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讀後感【精選】
2023-10-13 04:16:09 1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
詩經讀後感一
《詩經》是我國第一步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多年間詩歌305篇。談到它,我們都不會陌生。首先想到的會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樣的純情詩句。它廣為流傳,並非沒有原因的,因為它講了一個恆古不變的真理。漂亮好的女孩,誰不想追求呢?但是這句話,真正解讀起來呢,又有什麼樣的不同體會呢?雎鳩是離愛情最近的鳥,近到它的「關關」叫聲,在那思慕男子的女子聽來,也是在呼喚自己的愛人。古代傳說雎鳩雌雄形影不離。指其一遞一聲的相和而鳴。雎鳩被說成是貞鳥,是愛情忠貞的象徵。但是!其實據考證,雎鳩不是斑鳩,而是魚鷹,《關雎》並非雌雄和鳴,而是以魚鷹在河州求魚象徵男子向女子求愛。
這就是解讀之後的詩經。可能與你臆想當中的情景不一樣,但是這確實事實。人們總是趨向於完美,把東西都往好了方面想,也從中得到了一些自己想要的靈魂營養,我感覺這就足夠了,不用非得在乎講的事實,你自己認定的事實、對你有所啟發有所幫助的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由於詩經中所涉及到的詩歌太多,我也不可能一一解讀。我總結了一下他們的特點,發現詩經中以女性為主角的詩有兩多,棄婦詩多,思婦詩多。棄婦詩又多以悲情見多。我讀這樣的詩,總是感覺讀不下去,讀著讀著心裡就來氣。一個女人,被男人拋棄了,那個男人固然不對,固然應該受到社會的唾棄。但是你被拋棄了,本身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還整天哭哭啼啼悲悲切切,絲毫沒有振作的跡象。看到這裡,心裡真是恨鐵不成鋼的感覺,不就是一個男人嗎?沒了他至於這樣要死要活的嗎?如果那個男的回過頭來看你那樣眼淚一把鼻涕一把,本來想和好的心,瞬間又會蹦碎的。也許我現在是以現代的眼光去思考的,環境不一樣,心態自然也就不一樣。但是這樣一個形象,描寫在書裡,會對多少中國女性產生影響呢?不過幸好我發現,現在這種影響越來越小了,現在的女人們,似乎都看得開,分了就分了白,也不差那麼一個。反而覺得男人越來越變得跟詩經中描述的怨婦似的,動不動就為情跳樓自殺,甚至前幾天看網上一男的為了求女友不要分手,竟然當眾下跪!可恥啊!我真想上去甩他兩個耳光,告訴他像個男人!沒想到幾千年的怨婦形象竟然出現在了當今的我們男人身上,悲哀。
相比之下思婦詩就好很多。有人說思念是青色藤蔓上開出白色的花,縱然糾葛看上去也清晰明豔。像天暗下來獨自點亮的一盞燈火,雨後天空出現的彩虹,憂傷而美。我深有感觸。在詩經中有這樣幾首是寫的很好,比如《卷耳》中「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一個女子在思念他遠役的丈夫,思念使她無心勞作,在路邊採蒼耳,很長時間也採不滿一小筐,到最後,她索性將筐放下,在大路邊張望,惦記著遠方的他。我看完之後,心理非常糾結,感到了一絲溫暖,卻很快又被悲涼所代替。哎,相愛的人們啊,為什麼不能在一起,非要將他們分開拿思念折磨他們。是啊,想一個人的時候,真的是無心做別的東西,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有體會。這種思念,帶給人們最大的幸福,就是兩個人見面的那一刻,幸福感是多麼的強烈!說道這裡,我不禁又想到了異地戀,這個深重的話題,哎,還是不要說了,當局者迷啊。還有一首非常有意境的詩《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我不得不說,詩經其實是一部女人內心解讀秘笈,戀愛的人需要好好研究一下,雖然那幾千年過去,但是女人們那柔軟的內心卻是沒有變化的。從詩中我們解讀出的委婉含蓄的意思,其實就是她想要表達的意思,只是限於矜持,所以男生要主動解讀。!!怎麼說到這裡了呢,好像有點跑題了,但是這是我讀詩經切身感受到的,也會是我的一份財產吧。分享一下,就不收錢了。
《詩經》博大精深,我讀懂的,也許只是表面內容,其實他還有更加深厚的內涵在裡面。就像人們說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覺得《詩經》也是這樣。它帶給人們的不是死的刻板的東西,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思想。我們不同的人,從中獲取的也不同,但是只要找到了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那一部分,就值了。
詩經讀後感二
再說說專一,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詩經中的男女,不管如何戀愛,最終只有一個目的——結婚。如果兩個人分開了,就想念著要在一起,如果在一起了,就祈禱著永不要分開。他們可以一見鍾情,馬上就結合,比如《野有蔓草》(鄭風)中的男子,行走在春天的田野上,迎面碰到一位素不相識的姑娘。他被姑娘的外貌美迷住了,心想:「這姑娘正合我的心願!」於是,他大膽地向姑娘求愛,並同她結為伴侶。:「野有蔓草,零露漙(音團)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但是他們決不會像現代人「愛如煙花,只開一瞬」,「畢業後我們一起失戀」,「天亮以後說分手」,甚至「天不亮就說分手」,他們要「天亮了也不說分手」,「說好永遠不分手」,要「好爾無射」(小雅,車舝)(永遠愛你不動搖),要「谷則異室,死則同穴」(王風,大車)(生不能同處,死也要同眠),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邶風,擊鼓)。甚至在愛人不幸辭世後,他們仍牢記舊情,希望在另一個世界裡繼續相愛。《綠衣》(邶風)中的一位男子,沉痛地悼念去世的妻子。他看到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是妻子親手縫製;他想到自己一有什麼差錯,是妻子好言相勸。夫妻情投意合,相親相愛。如今,妻子不在人世了,他感到失去妻子的痛苦,永遠也不會完結。比之詩經的愛情專一,我們現在「一場遊戲一場夢」的愛情觀不得不讓人有些感喟。《詩經》中歌頌愛情專一的詩篇,從初戀到婚後都不乏其例。下面我們再來看看一個已婚男子的忠誠,《出其東門》(鄭風)中的一位男子,從東門外經過時,看到成群結隊的姑娘春遊踏青,容貌一個比一個美麗。眾女雖美,但都不能佔據他的心,因為,他專一地愛著自己那位儉樸的妻子,不是喜新厭舊、見異思遷的人。「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藘,聊可與娛。」如果詩經裡的人們來到現代,看到女有「紅杏出牆」,男有「家裡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肯定是要「嘯歌傷懷」了。
金庸的《神鵰俠侶》裡小龍女與楊過的愛情故事大家早已熟知,那份堅貞不渝的愛曾打動過無數人的心。我這裡不談,只說小說裡面一個叫程英的女子,一個穿青衫、吹碧簫、溫婉衝淡的女子。她曾經救過楊過,並在一茅屋中幫助楊過養傷,那個時候,程英曾在中霄之夜吹曲:「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段話出自詩經,《衛風,淇奧》,讚美一個男子像切蹉過的象牙那麼雅致,像琢磨過的美玉那麼和潤。她也曾在紙上反覆寫了八個字:「既見君子,雲胡不喜」。既然見到了這男子,怎麼會不快活呢?——這句話也出自詩經,《鄭風,風雨》,「風雨悽悽,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風雨如晦(昏暗),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這首詩寫的是一個女子在家盼望丈夫,結果丈夫真的回來了,女子非常高興,以至於連身上的疾病都好了。戀愛中的男女,大概看到愛人出現在自己身邊,都是快樂無比的。雖然程英最終不可能與楊過在一起,但任誰也無法抗拒愛情的力量,就像程英在月夜吹奏那首《淇奧》,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對愛情的夢想、期盼與渴求,如果實現了,如果愛人真的來到身邊,那麼,自然是「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追求愛情,千年如斯。但對於追求愛情的飲食男女來講,要做到「自由與專一」的統一卻是難上加難,儘管從詩經裡看起來,古人似乎做得不錯,但其實依然辛苦,不然也不會有苦戀、失戀、絕戀,不會有思婦、怨婦、棄婦,不會有薄情郎、狠心人、負心漢。讀讀詩經的單純與樸素,想想現代社會的一些反常現象,並不是說要去猛烈批判我們現代社會人和事,也不是要立志效仿古人,絕塵棄俗。每個時代都有其處世哲學和愛情態度,這是無可厚非的,我們也應坦然面對。但至少,詩經裡的愛情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範本,一個曾經存在於世界,現在仍存在於世界,並且將永遠存在於世界的範本。當我們整個社會的愛情肌體不幸染上疾病,哪怕是一點點疾病的時候。看看詩經,我們總還能找到一個把自己鍛鍊得健康一些的途徑,最少,不要病那麼厲害吧。
詩經讀後感三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是中國文學的正宗,讀詩和寫詩是歷代許多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先秦至五代的漫長歷史時期裡,中國的詩歌創作一直沒有間斷,湧現了為數眾多的傑出的作家和光輝燦爛的優秀作品,不少詩人及其作品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傳統詩歌,博大精深,雄健典麗,宛如一部色彩斑斕的畫卷,以不驚風雨泣鬼神的宏偉樂章。在漫長的歷程中,湧現出許多大詩人,他是聳立於東方的一個又一個詩歌的泰山。放眼世界文壇,中國的傳統詩歌是獨特的,是無與倫比的。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緻,是詩的語言,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並不平靜的心靈。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
讀經時,講求語速、語調:要求語速不急不徐,語調抑揚頓挫。現在一般人一切都講求快速,有的人聽到讀經讀得這麼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實讀經就是讓我們的心能靜下來。一個人能定得下來,才有能力思考,面對問題,才不至於慌張、忙亂。心定功夫的培養,就是由平素來訓練的。訓練的最好方法莫過於讀經。讀經既簡便易行又不用花錢,每一個家長在家裡就可以輔導孩子培養這種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現代常說的訓練沉穩、從容的心理素質。
閱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儘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的詞彙,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著每一首詩。那麼和諧,那麼執著,那麼崇高,那麼聖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社會安定的維繫都有賴於這些聖賢遺留下來的智能和經驗。我們開展誦讀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尋根,尋民族精神之根,尋現代文明之根。在誦讀古詩文中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