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傳統古箏的轉調方法
2023-05-15 23:02:11 2
專利名稱:一種傳統古箏的轉調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民族樂器傳統古箏,具體涉及一種傳統古箏的轉調方法。
背景技術:
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箏,以其特有的音色和豐富的表現力得到廣大愛好者的喜 愛,但他獨特的五聲音階弦序定音又使其轉調困難,數十年來為解決古箏轉調問題,改革者 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研製出「腳踏張力式轉調箏」 「旋鈕張力式轉調箏」 「移柱式 轉調箏」 「拉震式轉調箏」 「擺動碼轉調箏」等方式來解決古箏轉調問題,但由於各自存在不 同的缺陷均未能推廣。其存在問題分析如下張力式轉調是通過張緊箏弦改變箏弦原有頻 率來達到轉調目的,由於其箏弦張力不均衡,箏弦張力百分比不能保持在最佳範圍內,因此 多次張緊箏弦轉調後小三度滑音按弦演奏時用力過大易斷弦;移柱式轉調箏其設計結構破 壞了音板,故音色不佳;拉震式轉調箏音色與傳統箏有別,不能適應傳統演奏習慣;擺動碼 轉調箏的箏碼為一整體碼,業內人都知道箏體的縱弧與橫弧沒有兩架箏是一樣的,所以箏 碼會產生與面板脫離或不實的現象,造成音質的缺陷。已公開的發明專利「一種改善轉調箏音色及音量的方法」(專利號 ZL200610013186. X),該專利是對專利「雙拉震式轉調箏」(專利號ZL02146364. 6)的完善, 即將設有滑塊(亦稱轉調塊)的截弦軌道(亦稱轉調滑道)通過專用支架架於面板上來實 現截弦法轉調。但是,上述專利提供的轉調方法只能適用於雙拉震式轉調箏,對傳統古箏的 轉調並不適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存在問題,提供一種傳統古箏的轉調方法,旨在與傳統 古箏在張力、音色、音質和演奏習慣保持一致且音質上優於傳統古箏的前提下,方便靈活的 進行轉調和變化音的演奏。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一種傳統古箏的轉調方法,通過在傳統古箏的每根箏弦上安裝截弦法箏碼來實 施,所述截弦法箏碼包括人字形前碼、人字形後碼和設有滑塊的截弦軌道,人字形前碼和人 字形後碼均為平頂人字碼,設有滑塊的截弦軌道的兩端分別固定在人字形前碼和人字形後 碼的平頂上,弦枕設置於截弦軌道位於人字形後碼一端的頂部,靠近前嶽山一端的人字形 前碼固定在面板上,經S嶽山後面弦眼穿出的箏弦穿過截弦軌道和滑塊之間的弦槽和弦 枕,再經過前嶽山後與弦釘固定以調整張力,截弦軌道與箏弦之間的夾角為1° 3°。本發明的優越性採用滑動截弦方法來進行轉調,方法新穎、科學合理,演奏時方 便靈活,由於採用前後雙碼可避開古箏箏體結構中的音梁,因此音色音量不僅能與傳統古 箏保持一致,而且音質優於傳統古箏;該方法工藝簡單、易於實施、成本低、適用性強,目前 生產的傳統古箏使用該轉調方法都可成為轉調古箏。
圖1為採用該方法轉調的傳統古箏示意圖。圖2為A-A部分剖視放大圖。圖3為B-B部分剖視放大圖。圖中1.人字形前碼2.人字形後碼3.滑塊4.截弦軌道5.弦枕6.前嶽山 7.面板8.箏弦9.弦槽10. S嶽山11.穿弦槽12.燕尾槽13.鋼珠定位窩14彈 簧15鋼珠16五色塞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該傳統古箏的轉調方法,通過在傳統古箏的每根箏弦上安裝截弦法箏碼來實施, 截弦法箏碼包括人字形前碼1、人字形後碼2和設有滑塊3的截弦軌道4,設有滑塊3的截 弦軌道4的兩端分別固定在人字形前碼1和人字形後碼2的平頂上,固定方法是在距截弦 軌道4兩端4mm處打過孔再分別與人字形前碼1和人字形後碼2稍有斜度的平頂用螺絲固 定,弦枕5設置於截弦軌道4位於人字形後碼2 —端的頂部,靠近前嶽山6 —端的人字形前 碼1固定在面板7上,人字形前碼1和人字形後碼2與傳統古箏的人字碼形狀一致,人字形 後碼2的高度為傳統古箏人字碼高度減去截弦軌道4和弦枕5的高度,人字形前碼1的形 狀與人字形後碼2相同但要縮小比例,人字形前碼1高度的確定方法是人字形前碼1與截 弦軌道4高度之和要使截弦軌道4與箏弦之間的夾角為2°,經S嶽山10後面弦眼穿出的 箏弦8穿過截弦軌道4和滑塊3之間的弦槽9和弦枕5,再經過前嶽山6後與弦釘固定以調 整張力。該轉調方法中,截弦軌道4和滑塊3的結構與已公開專利「轉調箏」(專利號 96Z07310. 5)中所述的結構基本相同,如截弦軌道4同樣設有穿弦槽11、燕尾槽12和鋼珠 定位窩13,但滑塊3的結構有所改進,即將裝彈簧14和鋼珠15的盲孔改為透孔以便於定 半音窩位置,在透孔頂部加五色塞16,即黑、藍、紅、白、黃五種顏色,用來分別表示ldou、 2rai、3mi、5SOU、61a,以便於識別箏弦8,裝入滑塊3中的鋼珠15由彈簧14頂住並在彈簧 14後用五色塞16封堵。經實際演奏的實踐證明,採用該轉調方法的傳統古箏音色音量不僅能與傳統古箏 保持一致,而且音質優於傳統古箏,演奏時轉調更加方便靈活,效果突出,可廣泛推廣應用。
權利要求
一種傳統古箏的轉調方法,其特徵在於通過在傳統古箏的每根箏弦上安裝截弦法箏碼來實施,所述截弦法箏碼包括人字形前碼、人字形後碼和設有滑塊的截弦軌道,人字形前碼和人字形後碼均為平頂人字碼,設有滑塊的截弦軌道的兩端分別固定在人字形前碼和人字形後碼的平頂上,弦枕設置於截弦軌道位於人字形後碼一端的頂部,靠近前嶽山一端的人字形前碼固定在面板上,經S嶽山後面弦眼穿出的箏弦穿過截弦軌道和滑塊之間的弦槽和弦枕,再經過前嶽山後與弦釘固定以調整張力,截弦軌道與箏弦之間的夾角為1°~3°。
全文摘要
一種傳統古箏的轉調方法,通過在傳統古箏的每根箏弦上安裝截弦法箏碼來實施,所述截弦法箏碼包括人字形前碼、人字形後碼和設有滑塊的截弦軌道,設有滑塊的截弦軌道的兩端分別固定在人字形前碼和人字形後碼的平頂上,靠近前嶽山一端的人字形前碼固定在面板上,經S嶽山後面弦眼穿出的箏弦穿過截弦軌道和滑塊之間的弦槽和弦枕,再經過前嶽山後與弦釘固定以調整張力,截弦軌道與箏弦之間的夾角為1°~3°。本發明的優越性採用前後雙碼的截弦方法來進行轉調,演奏時方便靈活,音色音量不僅能與傳動古箏保持一致,而且音質優於傳統古箏;該方法工藝簡單、易於實施、成本低、適用性強,目前生產的傳統古箏使用該轉調方法都可成為轉調古箏。
文檔編號G10D3/14GK101901593SQ20101025361
公開日2010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13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13日
發明者潘仲文 申請人:潘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