合部9a、9b的齒的形狀被設置為相反方向。也即,圖17b中所示的嚙合部9a具有圖17b的如下的下部,該下部被構造為相對於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方向大致垂直的面9a1,並且,嚙合部9a具有被構造為傾斜面的上部。圖17c中所示的嚙合部9b是如下的示例,該示例具有圖17c的如下的上部,該上部被構造為相對於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方向大致垂直的面9b1,並且該示例具有被構造為傾斜平的下部。

側端調節構件5a在片材s的大尺寸調節方向和小尺寸調節方向兩方向上被移動。為了在這兩種情況下生成大的阻力,針對在片材s的大尺寸調節方向側和小尺寸調節方向側的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方向,在嚙合部9a、9b中分別配設大致垂直的面9a1、9b1。然後,當側端調節構件5a在片材s的大尺寸調節方向或小尺寸調節方向上接收力時,使得嚙合部9a、9b的大致垂直的面9a1、9b1和齒條齒列17a、17b的大致垂直的面17a1、17b1被壓合。

因此,當側端調節構件5a在片材s的大尺寸調節方向或小尺寸調節方向上接收力時,嚙合部9a、9b的大致垂直的面9a1、9b1和齒條齒列17a、17b的大致垂直的面17a1、17b1被壓合。因此,該力能夠被接收,並且,由此能夠確保側端調節構件5a的高保持力。另外,在與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嚙合部9a、9b的大致垂直的面9a1、9b1和齒條齒列17a、17b的大致垂直的面17a1、17b1相互抵接並嚙合。

因此,側端調節構件5a在片材s的大尺寸調節方向或小尺寸調節方向上接收力,並且,齒列9的嚙合部9a、9b在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方向上變形。然而,嚙合部9a、9b的大致垂直的面9a1、9b1和齒條齒列17a、17b的大致垂直的面17a1、17b1的嚙合方向,與嚙合部9a、9b的變形方向是大致正交的。因此,這樣能夠確保側端調節構件5a的高保持力。

如圖14b所示,齒列9的嚙合部9a、9b分別使用從嚙合部9a、9b延伸的彈性變形部19c、19d的根部19e、19f,作為各自的固定端。然後,如圖17a所示,嚙合部9a被配置為能夠通過彈性變形部19c的彈性變形而在圖17a中的箭頭g方向上變形。同樣,嚙合部9b被配置為能夠通過彈性變形部19d的彈性變形而在圖17a中的箭頭h方向上變形。

此外,通過使彈性變形部19c、19d分別圍繞根部19e、19f在圖17a中的箭頭g、h方向上彈性變形,將齒列9的嚙合部9a、9b從齒條齒列17a、17b解除嚙合。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彈性變形部19c、19d的恢復力導致分別出現圖17a中的箭頭p、q方向上的力,這兩個力將齒列9的嚙合部9a、9b與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嚙合。因此,齒列9的嚙合部9a、9b被保持在與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接合併嚙合的狀態。結果,側端調節構件5a通過與盒體1a嚙合而被保持。

當齒列9的嚙合部9a、9b被保持在與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接合併嚙合的狀態時,彈性變形部19c、19d的彈性變形被恢復到其初始狀態。例如,如果彈性變形部19c、19d由例如樹脂形成,則能夠避免彈性變形部19c、19d的模蠕變(moldcreeping)(當向彈性變形部19c、19d施加負荷時、變形隨時間增大的現象)。

接下來,將使用圖18及圖19來詳細描述用以將側端調節構件5a和盒體1a解除嚙合的機構。圖18是例示如下狀態的水平截面圖,在所述狀態下通過操作圖14中所示的操作構件8以在作為片材s的大尺寸調節方向的箭頭t方向上轉動,而使齒列9的嚙合部9a、9b和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解除嚙合。圖18a是圖15的k-k截面圖,該k-k截面圖例示了充當切換面的一對被抵接面14a、14b,以及能夠抵接於所述被抵接面14a、14b的一對抵接面15a、15b。圖18b是圖15的l-l截面圖,該l-l截面圖例示了要作為保持機構部的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以及能夠與所述齒條齒列17a、17b嚙合的齒列9的嚙合部9a、9b。

圖19是例示如下狀態的水平截面圖,在所述狀態下通過操作圖14中所示的操作構件8以在作為片材s的小尺寸調節方向的箭頭u方向上轉動,而使齒列9的嚙合部9a、9b和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解除嚙合。圖19a是圖15的k-k截面圖,該k-k截面圖例示了充當切換面的一對被抵接面14a、14b,以及能夠抵接於所述被抵接面14a、14b的一對抵接面15a、15b。圖19b是圖15的l-l截面圖,該l-l截面圖例示了要作為保持機構部的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以及能夠與所述齒條齒列17a、17b嚙合的齒列9的嚙合部9a、9b。

如圖14所示,操作構件8圍繞要作為轉動軸的主軸8a可轉動地配設在箭頭t、u方向上,所述主軸8a在與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被布置在側端調節構件5a的抵接部5c上面。操作構件8的主軸8a經由軸承部(未例示)被配設在側端調節構件5a中。因此,操作構件8與側端調節構件5a一體地移動。

如圖14b所示的,在配設在側端調節構件5a中的齒列9的嚙合部9a、9b的上方鄰近處,配設了由延伸到外側的、配設有v形凸部的山形橫截面的傾斜面構成的一對被抵接面14a、14b。在操作構件8的主軸8a的下側,配設了一對抵接面15a、15b,這一對抵接面15a、15b能夠伴隨圍繞該操作構件8的主軸8a的轉動操作而抵接於被抵接面14a、14b,並且由配設有延伸到外側的v形凹部的v形橫截面的傾斜面構成。

在操作構件8中配設了一對抵接面15a、15b。因此,一對抵接面15a、15b與操作構件8一體地圍繞主軸8a轉動,並且,根據由圖14中的箭頭t、u方向表示的操作構件8的轉動方向,一對抵接面15a、15b鬆弛地嵌合到一對被抵接面14a、14b中。

如圖18a及圖19a所示,配設在操作構件8中的抵接面15a、15b,和配設在齒列9的嚙合部9a、9b附近的被抵接面14a、14b,分別在適當的時候選擇性地相互抵接。因此,與操作構件8的轉動操作同時地,配設在操作構件8中的抵接面15a、15b抵接於被抵接面14a、14b,以使彈性變形部19c、19d圍繞根部19e、19f,而在圖17a及圖18b中所示的箭頭p、q方向上彈性變形。

因此,使得配設在側端調節構件5a側的齒列9的嚙合部9a、9b,與配設在盒體1a的底板1c側的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解除嚙合。操作構件8切換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與齒列9的嚙合部9a、9b的嚙合及嚙合解除。

例如,為了在盒體1a內部容納大尺寸片材s,在與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方向相同的圖18中的箭頭f方向上,按壓操作構件8,使得側端調節構件5a在由圖18中的箭頭f方向表示的大尺寸調節方向上移動。然後,操作構件8圍繞主軸8a在圖14中的箭頭t方向上轉動。

伴隨該轉動,抵接面15a、15b鬆弛地嵌合到配設有v形凸部的被抵接面14a、14b中,所述被抵接面14a、14b被配設在齒列9的嚙合部9a、9b各自的鄰近處。然後,在操作構件8中配設的、配設有v形凹部的抵接面15a、15b在圖18中的箭頭f方向的相反方向(圖18a中的向下方向)上移動。然後,一對被抵接面14a、14b中的圖18a的上部中所示的被抵接面14a被按壓。

因此,圖18b中所示的齒列9的嚙合部9a、9b在圖18b中的箭頭g、h方向上移動,圖18b中的箭頭g、h方向作為通過使用彈性變形部19c、19d的根部19e、19f作為固定端而對與盒體1a的嚙合進行嚙合解除的方向。然後,嚙合部9a和齒條齒列7a被解除嚙合,並且嚙合部9b和齒條齒列7b被解除嚙合。

以這種方式,嚙合部9a、9b和齒條齒列17a、17b被解除嚙合。因此,當之後在由圖18b中的箭頭f方向表示的片材s的大尺寸調節方向上使側端調節構件5a移動、以改變片材s的側端的設定位置時,側端調節構件5a能夠被容易地移動。

也即,在側端調節構件5a應當被移動的方向上,進行對操作構件8的按壓操作。因此,該操作構件8圍繞主軸8a轉動,並且抵接面15a、15b與被抵接面14a、14b抵接並按壓被抵接面14a、14b。然後,彈性變形部19c、19d發生彈性變形,並且,齒列9的嚙合部9a、9b從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脫離並解除嚙合,使得側端調節構件5a變為可移動的。

如果在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完成之後,釋放對操作構件8的按壓,則由於彈性變形部19c、19d的恢復力,嚙合部9a、9b和齒條齒列17a、17b返回嚙合的初始狀態。因此,側端調節構件5a能夠被固定並保持在預期的設定位置上。

同樣,彈性變形部19c、19d被恢復。如圖16所示,在操作構件8中配設的、配設有v形凹部的一對抵接面15a、15b,被嵌合到配設有v形凸部的一對被抵接面14a、14b中,這一對被抵接面14a、14b被配設在齒條9的嚙合部9a、9b各自的鄰近處。因此,操作構件8也被設置到原始位置。

也即,當釋放對操作構件8的按壓操作時,抵接面15a、15b離開被抵接面14a、14b,以恢復彈性變形部19c、19d,並且齒列9的嚙合部9a、9b與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嚙合,以固定側端調節構件5a。

此外,為了在盒體1a內部容納小尺寸片材s,在與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方向相同的圖19中的箭頭j方向上,按壓操作構件8,使得側端調節構件5a在由圖19中的箭頭j方向表示的片材s的小尺寸調節方向上移動。然後,操作構件8圍繞主軸8a在圖14a中的箭頭u方向上轉動。

伴隨該轉動,如圖19a所示,提供了配設有v形凸部的一對被抵接面14a、14b的圖19a的下部中所示的被抵接面14b。還提供了抵接面15b,該抵接面15b鬆弛地嵌合到該被抵接面14b中,並且在配設有v形凹部的一對抵接面15a、15b的圖19a的下部中被例示。該抵接面15b在圖19a中的箭頭j方向的相反方向(圖19a中的向上方向)上移動,並且該抵接面15b按壓被抵接面14b。

因此,如圖19b所示,通過使用彈性變形部19c、19d的根部19e、19f作為固定端,配設在側端調節構件5a中的齒列9的嚙合部9a、9b移動。然後,嚙合部9a、9b在圖19b中的箭頭g、h方向上移動,圖19b中的箭頭g、h方向作為對與在盒體1a的底板1c上配設的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的嚙合進行嚙合解除的方向。然後,嚙合部9a和齒條齒列7a被解除嚙合,並且嚙合部9b和齒條齒列7b被解除嚙合。

以這種方式,嚙合部9a、9b和齒條齒列17a、17b被解除嚙合。因此,之後,使側端調節構件5a在由圖19b中的箭頭j方向表示的小尺寸調節方向上移動,以改變片材s的側端的設定位置。在這種情況下,側端調節構件5a能夠被輕鬆地移動。

在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完成之後,釋放對操作構件8的按壓。然後,由於彈性變形部19c、19d的恢復力,嚙合部9a、9b和齒條齒列17a、17b返回嚙合的初始狀態。因此,側端調節構件5a能夠被固定並保持在預期的片材s的側端的設定位置。同樣,由於彈性變形部19c、19d的恢復力,操作構件8也返回到其原始位置。

根據本實施例,不考慮圖14a中所示的箭頭t、u方向中的、進行對操作構件8的按壓操作的方向,如圖18b及圖19b所示,齒列9的嚙合部9a在圖18b及圖19b中的箭頭g方向的相同方向上移動。此外,齒列9的嚙合部9b在圖18b及圖19b中的箭頭h方向的相同方向上移動。因此,嚙合部9a、9b和齒條齒列17a、17b被解除嚙合,因此,側端調節構件5a變為可移動的。

側端調節構件5a在一個方向上或者在相反方向上被移動。此時,在要移動的方向上進行對操作構件8的按壓操作。因此,由包括嚙合部9a、9b及齒條齒列17a、17b的保持機構部對側端調節構件5a的保持被釋放。然後,該側端調節構件5a變為可移動的。

接下來,將使用圖18及圖19來描述側端調節構件5a與盒體1a之間的滑動機構部的結構。如圖18及圖19所示,通過延長由配設在側端調節構件5a中的齒列9構成的嚙合部9a、9b,而配設了滑動部12a、12b。另一方面,在盒體1a的底板1c上,配設了沿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方向布置的被滑動部13a、13b。滑動部12a、12b被配設在由齒列9構成的嚙合部9a、9b的背面側,並且隨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而沿被滑動部13a、13b滑動。

在側端調節構件5a應當被移動的方向上,進行對操作構件8的按壓操作。然後,與操作構件8一體地圍繞主軸8a轉動的抵接面15a、15b,與在由齒列9構成的嚙合部9a、9b附近配設的被抵接面14a、14b抵接並嚙合。然後,與被抵接面14a、14b一體地配設的彈性變形部19c、19d圍繞根部19e、19f在圖18b及圖19b中的箭頭g、h方向上發生彈性變形。

然後,滑動部12a、12b抵接於被滑動部13a、13b。之後,齒列9的嚙合部9a、9b從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脫離並解除嚙合,使得側端調節構件5a變為可移動的。

因此,齒列9的嚙合部9a、9b從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脫離並解除嚙合。然後,當側端調節構件5a變為可移動時,滑動部12a、12b抵接於被滑動部13a、13b,以對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增加阻力。結果,當進行對操作構件8的按壓操作時,齒列9的嚙合部9a、9b和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被完全解除嚙合。除了到此為止使彈性變形部19c、19d彈性變形的力之外,滑動部12a、12b和被滑動部13a、13b也相互抵接。因此,用來限制彈性變形部19c、19d的彈性變形的力發生作用,從而增大進行對操作構件8的按壓操作所需的力。

因此,能夠在以穩定的方式維持如下狀態的同時,移動側端調節構件5a,在所述狀態下通過進行對操作構件8的按壓操作,使得齒列9的嚙合部9a、9b和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完全解除嚙合。因此,能夠避免當齒列9的嚙合部9a、9b和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的嚙合解除狀態不穩定時,產生異常聲音。

此外,在齒列9的嚙合部9a、9b與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之間,不存在摩擦的可能性。因為僅當操作構件8被按壓時,才生成通過滑動部12a、12b和被滑動部13a、13b的抵接而生成的摩擦阻力,所以能夠避免彈性變形部19c、19d的模蠕變。

下面,描述配設在操作構件8中的一對抵接面15a、15b的傾斜角度,以及在齒列9的嚙合部9a、9b附近配設的一對被抵接面14a、14b的傾斜角度。也即,在彈性變形部19c、19d側(彈性部側),和在作為彈性變形部19c、19d的相反側的滑動部12a、12b側,可以相異地設置傾斜角度。

此外,在彈性變形部19c、19d側(彈性部側)和在作為彈性變形部19c、19d的相反側的滑動部12a、12b側,可以相異地設置配設在操作構件8中的一對抵接面15a、15b的傾斜角度。

適當地設置這些傾斜角度。因此,不考慮在側端調節構件5a應當被移動的方向上進行對操作構件8的按壓操作的操作方向,能夠使齒列9的嚙合部9a、9b和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完成解除嚙合的定時對準。由此,提高了可操作性。

如上所述,包括與側端調節構件5a一體地構造的保持機構部。然後,在該保持機構部中,配設了齒列9、充當該齒列9附近的切換面的被抵接面14a、14b,以及從齒列9延伸的彈性變形部19c、19d。因此,通過極小數量的部件,就使得能夠對側端調節構件5a進行片材s的大尺寸調節方向和小尺寸調節方向兩方向上的操作以及保持。

因此,在維持側端調節構件5a的可操作性的同時,提高了組裝性。此外,在側端調節構件5a被固定的同時,由部件的震顫導致的側端調節構件5a的位置不正被消除,從而提高了列印精度。

通過配設與齒列9一體地形成的滑動部12a、12b,能夠在以穩定的方式維持齒列9和被嚙合部17完全解除嚙合的狀態的同時,來使側端調節構件5a移動。因此,能夠避免當齒列9和被嚙合部17的嚙合解除狀態不穩定時產生的異常聲音。

在齒列9的嚙合部9a、9b與被嚙合部17的齒條齒列17a、17b之間,不存在摩擦的可能性。此外,在側端調節構件5a的移動完成之後,釋放對操作構件8的按壓。然後,由於發生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部19c、19d的恢復力,操作構件8返回到其原始位置,並且,彈性變形部19c、19d的變形返回到其初始態。因此,能夠避免彈性變形部19c、19d的模蠕變,從而使質量穩定化。

在本實施例中,描述了將本發明應用於側端調節構件5a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將類似的結構應用於其他側端調節構件5b或者後端調節構件3。

[第四實施例]

下面,將描述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在以下對第四實施例的描述中,在適當的時候省略與第一實施例至第三實施例共同的內容(結構及操作)的描述。

接下來,將使用圖20至圖22來描述根據本實施例的片材容納裝置、包括該片材容納裝置的片材給送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的第四實施例的結構。對以與第三實施例中相同的方式構造的部件附加了與第三實施例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或者即使附圖標記與第三實施例中不同,也附加了與第三實施例中相同的構件名稱,並且省略重複的描述。

首先,將使用圖20及圖21來描述要作為容納片材s的片材容納部的盒體1a與側端調節構件25a之間的保持機構部的結構。側端調節構件25a相對於該盒體1a被可移動地配設,並且被構造為調節構件,該調節構件調節在該盒體1a內部(在片材容納部內部)容納的片材s的端部位置。抵接部25c抵接於片材s的側端。

圖20是例示盒體1a的側端調節構件25a的保持機構部的透視圖。圖21是與圖15的l-l截面相對應的水平截面圖,該水平截面圖例示了盒體1a的側端調節構件25a的保持機構部。如圖20所示,經由能夠相對於側端調節構件25a發生彈性變形的彈性部129c、129d,配設了由配設在側端調節構件25a中的齒列129構成的嚙合部129a、129b。然後,在盒體1a的底板1c上配設了由齒條齒列21構成的被嚙合部21a、21b。由沿側端調節構件25a的移動方向布置的齒條齒列21構成的被嚙合部21a、21b,和由齒列129構成的嚙合部129a、129b,被配置為能夠相互接合併嚙合。

通過在側面的內側上包括多個連續的三角形齒,而構造了通過彈性部129c、129d被延長的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與由齒條齒列21構成的被嚙合部21a、21b嚙合,所述齒條齒列21包括在盒體1a的底板1c上配設的多個連續的三角形齒。

然後,在側端調節構件25a的齒列129中配設的嚙合部129a、129b,與在盒體1a的底板1c上配設的被嚙合部21a、21b嚙合。因此,側端調節構件25a根據片材s的寬度方向上的尺寸,而被固定並保持在側端的設定位置。通過配設在側端調節構件25a中的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與由配設在盒體1a中的齒條齒列21構成的被嚙合部21a、21b的嚙合,而組成了保持機構部。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1所示,像通過在圖17b及圖17c中進行例示所描述的齒列9的嚙合部9a、9b一樣,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具有在相反方向上設置的各齒的形狀。因此,側端調節構件25a在片材s的大尺寸調節方向和小尺寸調節方向兩方向上被移動。在這種情況下,在大尺寸調節方向側和小尺寸調節方向側,分別配設了相對於側端調節構件25a的移動方向的大致垂直的面,以生成大的阻力。

當側端調節構件25a在片材s的大尺寸調節方向或小尺寸調節方向上接收力時,使得嚙合部129a、129b和被嚙合部21a、21b大致垂直的面分別被壓合。

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被配置為能夠使用從嚙合部129a、129b延伸的彈性部129c、129d的根部29e、29f作為各自的固定端,在圖22b中的箭頭m、n方向上發生彈性變形。另外,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和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被解除嚙合。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由於發生彈性變形的彈性部129c、129d的恢復力而使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與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嚙合的方向上產生力。因此,側端調節構件25a固定並保持在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與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嚙合的狀態下。結果,側端調節構件25a與盒體1a嚙合並被保持。

下面,將使用圖20及圖22來描述對側端調節構件25a與盒體1a的嚙合進行解除嚙合的結構。圖20及圖22例示了圍繞主軸28a而可轉動地配設在側端調節構件25a中的操作部28,主軸28a由布置在與側端調節構件25a的移動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轉動軸構成。操作部28切換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與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的嚙合和嚙合解除。操作部28被操作以在由圖20中的箭頭t方向表示的片材s的大尺寸調節方向上轉動。

圖22是例示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與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被解除嚙合的狀態的水平截面圖。圖22a是與圖15中的k-k截面相對應的截面圖。例示了如下的狀態,在該狀態下由在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附近配設的圓形橫截面形狀的軸向構件的外周面構成的被抵接面130,與一對抵接面131a、131b相互抵接並嚙合。一對抵接面131a、131b被配設在操作部28中,並且由v字橫截面形狀的傾斜面構成,該傾斜面能夠伴隨操作部28的轉動操作,而抵接於該被抵接面130。圖22b是與圖15中的l-l截面相對應的截面圖。例示了保持機構部的結構,所述保持機構部是由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和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構造的。

在圖20中所示的操作部28的下部中,配設了圖22a中所示的抵接面131a、131b。抵接面131a、131b是通過配設被鬆弛地嵌合至被抵接面130的v形凹部而構造的,所述抵接面130充當由軸向構件的外周面構成的切換面,所述軸向構件被配設在側端調節構件25a中配設的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附近。

在本實施例中,配設在操作部28中的抵接面131a、131b,與在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附近配設的被抵接面130抵接並嚙合。然後,在側端調節構件25a應當被移動的方向上,進行對操作部28的按壓操作。因此,操作部28圍繞主軸28a轉動,並且一對抵接面131a、131b抵接並按壓被抵接面130。然後,彈性部129c、129d在圖22b中的箭頭m、n方向上發生彈性變形,並且,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從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脫離並解除嚙合,使得側端調節構件25a變為可移動的。

釋放對操作部28的按壓操作。然後,抵接面131a、131b從被抵接面130脫離,並且,發生彈性變形的彈性部129c、129d被恢復。然後,由於彈性部129c、129d的恢復力,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與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嚙合,從而固定側端調節構件25a。

例如,在要作為片材容納裝置的片材盒1的盒體1a中容納大尺寸片材s。因此,在由圖22a及圖22b中的箭頭f方向表示的片材s的大尺寸調節方向上移動側端調節構件25a。操作部28在圖20中的箭頭t方向上被按壓,該箭頭t方向是與側端調節構件25a的移動方向相同的方向。然後,操作部28圍繞主軸28a在圖20中的箭頭t方向上轉動。

在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附近,配設了由軸向構件的外周面構成的被抵接面130。然後,在操作部28中配設的配設有v形凹部的抵接面131a、131b在圖22a中的箭頭f方向的相反方向(圖22a中的向下方向)上移動,所述v形凹部被鬆弛地嵌合至被抵接面130。然後,充當切換面的圖22a中的向上方向上的抵接面131a按壓被抵接面130,該被抵接面130由軸向構件的外周面構成。

因此,使用彈性部129c、129d的根部29e、29f作為固定端而使彈性部129c、129d彈性變形,從而使圖22b中所示的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在圖22b中的箭頭m、n方向上移動。因此,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和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被解除嚙合。

因此,當使側端調節構件25a在片材s的大尺寸調節方向上移動、以改變盒體1a內部的片材s的側端的設定位置時,能夠容易地改變側端調節構件25a。

如果在側端調節構件25a的移動完成之後,釋放對圖20中所示的操作部28的按壓,則發生彈性變形的彈性部129c、129d被恢復。由於彈性部129c、129d的恢復力,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和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返回到嚙合的初始狀態。因此,側端調節構件25a能夠被固定並保持在片材s的側端的設定位置。同樣,由於彈性部129c、129d的恢復力,操作部28也返回到其原始位置。

當在盒體1a中容納小尺寸片材s時的操作是在圖20中的箭頭u方向上按壓圖20中的操作部28,所述箭頭u方向是與側端調節構件25a的移動方向相同的方向。然後,操作部28圍繞主軸28a在圖20中的箭頭u方向上轉動。

伴隨該轉動,配設在操作部28中的配設有v形凹部的抵接面131a、131b在圖22a的向上方向上移動,所述v形凹部被鬆弛地嵌合至配設在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附近的、由軸向構件的外周面構成的被抵接面130。然後,充當切換面的圖22a的向下方向上的抵接面131b按壓被抵接面130,該被抵接面130由軸向構件的外周面構成。

因此,使用彈性部129c、129d的根部29e、29f作為固定端而使彈性部129c、129d彈性變形,從而使圖22b中所示的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在圖22b中的箭頭m、n方向上移動。因此,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和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被解除嚙合。

因此,當使側端調節構件25a在片材s的小尺寸調節方向上移動、以改變盒體1a內部的片材s的側端的設定位置時,能夠容易地改變側端調節構件25a。

接下來,將使用圖21及圖22來描述側端調節構件25a與盒體1a之間的滑動機構部。如圖21及圖22所示,通過延長構成保持機構部的齒列129的一個嚙合部129a,而配設了滑動部32。在齒列129的一個嚙合部129a的背面側配設了滑動部32。另一方面,在要作為片材容納部的盒體1a的底板1c上,配設了沿側端調節構件25a的移動方向布置的被滑動部33。滑動部32隨著側端調節構件25a的移動,而沿被滑動部33滑動。

當進行對圖20中所示的操作部28的按壓操作時,圖22a中所示的抵接面131a、131b按壓被抵接面130,並如圖22b所示使彈性部129c、129d彈性變形。然後,在一個嚙合部129a的背面側配設的滑動部32抵接於被滑動部33,並且在抵接之後,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和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被解除嚙合。

因此,當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和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被解除嚙合、並且側端調節構件25a變為可移動時,通過滑動部32和被滑動部33的抵接而增加了摩擦阻力。結果,當進行對操作部28的按壓操作時,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和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被完全解除嚙合。除了到此為止使彈性部129c、129d彈性變形的力之外,滑動部32和被滑動部33也相互抵接。因此,用來限制彈性部129c、129d的彈性變形的力發生作用,從而增大進行對操作部28的按壓操作所需的力。

接下來,將使用圖21及圖22來描述標準尺寸卡合部的結構,在所述標準尺寸卡合部中,側端調節構件25a在標準尺寸片材s的側端位置停止,以提供觸覺。如圖21及圖22所示,被滑動部33在與側端調節構件25a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配設有要作為槽部的卡合槽34,所述卡合槽34對標準尺寸片材s的側端位置進行定位。另一方面,滑動部32通過在與側端調節構件25a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突出,而配設了能夠嵌合到卡合槽34中的突出部32a。

然後,側端調節構件25a被移動到調節標準尺寸片材s的側端位置的位置。此時,滑動部32的突出部32a通過利用彈性部129c的彈性變形在卡合槽34處彈性停止,所述卡合槽34被配設在與在盒體1a內部容納的標準尺寸片材s的側端位置對應的位置。因此,當側端調節構件25a到達標準尺寸片材s的側端位置時,通過將滑動部32的突出部32a彈性嵌合到卡合槽34中,而產生觸覺。

由此,在操作部28附近,配設了要作為卡合部的滑動部32的突出部32a,以及被滑動部33的卡合槽34。因此,當側端調節構件25a被設置到標準尺寸片材s的側端位置時,產生觸覺,並且,促進觸覺向操作部28的傳輸。因此,能夠提高當用戶操作側端調節構件25a時的可操作性。

此外,在側端調節構件25a的移動完成之後,釋放對操作部28的按壓。然後,由於發生彈性變形的彈性部129c、129d的恢復力,彈性部129c、129d的變形也被恢復到其初始狀態。然後,要作為與彈性部129c、129d一體地形成的卡合部的滑動部32周圍的變形也被恢復到其初始狀態。因此,能夠避免彈性部129c、129d以及要作為卡合部的滑動部32周圍的模蠕變,從而使質量穩定化。

如上所述,包括與側端調節構件25a一體地構造的保持機構部。然後,在該保持機構部中,配設了齒列129、充當該齒列129附近的切換面並且由軸向構件的外周面構成的被抵接面130,以及從該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延伸的彈性部129c、129d。因此,通過極小數量的部件,就使得能夠對側端調節構件25a進行在片材s的大尺寸調節方向和小尺寸調節方向兩方向上移動的操作以及保持。

因此,如在第三實施例中一樣,在維持側端調節構件25a的可操作性的同時,提高了組裝性。此外,在側端調節構件25a被固定的同時,由部件的震顫導致的側端調節構件25a的位置不正被消除,從而提高了列印精度。

此外,通過相互面向內側,而配設了在側端調節構件25a側配設的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並且,在一個肋片(rib)22的兩側配設了在盒體1a側配設的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因此,減小了保持機構部所需的空間,並且能夠減小保持機構部的尺寸。

此外,配設了與齒列129的一個嚙合部129a一體地形成的滑動部32,並且,還配設了要作為該滑動部32中的卡合部的突出部32a,以及被滑動部33的卡合槽34。因此,能夠在以穩定的方式維持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和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被完全解除嚙合的狀態的同時,使側端調節構件25a移動。

因此,能夠避免當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和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的解除嚙合狀態不穩定時產生異常聲音。此外,在齒列129的嚙合部129a、129b與齒條齒列21的被嚙合部21a、21b之間,不存在摩擦的可能性。

在操作部28附近,配設了要作為卡合部的滑動部32的突出部32a,以及被滑動部33的卡合槽34。因此,促進觸覺向操作部28的傳輸。當側端調節構件25a被移動以設置到標準尺寸片材s的側端位置時,產生觸覺。因此,提高了當用戶操作側端調節構件25a時的可操作性。

此外,如果在側端調節構件25a的移動完成之後,釋放對操作部28的按壓,則由於發生彈性變形的彈性部129c、129d的恢復力,操作部28返回到原始位置。因為彈性部129c、129d以及要作為卡合部的滑動部32周圍的變形被恢復到其初始狀態,所以能夠避免所述彈性部129c、129d以及要作為卡合部的滑動部32周圍的模蠕變,從而使質量穩定化。

另外在所述第三實施例中,能夠在操作構件8附近配設要作為卡合部的滑動部12a、12b的突出部,並且能夠在被滑動部13a、13b中配設卡合槽34。因此,當側端調節構件5a被設置到標準尺寸片材s的側端位置時,產生觸覺,並且能夠促進觸覺向操作構件8的傳輸。其他結構與所述第三實施例中相同,並且,能夠實現類似的效果。

雖然參照示例性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描述,但是應當理解,本發明不局限於所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應當對所附權利要求的範圍給予最寬的解釋,以使所述範圍涵蓋所有的此類變型以及等同結構和功能。

本申請要求2013年9月24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2013-196584號以及2013年7月16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2013-147390號的優先權,在此通過引用將所述日本專利申請2013-196584號和所述日本專利申請2013-147390號整體地併入本文。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