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小說讀後感
2023-10-13 09:56:59 2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一段視頻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說就是看完書後的感觸。
傾城之戀小說讀後感【篇一】
若是讀張愛玲,只讀此一篇便罷,簡短而精煉的文,不過半生緣,無需一爐沉香屑。我始終覺得,悲劇之蒼涼、破碎的美感,往往是大於喜劇的。有人說,張愛玲小說的底色是荒涼;也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除了《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結尾。《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流蘇與範柳原間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悲劇更像悲劇。「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不過是平凡世界中的男男女女,這些生生死死,我們又是怎能做得了主,和平年代如此,戰火之時,更如是。
張愛玲用素雅的筆,摹出白流蘇的樣子來。她是嬌小美麗的,因是常年生在單調無聊的公館裡的小姐,「這裡悠悠忽忽過了一天,世上已經過了一千年。可是這裡過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她有著與之年齡滯後的年輕,「她那一類的嬌小的身軀是最不顯老的一種,永遠是纖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臉,從前是白得像瓷,現在由瓷變為玉——半透明的輕青的玉。下頜起初是圓的,近年來漸漸尖了,越顯得那小小的臉,小得可愛。臉龐原是相當的窄,可是眉心很寬。一雙嬌滴滴,滴滴嬌的清水眼。」柳原評價她,「有人善於說話,有的人善於笑,有的人善於管家,你是善於低頭的。」徐志摩曾在《沙揚娜拉》中說:「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短短兩行,把東方女性特有的溫婉、含蓄、謙遜而又嬌美無限的神態描述得淋漓盡致,而白流蘇,正是擁有這樣神態的傳統的女子。
她也是封建保守的,沒有什麼謀生的本領。她本是出自一個保守的家庭,文章開篇,「他們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又沒念過兩句書,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能做什麼事?」所以,她原本是從一個老舊、保守的家庭裡走出來的保守的人。她對柳原說「我什麼都不會,我是頂無用的人」,這確不是謙辭,只是坦白而已。範柳原卻說「無用的女人是最厲害的女人」。她是傳統的中國女子,她有著自己的性情和品格,她是頂堅韌而勇敢的人。在那個女子沒有地位的年代,「離婚豈是容易的事?要離就離了,稀鬆平常」,不然,要強的四奶奶對不爭氣的四爺傷透了心,她為何不離婚呢?可是她頂著旁人異樣的目光,堅持離婚,回了娘家。在白公館,她哥哥們花光了她的錢,她卻受盡嫂子姊妹們的白眼,在這裡,再也生活不下去了!如此,她才是一心想要嫁給柳原的。
然而範柳原不一樣。範柳原在英國長大,輾轉回國,他是受過新思想,見過外面的世界的人。他長得或許並不精緻,但自有自己的風採。透過流蘇的眼睛,我們可以看見,「那範柳原雖然夠不上稱做美男子,粗枝大葉的,也有他的一種風度」。在別人的眼中,「他年紀輕輕的時候受了些刺激,漸漸的就往放浪的一條路上走,嫖賭吃著,樣樣都來,獨獨無意於家庭幸福」。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愛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然而柳原內心深處是渴望安穩的,只因他追求的純粹的愛情和生活,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是行不通的。「我知道你是不快樂的。我們四周的那些壞事,壞人,你一定是看夠了。可是,如果你這是第一次看見他們,你一定更看不慣,更難受。我就是這樣。我回中國來的時候,已經二十四了。關於我的家鄉,我做了好些夢。你可以想像到我是多麼的失望。我受不了這個打擊,不由自主的就往下溜。你……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正如流蘇看到的那樣,「不知道為什麼他背著人這樣的穩重,當眾卻喜歡放肆。」以範柳原當時這樣好的條件,卻在三十三歲仍沒有結婚,只是未找到,他真正稱心的愛情罷了。
在沒有任何變故之前,他們對於愛情的要求,是不一樣的。首先流蘇的處境與範柳原不同,流蘇並不像他一樣,是個「自由人」。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希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作為女子,流蘇在社會中是處於劣勢的,尤其是作為一個離過婚的大齡女子,流蘇承受著社會、家庭以及無情的歲月對她的壓力。第一次見到柳原之後,她便意識到,「範柳原真心喜歡她麼?那倒也不見得。他對她說的那些話,她一句也不相信。她看得出他是對女人說慣了謊的。她不能不當心——她是個六親無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起初,她對於柳原,只是要駁回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尊嚴和地位,她抱著賭一把的心態,「她決定用她的前途來下注。如果她輸了,她聲名掃地,沒有資格做五個孩子的後母。如果賭贏了,她可以得到眾人虎視眈眈的目的物範柳原,出淨她胸中的這一口惡氣。」
而柳原期待的則是一個自己愛,而且她也愛他的人。他想盡方法,無論是每天伴著流蘇到處跑,還是惹她吃醋,無非是為了讓流蘇愛上自己。他曾在夜裡打電話給流蘇,「我不至於那麼糊塗,我犯不著花了錢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對於你那也不公平。」他想找一個理解自己的人。「『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他嘴裡這麼說著,心裡早已絕望了,然而他還是固執地,哀懇似的說著:『我要你懂得我!』」。縱然柳原說,「我一直想從你的窗戶裡看月亮。這邊屋裡比那邊看得清楚些。」但是,他從未這樣做過。……柳原道:「我這邊,窗子上面吊下一枝藤花,擋住了一半。也許是玫瑰,也許不是。」他們之間,也許是愛情,也許不是。因此,如此交往下去,輾轉數次的結果,最終也不過是流蘇留在了香港獨居,柳原自去了英國罷了。然而此時,他們雖不算是兩個不相干的人了,但仍舊是兩個世界的人。
幸而這並沒有到故事的結尾。生命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變數,小則影響一個人、兩個人,大則波及無數民眾,甚至,傾覆了一座城,而誰又可知呢?如是時,一場戰火,驟然爆發了。「這一炸,炸斷了多少故事的尾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該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還長著呢!」這場戰火,不知毀滅了多少家庭,卻又成全了多少心意。這場戰火,讓他們一無所有,「在這一剎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而戰火,也讓他們釋懷了所有算計,放下了所有負累,看清了自己的心意,看到了彼此。那堵讓人想到天荒地老的牆,在他們經歷了真正的滄海桑田之後,也再沒有去看,曾經的白流蘇,不再如此精心計算了,曾經的柳原,也不再是如此紳士風了。「……在這動蕩的世界裡,錢財,地位,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卻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我們那時候太忙著談戀愛了,哪裡還有工夫戀愛?」沒有了任何的顧念,才有了最純粹的情意。《牡丹亭》中有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正如,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或是正是為了成全一個白流蘇,坍圮了多少家,傾頹了一座城。可是,對於大千世界,這終究是偶然的。幸運,抑或不幸也。萬盞燈火的夜晚裡,咿咿啞啞的胡琴聲中,總說不盡蒼涼的故事。誠然,白流蘇和張愛玲有著許些相似之處,華麗而腐朽的出身,孤零零沒有朋友。然而香港的陷落,可以成全一個白流蘇,而偌大的上海灘,卻成全不了張愛玲。「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她的故事,如血如泣,卻不曾在苦難中,開出一朵花來。這場傾城的愛戀,是一個人的幸運,卻是一個時代的悲涼,也是人生的悲哀罷了!
傾城之戀小說讀後感【篇二】
所謂的傾城,像是為了將男女主角命運牽絆在一起而故意上演的一場差點毀掉了一座城市的戰爭。「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
看似圓滿的結局,兩個人在一起會是幸福的原因嗎?是快樂的起點嗎?婚後雙方是否真的幸福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從一開始,男女雙方的背景一目了然:
張愛玲對人物的設定有別於大眾傾向的「傻白甜」,女主角白流蘇,第一次失敗的婚姻後守寡,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跟隨徐太太來到香港,認識了海歸的範柳原,而這位花花公子游離於女人間,談著無數所謂「戀愛」。
女方拿自己當籌碼,反抗不公的命運,以擺脫離婚後的嘲諷,找回失去的地位;
男方是個喜歡談戀愛而很少戀愛的富少,但卻因為一個傳統的頷首,喜歡上了面容姣好的女主。
兩個人的愛情拉鋸戰就此展開,直到一場戰爭將它們的命運緊緊拴在了一起。
傾城之戀小說讀後感【篇三】
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除了《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結尾。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悲劇更像悲劇。
白流蘇,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個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是要受道德譴責的。而白公館無疑屬於守舊的那一派,「他們家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應錢財盤剝淨盡之後,她的存在無疑成了拖累和多餘。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以外,恐怕再無其他了。
範柳原,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愛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內心深處是渴望安穩的。
愛情總是發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間。就這樣,兩個各懷鬼胎的人遇到一處,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愛情攻防戰。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希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一個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個安穩於是兩人各自為了捍衛那一點自由或者追逐物質上的算計,相互不妥協。當終於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尋不到現實的依託時,兩個人方始彼此親近。
在連續的試探之後,流蘇沒有尋到半點進展,可見她不惜為爭取婚姻冒了極大的險。此時,心跡更是表露無疑,思忖再尋個職業,也怕自貶了身價,被柳原瞧不起,「否則他更有了藉口。拒絕和她結婚了。」權衡的結果是:「無論如何得忍些時」。這是在和自己打賭。她並不見得有多大勝算的把握。如果柳原還再來找她,就算贏了一步,這是她此時的底線。果然,過了些時日,香港來了電報。她心裡自然安定了許多,也將自己放開了些,同他上了床,雖然不見得是主動,但也並沒有拒絕。然而,此時,「他們還是兩個不相干的人,兩個世界的人」。
人說「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個女人,心裡必定會沉潛下來很多東西」,也許這就是白流蘇期翼的那一點點「真」。
在《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只是一個生長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離了婚,在一個特定的機會下結識了範柳原。我一直很喜歡這段話:「在日常世界裡,他們間存在一場徵服的戰爭,他們內心明爭暗鬥。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她只喜歡他用更優厚的條件前來議和。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是什麼因,什麼果?誰知道呢,也許就是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也許流蘇是幸運的,一場陷落讓她等到了一個男人,一段婚姻。然而這終究是偶然的,正如張愛玲所說「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一個女人,把命運當作賭注,想來沒有什麼比這更可悲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