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貨幣戰爭讀後感

2023-10-12 18:16:59 1

  "貨幣戰爭"這個詞是言辭犀利的巴西財長吉多·曼特加(GuidoMantega)發明的。宋鴻兵借用這個詞來形容一場看不見的經濟戰爭。

  貨幣戰爭讀後感【篇一】

  該書揭露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財富被極少數的金融寡頭們所掠奪和佔有。讀後讓人觸目驚心,使人震撼同時又感到深深地不安而後怕。這本書告訴我們,在當今世界上美國並不是最強大的。充其量美國僅僅是這些人的一個傀儡和工具而已。書中說不要問一般的中國人,就是問中國的經濟學家們也沒有幾個知道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儲不是國家的,而是私人的,並且貨幣的發行權也不由國家來發行,不僅如此。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等等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也都是這些人的。所有這些國家至今都是這些人的巨額債務人,今生今世都無法還清。看了這本書後,我們會從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世界,同時也會重新解讀世界歷史。

  而金融寡頭們的強大,我認為並不是單純的金錢的堆積,也有時間積累,正因為300年的傳承,他們直至現在,也依然走在普通人的前面,因為經過時間的前進,他們已經領悟了社會規律,並開始改造規律,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所以之後才有了幕後控制國會、總統、國家銀行私有化、國家情報機關私有化、建立國際金融貨幣組織等等一系列非常人可做之事。強盜來制定遊戲規則毫無疑問肯定是有利於強盜的。所以現在現在才有這麼多令人疑惑的規則。

  拜讀過一些人的讀後感,有幾位在金本位上爭執不休,個人認為應恢復金本位,信用貨幣始終是不可靠的,因為人類從來就沒有絕對的信用,每個人的信用都有他自己的底線,09年金融危機就是個例子了,那些金融衍生品中的垃圾都被人為定義為A級,人類的貪慾還會有止境嗎?退一步說,信用貨幣的購買力離百年前已經達到了什麼樣的差距?而誠實貨幣的回歸才能有效地將人類的貪慾「圈養」起來,不讓它們「咬」人。

  貨幣戰爭讀後感【篇二】

  最近正在讀一本書,宋鴻兵老師的貨幣戰爭。幾天下來並沒有讀多少,但依然收穫頗豐。裡面講到了人類的本性,還有歷史會重複這樣兩個觀點。

  「世界每天都在發生著新的變化,但人類的本性卻始終不斷地自我重複」。說的多好。人性在數千年前對財富有多麼的貪婪和恐懼,對權力有多麼的執著和詛咒,今天依然如此。人類嚮往自由卻患得患失,追求公平同時又心懷自私,渴望美好又無法摒棄邪惡,無論是中國二十四史中的政治博弈,還是西方歷史中金錢權謀,都在不斷重複著人性。這也就是我們通過研究歷史來把握未來的意義所在。今天在人類社會中發生的一切,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先例。

  人性的貪婪,到底是對還是錯?無所謂對錯,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首的一幫國際赫赫有名的金融家族,為了家族利益,在金錢誘惑下,操縱西方金融市場,發動戰爭,大發國難財,無所不能,無處不在。貪婪的本性讓他們踏著別人屍體前行,貪婪的本性讓他們口袋裡的每一枚金幣都沾滿鮮血。

  但是沒有貪婪,社會又怎麼進步。貪婪意味著欲望,動力。每個人都無欲無求,社會靠誰去推動前行。如果沒有俾斯麥的貪婪,普奧戰爭如何出現在歷史中,德國如何完成統一大業;如果沒有貪婪,羅斯柴爾德家族如何白手起家,如何站在世界金融之巔,幾百年不倒,今天相對合理的世界金融秩序如何建立。

  其實,今天我的們都是貪婪結果的受益者。

  歷史會重複

  曾經我講過這樣幾句話:

  如果想炒股賺錢,不用費盡心思去研究行業和企業基本面,不用去絞盡腦汁研究K線圖,你只需要把股票過往走勢圖拿出來看就行,想猜猜未來,就看過往。因為歷史是可以重複的,千變萬化離不開那幾條規律,宿命你是逃不了的。

  如果想預測未來中國社會形態變化,經濟發展,金融衍變,美國就是參照物,不要不服,歷史就是那麼奇妙和巧合。政治形態除外。

  當然,朝鮮也一樣,想暢想30年以後的朝鮮,看看今天偉大中國樣子就可以。

  歷史會重複這樣一個奇妙的現象,也給家族繁衍打上了深深烙印。寒門難出貴子,是最近幾年一個特別熱門的話題。為什麼,當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我想說的是,每一代人,代表這一段歷史,是歷史就會重複。所以很多人再怎麼努力也難逃宿命,難逃歷史。

  但話說回來,任何事情不是絕對的,歷史會重複,但也會改變。寒門難出貴子,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實現逆襲。

  最後一段話致現在努力的你。

  貨幣戰爭讀後感【篇三】

  這些天把《貨幣戰爭》看了。書是暑假從蘿蔔那裡借來的,本來應該在假期裡搞定,沒想到拖到現在,書還一路跟到了英國,所以趁這個寒假趕緊解決,好讓老媽過年後回國把書帶回去。

  我個人感覺是我看這本書的過程讓我收穫很大,引起了我很多疑問,讓我查了很多資料,做了很多思考。雖然很多疑問還是沒能找到答案,但是還是從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貨幣和金融的了解。對於這點,我還是非常滿意的,也非常感謝作者。

  就書本身和它的內容觀點而言,有一部分是比較有見地,也值得深入探討的。我非常理解它為何能在中國暢銷。書裡面的內容煽動性強,有非常強烈的陰謀論色彩,再加上很強的憂患意識,所以在現在的時代背景下面,會與廣大的中國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產生共鳴,因為大家對美國和外資都心存警惕。但是,越是這樣的重大問題,越是要慎重討論,應該嚴肅認真嚴謹地來研究,畢竟經濟是一門科學,要講真憑實據,邏輯緊密,這點我感覺本書是比較缺乏的。

  宋鴻兵先生的寫作風格,就我感覺,對於一本經濟政策論述的書來說,太過於天馬行空和誇張隨意,文學性太強,導致他對理論的闡述,缺乏邏輯和條理。

  1、在許多事情上,只提出了觀點和理論,並沒有給予解釋來論證,比如說宋先生提出了「剪羊毛」這個說法,聲稱這是國際銀行家的剝削平民的終極方式,但是這個方式的具體操作和機制,並沒有被很詳細的闡述。像這樣的缺乏邏輯支撐的說法在整本書裡比較多,當然我知識淺薄,有些簡單的概念不理解也是有的,不過總體感覺,邏輯推理還是比較缺乏的。

  2、我對書中較多的比喻和有時候過於隨意的概括比較反感,比如把經濟比作身體,將肥胖,高血壓,冠心病此類名詞引入,我認為這對解釋經濟現象和金融運作完全是有副作用的,只會讓人覺得混亂,像是在矇混過關,用準確樸實的語言進行解釋,會清晰有效得多;在解釋金融衍生產品的時候,作者很果斷的定義說其本質就是債務,對此,我深表懷疑,非常多的衍生產品的本質是某種保險形式,如何能和債務等價呢?

  3、就是數據圖表的缺乏,大量的命題,都缺乏有效的數據來做證據,真實嚴謹的數據,是經濟理論的基石,否則可信度很難建立。

  4、書中引用的許多評論和警示,相當多得來自19世紀,20世紀早期,已經不符合現在的時代背景,畢竟金融系統在不斷的改變和進化,人們對經濟體系的認識也在演變,歷史上的爭論也許在現在根本沒有意義。書中引用的材料,大多來自美國金融陰謀主義作品,經濟資料非常有限,所以我對觀點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有懷疑。

  5、我對宋先生對的西方經濟學界,以及歷史上的經濟學大家的不尊重和惡意猜測,讓我感到些許憤怒。宋先生就整個西方經濟學都被銀行家洗腦的說法實在讓我無法接受,西方經濟學界的治學嚴謹,對研究的細緻對經濟現象的探索,都是我親身感受著的。難道就因為現在主流經濟學都統一金本位的局限性和法幣的優勢,就說他們是被國際銀行家洗腦了?這樣的說法對西方經濟學者的學術獨立和尊嚴是一種侮辱。

  6、我個人覺得書中的有些說法斷章取義,扭曲事實。比如說書中提到巴菲特大量購入白銀是因為他受父親影響,支持金本位的貨幣體系。然而,從我剛讀的巴非特傳記中,巴非特自己對白銀的解釋是,只是一筆投資,2003年就全部脫手了,而且巴非特對黃金有一段令人非常印象深刻的評論:「黃金是歷史上最沒有意義的東西,我們千辛萬苦把它從地下裡挖出來,再千辛萬苦地運送千裡,只為了在另外一個地方把它們埋到地裡去!」這樣的巴非特有可能支持金本位的貨幣體系麼?

  本書中的最重要的幾個觀點是:

  1、歐美的貨幣發行權在央行是問題根源;

  2、法幣系統會無限擴大國債,從而導致金融系統的崩潰;

  3、金本位系統是最好的貨幣系統,但遭到國際銀行家的破壞;

  4、部分儲備是導致通脹的罪魁禍首,而通貨膨脹是剝削人民的終極手段。

  對於這些觀點,以下是我的個人研究所得和看法:

  1、書中說英美的央行都是私有的,我的調查是英國的央行是政府所有,美聯儲雖是由美國各大銀行聯合所有,但是利潤基本上交國庫。

  2、我目前的理解是,法幣系統裡,因為央行有印鈔的權利,當經濟需要產生新的貨幣的時候,央行就從帳戶上產生新幣購買國債,當需要減少貨幣流通時,就從帳戶上賣出國債,然後將所得的貨幣銷毀。國債本身無限增加並沒有關係,只要貨幣流量的增加和國債的增加的比例固定就可以了,就是說國債的相對價值沒有變,貨幣只是一種表達方式,面值增加並沒有關係。舉個例子,如果A國國債是1美元,經濟總值是10美元,過了段時間,國債到了2美元,而經濟總值到了20美元,那其實說明了A國的債位並沒有改變,自然應該不會對金融系統產生影響。

  3、金本位的概念是,貨幣的發行直接與黃金白銀的儲備掛鈎,一單位的貨幣,可以直接兌換一定量的金銀。其實貨幣本身只是個價值流動的媒介,所以說遠古的時候,也有人類族群拿貝殼羽毛當貨幣的,其實很多貨幣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因為他們不是商品,只是個媒介,所以用什麼當貨幣都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舉個直觀的例子,A與B要交易,如果沒有貨幣,A就用5斤米和B兌換1斤肉;如果有貨幣的話,如果一斤米的價格是1個單位的貨幣,那麼一斤肉的價格就是5個單位的貨幣,無論這個貨幣是貝殼,羽毛還是黃金。黃金白銀之所以幾千年在世界被通用,是因為它們漂亮,難以開採,又不容易化學反應,滿足作為貨幣的條件,並不是本身有太大的內在價值,(銀的工業價值不算)。所以用黃金掛鈎貨幣,從經濟的角度來說,是根本沒有意義的。

  4、部分儲備要解釋的話,比較繁瑣,簡單的說,就是當銀行只保留一部分存儲資金,然後把剩下的儲蓄借出時,這個過程會產生新錢,導致貨幣流通量的增加,所以宋先生就說這種貨幣流通量的增加,會造成通貨膨脹,其實不然,因為當被銀行借出的錢被歸還時,系統會反向運轉,而新錢將消失。無數筆借貸和歸還永遠都在同時發生著,所以他們會達到動態平衡,保持金融系統裡貨幣流通量的穩定。具體解釋大家可以搜索fractional-reservesystem,網上有很多很好的解釋。通貨膨脹其實不可怕,只要商品的相對價值沒有改變就可以了,宋先生總是強調一個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了,但是只要每個人擁有的貨幣總量增加了,那就說明個人的購買力增強了。美國人均財富(消除通脹效果後)在上個世紀提高了9倍,雖然美元購買力低了很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美國人比20世紀初,要富得多了。

  這樣的話,觀點上我也大致談完了。

  總結一下,貨幣戰爭這本書,讀起來還是比較有趣的,只是我對裡面的很多觀點不敢苟同,餘下的很多觀點,我會近一步地去研究,估計等一段時間以後,再回頭來看一下,希望能解開更多謎團,有新的收穫。我推薦學經濟方面的同學們還是應該看一下,因為這本書可以引發很多思考。但是我個人認為,對此書的觀點要比較小心,盲目草率的接受是危險,所以一定要用獨立的思想去面對它。對於不學經濟的朋友,如果要讀貨幣戰爭,我建議不要太當真,就當一種說法,如果在讀的時候同時了解一下以被承認的經濟金融知識,會很有幫助。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