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機械式汙水採樣器的製造方法
2023-10-18 00:59:54
一種機械式汙水採樣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機械式汙水採樣器,觸發腔的上部設置有通氣孔和採樣閥,第一活塞杆的一端連接有觸發針,觸發針的一端位於機殼外部,第一活塞杆的第二端與第一彈簧的第一端連接,第一彈簧的第二端與第一活塞的第一端連接,第二活塞杆的第一端與第一活塞連接,第二活塞杆的第二端設置在機殼外,第二活塞杆的第二端外部包覆設置有第二彈簧,第二彈簧的一端與第二活塞杆連接,第二彈簧的另一端與機殼連接,壓力腔設置第二活塞的一端分別與吸液管的一端和取樣口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機殼包覆壓力腔和觸發腔,在壓力腔和觸發腔內設置各種傳動部件和控制部件,結構簡單緊湊,避免其在水下產生不必要的浮力作用,產生控制不易的狀況。
【專利說明】一種機械式汙水採樣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環境監測的汙水採集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機械式汙水採樣器。
【背景技術】
[0002]水是生命之源,人類在生活和生產活動中都離不開水,生活飲用水水質的優劣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科學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飲用水的水質要求不斷提高,飲用水水質標準也相應地不斷發展和完善。由於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的制定與人們的生活習慣、文化、經濟條件、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水資源及其水質現狀等多種因素有關,不僅各國之間,而且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之間,對飲用水水質的要求都存在著差異。色度:飲用水的色度如大於15度時多數人即可察覺,大於30度時人感到厭惡。標準中規定飲用水的色度不應超過15度。
[0003]水質的檢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0004]1、渾濁度:為水樣光學性質的一種表達語,用以表示水的清澈和渾濁的程度,是衡量水質良好程度的最重要指標之一,也是考核水處理設備淨化效率和評價水處理技術狀態的重要依據。渾濁度的降低就意味著水體中的有機物、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含量減少,這不僅可提高消毒殺菌效果,又利於降低滷化有機物的生成量。
[0005]2、臭味:水臭的產生主要是有機物的存在,可能是生物活性增加的表現或工業汙染所致。公共供水正常臭味的改變可能是原水水質改變或水處理不充分的信號。
[0006]3、餘氯:餘氯是指水經加氯消毒,接觸一定時間後,餘留在水中的氯量。在水中具有持續的殺菌能力可防止供水管道的自身汙染,保證供水水質。
[0007]4、化學需氧量:是指化學氧化劑氧化水中有機汙染物時所需氧量。化學耗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機汙染物越多。水中有機汙染物主要來源於生活汙水或工業廢水的排放、動植物腐爛分解後流入水體產生的。
[0008]5、細菌總數:水中含有的細菌,來源於空氣、土壤、汙水、垃圾和動植物的屍體,水中細菌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其包括病原菌。我國規定飲用水的標準為Iml水中的細菌總數不超過100個。
[0009]6、總大腸菌群:是一個糞便汙染的指標菌,從中檢出的情況可以表示水中有否糞便汙染及其汙染程度。在水的淨化過程中,通過消毒處理後,總大腸菌群指數如能達到飲用水標準的要求,說明其他病原體原菌也基本被殺滅。標準是在檢測中不超過3個/L。
[0010]7、耐熱大腸菌群:它比大腸菌群更貼切地反應食品受人和動物糞便汙染的程度,也是水體糞便汙染的指示菌。
[0011]8、大腸埃希氏菌:大腸細菌(E.coli)為埃希氏菌屬(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為人和動物腸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條件下可引起腸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強,引起腹瀉,統稱病致病大腸桿菌。腸道桿菌是一群生物學性狀相似的G-桿菌,多寄居於人和動物的腸道中。埃希菌屬(Escherichia)是其中一類,包括多種細菌,臨床上以大腸埃希菌最為常見。大腸埃希菌(E.coli)通稱大腸桿菌,是所有哺乳動物大腸中的正常寄生菌,一方面能合成維生素B及K供機體吸收利用。另一方面能抑制腐敗菌及病原菌和真菌的過度增殖。但當它們離開腸道的寄生部位,進入到機體其他部位時,能引起感染髮病。有些菌型有致病性,引起腸道或尿路感染性疾患。簡而言之,大腸埃希菌=大腸桿菌
[0012]在進行水質的採樣時,一般會用到水樣採集器,現有的水樣採集器大部分都存在著結構較為複雜的問題,且因為結構不緊湊的問題在水下產生不必要的浮力作用,控制不易。
實用新型內容
[001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機械式汙水採樣器。
[0014]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15]—種機械式汙水米樣器,包括機殼、機械握杆、壓力腔、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彈簧、第二彈簧、觸發腔、活塞塊和吸液管,所述壓力腔和所述觸發腔均設置在所述機殼內,所述觸發腔的上部設置有通氣孔和採樣閥,所述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一彈簧均設置在所述觸發腔內,所述第一活塞杆的一端連接有觸發針,所述觸發針的一端位於所述機殼外部,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彈簧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活塞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一活塞的第二端為圓錐體形並與所述觸發腔契合,所述機械握杆為L型,所述機械握杆與所述機殼可轉動連接,所述機械握杆連接有推動杆,所述推動杆與所述第一活塞的第二端接觸,所述第二活塞杆和第二活塞設置在所述壓力腔內,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活塞連接,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第二端設置在所述機殼外,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第二端外部包覆設置有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活塞杆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機殼連接,所述壓力腔設置所述第二活塞的一端分別與所述吸液管的一端和取樣口連接。
[0016]觸發針採用手動推動,第一活塞在觸發針的推動以及第一彈簧的作用下與觸發腔的一端抵緊,通氣孔被封堵,採樣閥被第一活塞杆觸動打開,因採樣閥對第二活塞杆的位置進行限制,觸動後第二活塞杆可移動,又因第二彈簧為預壓緊的彈簧,壓力腔內為負壓,汙水從吸液管內吸入到壓力腔內,在第二活塞的推動下在取樣口被排出,通過機械握杆可對觸發腔內的第一活塞和第一活塞杆的位置進行還原,亦是對第二活塞杆進行位置限制。
[001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8]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機械式汙水採樣器,機殼包覆壓力腔和觸發腔,在壓力腔和觸發腔內設置各種傳動部件和控制部件,結構簡單緊湊,避免其在水下產生不必要的浮力作用,產生控制不易的狀況。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機械式汙水採樣器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中:1-吸液管,2-通氣孔,3-採樣閥,4-機械握杆,5-壓力腔,6-壓力口,7-觸發針,8-第二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22]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機械式汙水採樣器,包括機殼、機械握杆4、壓力腔5、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彈簧、第二彈簧8、觸發腔、活塞塊和吸液管I,壓力腔5和觸發腔均設置在機殼內,觸發腔的上部設置有通氣孔2和採樣閥3,第一活塞杆、第一活塞和第一彈簧均設置在觸發腔內,第一活塞杆的一端連接有觸發針7,觸發針7的一端位於機殼外部,第一活塞杆的第二端與第一彈簧的第一端連接,第一彈簧的第二端與第一活塞的第一端連接,第一活塞的第二端為圓錐體形並與觸發腔契合,機械握杆4為L型,機械握杆4與機殼可轉動連接,機械握杆4連接有推動杆,推動杆與第一活塞的第二端接觸,第二活塞杆和第二活塞設置在壓力腔5內,第二活塞杆的第一端與第一活塞連接,第二活塞杆的第二端設置在機殼外,第二活塞杆的第二端外部包覆設置有第二彈簧8,第二彈簧8的一端與第二活塞杆連接,第二彈簧8的另一端與機殼連接,壓力腔5設置第二活塞的一端分別與吸液管I的一端和取樣口連接。壓力腔5的下部設置有壓力口 6。
[0023]本實用新型工作時,採用手動推動觸發針7,觸發針7推動活塞杆、活塞杆推動第一彈簧、第一彈簧推動第一活塞,第一活塞在第一彈簧的作用下與觸發腔的一端抵緊,通氣孔2被封堵,採樣閥3被第一活塞杆觸動打開,第二活塞杆可移動,因壓力腔5內為負壓,汙水從吸液管I內吸入到壓力腔5內,在第二活塞的推動下在取樣口被排出。如需停止作業,通過機械握杆4可對觸發腔內的第一活塞和第一活塞杆的位置進行還原,亦是對第二活塞杆進行位置限制。
[0024]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機械式汙水米樣器,包括機殼,其特徵在於:還包括機械握杆、壓力腔、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彈簧、第二彈簧、觸發腔、活塞塊和吸液管,所述壓力腔和所述觸發腔均設置在所述機殼內,所述觸發腔的上部設置有通氣孔和採樣閥,所述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一彈簧均設置在所述觸發腔內,所述第一活塞杆的一端連接有觸發針,所述觸發針的一端位於所述機殼外部,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彈簧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活塞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一活塞的第二端為圓錐體形並與所述觸發腔契合,所述機械握杆為L型,所述機械握杆與所述機殼可轉動連接,所述機械握杆連接有推動杆,所述推動杆與所述第一活塞的第二端接觸,所述第二活塞杆和第二活塞設置在所述壓力腔內,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活塞連接,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第二端設置在所述機殼外,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第二端外部包覆設置有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活塞杆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機殼連接,所述壓力腔設置所述第二活塞的一端分別與所述吸液管的一端和取樣口連接。
【文檔編號】G01N1/14GK204177620SQ201420638822
【公開日】2015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30日
【發明者】李金強, 王雪鵬 申請人:成都藍宇科維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