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箱是怎麼製造的(旅行箱是如何進化成今天這般模樣的)
2023-07-09 04:01:07 2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第16期,原文標題《旅行箱的革命往事》
路易威登旅行箱的發明伴隨著旅行黃金時代的來臨而出現。一種輕便、防水、結實的平頂箱子成為上流社會人士旅
1854年的春天,木匠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在皇家混跡了17年之後,終於開設了第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旅行箱皮件店。它坐落於巴黎市中心卡普西努街,是達官貴人你來我往的好地段。櫥窗裡展示著他的第一件代表作品:白楊木平頂旅行箱。這一年他33歲,而立之年事業愛情雙豐收。
回想當年,14歲的小木匠告別了磨坊主兼木匠父親,一路打工徒步到了巴黎,他找到一份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在馬歇爾工坊做行李箱工匠的學徒,這個工作主要為皇室和貴族製作木箱以及收拾行李。你有可能會問,收拾行李也能成為一份職業?
讓我們來看看路易·威登所處的這個時代:1837年工業革命之後歐洲進入蒸汽時代,火車開通,輪船橫渡大西洋,貴族和新興商人們流行起遠距離旅行,並將其視為最時髦的生活方式。出行時間太久,每次旅行等同於搬家,路易·威登所在的工坊就是為貴族們「搬家式」旅行提供服務的整理公司。聰敏好學的路易·威登手藝斐然,不僅整理行李是一把好手,他還對女性用品,例如衣裙、香水、配飾的整理很在行,這讓女性顧客對他十分垂青,這其中就有拿破崙三世的皇后歐仁妮(Eugenie de Montijo)。
這位皇后熱衷於皇室各類郊遊和狩獵活動,且還是一位十分挑剔的客戶。皇室成員必須穿戴整齊,不同場合的長裙和襯裙佔用了大量的行李空間,所以她個人的行李箱在每次出行時都需要幾個車廂運載。然而有一事讓她苦惱,如果採用軟式的行李箱會讓衣服弄得皺皺巴巴,如果用老式圓頂木箱,不僅笨重,且過於佔用空間。路易·威登巧妙地將皇后的華服綁在行李廂內以防褶皺,這一個小小的創意贏得了皇后的信賴。
路易·威登意識到,旅行時代的到來,勢必需要一種全新的箱子來滿足眼下的旅行時髦。最好能輕便、結實,還能防水,最重要的是能疊放起來節約運輸空間且不會讓行李摔倒。路易·威登把羅列出來的要求變成了他的第一個作品:白楊木平頂旅行箱。
這個行李箱表面覆以灰色防水帆布可以耐磨防水,採用楊木製造框架底座是因為它相對輕便,每一個角邊以金屬包邊可以防摔,表面的櫸木條以鉚釘釘牢可以讓它更為結實。路易·威登不僅是想改變一個旅行箱的外觀,其內在的實用性才是它真正讓人們感激的地方,他在內部安置了一列隔底匣及間隔,方便擺放各式衣物,並且採用樟木來防蟲。史蒂芬妮·柏威琪妮(Stephanie Berwickie)在《路易·威登傳奇》一書中評價,它是今天我們所用的旅行箱雛形,很長一段時間,這款設計也成為人們心目中旅行箱的樣子。平頂皮箱的發明像是一場變革,用輕便的帆布製成的箱子很快成為巴黎上流社會人士出行的必需品。
平頂旅行箱僅僅只是作為路易威登品牌故事的開端。從19世紀中期開始,現代化交通工具蓬勃發展,旅行已不僅是皇室和貴族的專利,更多的資產階級新貴開啟了遠遊的需求,訂單也水漲船高,那些便於攜帶的多功能箱子讓有產階級享受到便利的旅行。
在野餐文化盛行的時候,他們推出野餐旅行箱,不僅可以裝食物和飲品,還能保證所有昂貴的水晶杯被牢牢地固定在箱子裡;女士們出行少不了梳妝,那麼一款集合鏡子、隔層、抽屜的梳妝檯箱子便滿足了女性的需求。上世紀初,伴隨著航空交通的發展,路易威登設計了飛行旅行箱Aero,一開始為飛行員服務,之後慢慢平民化,裡面可以裝2件衣服、1件大衣、10件襯衫、3件睡衣、3件內衣、3件背心、6雙襪子、12條手帕、1雙鞋、18個可拆式衣領、手套、領帶與帽子,然而它只有57磅的重量。
1893年,隨著路易威登旅行箱廣受好評,市場上出現許多仿製品,這激發了第二代傳人喬治·威登(George Vuitton)的創造力,為了防止抄襲,他設計了之後膾炙人口的Monogram圖案組合:在四面花瓣外畫上圓圈、內有反白星形的菱形、星形以及LV字樣,藉此表達對父親的敬意。
旅行箱的設計和生產的出發點全部圍繞著解決旅行者的實際問題,旅客放置貴重物品的行李箱總是被小偷盯上,於是喬治·威登又發明了特殊的鎖扣「5-tumbler」,以此大大提高了旅行過程中財物的安全性。
在《100個傳奇箱包》一書中,床箱、衣物箱、茶具箱、盥洗箱、戲團箱,甚至是魚子醬盒,這些意想不到的創新性產品背後,是一段段有趣的故事。該書作者皮埃爾·雷昂福特(Pierre Leonforte)認為,在「奢侈品」出現前,旅行箱僅為人們的日常工具,當需求量逐漸升高時,「奢侈品」才開始浮現出其標準。「觀其包,知其人」,每一個箱包是解密一個人故事的鑰匙。
這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當屬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旅行箱。海明威喜好四處旅行,他夢想中的旅行箱是一個帶著書旅行的箱子。加斯頓-路易·威登(Gaston Louis Vuitton)為他實現了夢想,於1927年5月把這款「旅行藏書箱」交給了他,箱中設置秘密抽屜和舒適的書架,讓他能隨身帶著書出遊。後來這個一直伴隨海明威的旅行箱莫名地遺失了。1956年的一天,當海明威與好朋友在巴黎麗茲酒店共進午餐時,酒店告知他,有一個他在1929年遺失的箱子在酒店地下室。時隔多年,海明威早就忘記了箱子裡裝了什麼,他發現了幾本筆記本,最後,他以其中一本筆記本為基礎,完成了他人生最後一部作品《流動的盛宴》。
加斯頓-路易·威登是家族第三代傳人。他為自己的家族建立了一個規模龐大的檔案室,裡面收納了舊報紙上的報導、逸聞趣事,以及一些身份特殊、要求奇特的客戶訂單。事實上,加斯頓不僅收集故事,還將它們做成了簡報,每張簡報上標註了報刊名稱和出版日期。裡面有許多看似光怪陸離,但卻是真實事件的故事:
探險家布拉柴(Pierre Savorgnan de Brazza)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去世之後,他的路易威登旅行箱被運回巴黎,法國外交部在特別定製的抽屜式旅行箱的夾層暗格內,發現了有關非洲局勢的報告,因為法國當局無法打開秘盒,因此傳喚了喬治·威登去協助。
1911年《小巴黎人》畫報報導了名畫《蒙娜麗莎》離奇失蹤案,《蒙娜麗莎》從羅浮宮被盜後一直未有下落,最後一名咖啡館服務員宣稱知道畫作下落,經安全部調查得知偷畫人是一個名叫文森佐·佩魯吉亞的義大利玻璃商,曾參與羅浮宮防護玻璃的安裝,他將盜取來的名畫藏在路易威登行李箱裡長達兩年。
時至今日,路易威登依舊接受特殊定製訂單,仍然沿襲了當時所傳承下來的木料使用方式,在Asnières-sur-Seine 的故居工坊中,剪裁、斧鋸、修磨與接合等繁複的工藝,其中80%依舊靠手工完成。1989年,法國富豪貝爾納·阿爾諾(Bernard Arnault)成為LVMH集團的執行長,威登家族的女婿亨利·拉卡米耶(Henry Racamier)被出局,凝聚了五代人心血的品牌,扛過了兩次世界大戰,最終卻敗給了現代商業戰場。從基因上來說,路易威登是革命的,每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它都身處其中,並以極好的變通能力適應時代。或許,威登家族的落幕,說明一個屬於旅行箱的黃金時代已成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