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循環拉板快開壓濾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15 05:54:41 2
專利名稱:一種循環拉板快開壓濾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領域,特別是一種循環拉板快開壓濾機。
二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壓濾機包括壓緊機構、固定板、連接壓緊機構和固定板的大梁、 導軌,在壓緊機構驅動下可沿導軌移動的活動板,排列在固定板和活動板之間, 被活動板推動可沿導軌移動的多塊濾板。濾板是周邊凸,內芯凹結構,凹面設 有小凸臺或條形過濾面,使用前,需在濾板的兩面復蓋上濾布。
壓濾機工作時,先將各濾板合攏、壓緊。相鄰兩濾板就形成一個密閉的濾 室。接下來,用泵或壓縮空氣將懸浮體壓入各濾室,液體經濾過後由濾板上的 出水孔排出固體物被濾布截留,逐漸充滿濾室後形成濾餅,然後鬆開活動板, 經電或油馬達帶動鏈條傳動機構及鏈條上的拉板小車,正轉開板、反轉回程, 往返一次拉開-塊濾板,如些依次往返,逐塊將各濾板拉開,濾餅則靠自重(或 其它輔助力)排出。.
雖然逐塊開板技術具有佔地面積小、主液壓缸行程短等優點,但其開板機
構複雜,往返開板次數太多(如500nf壓濾機需開板120餘次),因而造成卸料 時間太長,顯著地影響了機器的生產效率,並因機構複雜,造成故障率高,維 修量大等弊病。
為了克服以上問題,業內人士近幾年來一直在不斷地探討、研究新的設備, 先後有在逐塊開板的基礎上將二~三塊濾板連在--起一次開板的分組開板結構 和專利ZL01249210.8公開的三段式分步開板結構、靠主缸回程時--次性拉開各 濾板的一次性開板結構;但都有大幅度的加長主油缸行程這個問題存在,有明 顯不足,分組開板,由於主缸行程有限,因而一次性拉開板的塊數有限,最終 需要往返的次數仍然較多, 一次性開板和分步開板都仍然不能解決機身長、佔 地面積大等弊端。那麼能否研製出一種不增加機身長度和佔地面積,不增加主 油缸行程的一次性開板結構的壓濾機呢?
三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上述情況,為克服現有技術缺陷,本實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循環拉板快開壓濾機,可有效解決現有壓濾機機身長和佔地面積大,主油缸行程 長的問題,其解決的技術方案是,包括壓緊機構、固定板、大梁和導軌,,大梁 的兩端分別連接壓緊機構和固定板,大梁上有導軌,壓緊機構上有主油缸,主 油缸上有活動板,活動板靠主油缸推動,在大梁上的導軌上滑移,活動板的兩 側分別有活動板斜鐵,活動板和固定板之間有濾板,濾板經其兩側面上的把手
內側的"V"槽支撐在導軌上,大梁的一端的固定板外側有連接兩根大梁的鏈輪
軸,鏈輪軸的兩端有主動鏈輪,鏈輪軸上有動力鏈輪,大梁另一端的活動板和 壓緊機構間的機軸兩端分別有隨動鏈輪,主動鏈輪和隨動鏈輪經鏈條相連接, 鏈條等間距裝有碰塊,鏈條單方向旋轉時,鏈條上的碰塊依次碰住把手上露出 的滑塊底部,滑塊上移時,碰塊越過把手同方向繼續旋轉。本實用新型結構簡 單,體積小,主油缸行程短,是機械領域的創新。
四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圖2中的A-A半剖結構左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把手結構主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把手的B-B剖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把手的A-A剖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相鄰兩濾板中另一個把手結構主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滑塊結構主視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滑塊結構左視圖。
圖W為本實用新型的檔片結構主視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檔片結構左視圖。
五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詳細說明。
由圖1-圖ll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壓緊機構、固定板、大梁和導軌,大梁 l的兩端分別連接壓緊機構8和固定板2,大梁i上有導軌4,壓緊機構8上有 主油缸9,主油缸9上有活動板5,活動板5靠主油缸9推動,在大粱l上的導軌4上滑移,活動板5的兩側分別有活動板斜鐵6,活動板5和固定板2之間有 濾板3,濾板3經其兩側面上的把手16內側的"V"槽支撐在導軌4上,大粱l 的一端的固定板外側有連接兩根大梁的鏈輪軸13,鏈輪軸B的兩端有主動鏈輪 12,鏈輪軸13上有動力鏈輪14,大梁另一端的活動板5和壓緊機構8間的機軸 兩端分別有隨動鏈輪15,主動鏈輪12和隨動鏈輪15經鏈條10相連接,鏈條 10等間距裝有碰塊11,鏈條單方向旋轉時,鏈條10上的碰塊11依次碰住把手 16上露出的滑塊20底部,滑塊20上移時,碰塊越過把手同方向繼續旋轉。
為了保證使用效果,所說的濾板3至少有3塊;所說的碰塊11至少有4個; 所說的把手16包括把手基體7,把手基體7的方孔滑道內裝有上下滑移的滑塊 20,滾輪軸18裝在滑塊20上,滾輪軸18端部上有饒滾輪軸轉動的滾輪19,把 手基體7 —面有檔片22,檔片22上有檔片斜鐵17,滑塊20、滾輪19和檔片斜 鐵17並排安裝在把手基體7外側,擋片22經螺栓21固定在把手基體7上,在 相鄰兩塊濾板上的把手上的滾輪和檔片,呈交替錯位安裝(即將滑塊20上的滾 輪19、滾輪軸18,翻轉180。,如圖7所示,檔片22也同時移到滑塊20的另 —半邊)。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當相鄰兩塊濾板分離時,檔片斜鐵n斜鐵脫離
滾輪19,滑塊20靠自重下移,滑塊20底部將有一部分露出把手基體7之外(為 了敘述的方便,以後稱露出之外的部分舌頭),當相鄰兩塊濾板合攏時, 一塊濾 板上的把手上的檔片斜鐵17,通過推動相鄰濾板上的把手滾輪19,將其上的滑 塊20推動上移,把手基體7下部無露出的舌頭,因此,當各濾板3在主油缸9 的推動下合攏、壓緊時,各把手下均無舌頭。當過濾完畢,需要卸餅時,主油 缸9帶動活動板5退回,活動板斜鐵6從其鄰近的濾板把手中撥出(以後稱此 為第--塊,餘下的稱第二塊,第三塊,依次類推),第一塊濾板把手上的滑塊20 下移,露出舌頭,之後,啟動啟動鏈輪鏈條機構、動力源(電馬達或油馬達, 圖中未畫出),經動力鏈輪14,鏈輪軸13,主動鏈輪12、隨動鏈輪15,帶動鏈 條10旋轉,鏈條上的碰塊就將第一塊濾板把手底下的滑塊20拉住右移,開板 卸餅。同時,其上的檔片斜鐵17從第二塊濾板把手中撥出,第二塊濾板把手就 又露出舌頭;當第---塊濾板被碰塊拉到與退回原位的活動板5貼緊時,活動板5上的活動板斜鐵6,又重新將第一塊濾板把手上的滑塊20推上移,舌頭又退進 把手基體7內,原來鏈條10上拉起的那個碰塊11將越過把手繼續跟著鏈條10 原方向旋轉。與此同時,鏈條10上的下一個碰塊ll,又拉住第二塊濾板把手上 已經露出的舌頭右移,第二塊濾板開板卸餅,同時撥出第二塊濾板把手的檔片 斜鐵,又使第三塊濾板把手露出舌頭,當拉到右邊與第--塊濾板把手貼緊時, 退回原位的第—'塊濾板把手上的檔片斜鐵又將第二塊濾板把手上的滑塊20推上 移,舌頭又進入把手基體7內,第二個碰塊11又越過第二塊濾板把手繼續原方 向旋轉。如此,第三塊、第四塊,直至拉完為止。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最後一 塊濾板把手上可以不安裝檔片和檔片斜鐵。
本實用新型徹底解決了機身長度與拉板速度的矛盾,大大降低了成本,並 且特別適宜傳統壓濾機的改造,不增加機身長度和佔地面積,不增加主油缸行 程,而將遂塊開板結構改為一次性開板結構,顯著提高開板速度和生產效率, 經濟和社會效益巨大。
權利要求1、一種循環拉板快開壓濾機,包括壓緊機構、固定板、大梁和導軌,其特徵在於,大梁(1)的兩端分別連接壓緊機構(8)和固定板(2),大梁(1)上有導軌(4),壓緊機構(8)上有主油缸(9),主油缸(9)上有活動板(5),活動板(5)靠主油缸(9)推動,在大梁(1)上的導軌(4)上滑移,活動板(5)的兩側分別有活動板斜鐵(6),活動板(5)和固定板(2)之間有濾板(3),濾板(3)經其兩側面上的把手(16)內側的「V」槽支撐在導軌(4)上,大梁(1)的一端的固定板外側有連接兩根大梁的鏈輪軸(13),鏈輪軸(13)的兩端有主動鏈輪(12),鏈輪軸(13)上有動力鏈輪(14),大梁另一端的活動板(5)和壓緊機構(8)間的機軸兩端分別有隨動鏈輪(15),主動鏈輪(12)和隨動鏈輪(15)經鏈條(10)相連接,鏈條(10)等間距裝有碰塊(11),鏈條單方向旋轉時,鏈條(10)上的碰塊(11)依次碰住把手(16)上露出的滑塊(20)底部,滑塊(20)上移時,碰塊越過把手同方向繼續旋轉。
2、 根據權利耍求1所述循環拉板快開壓濾機,其特徵在於,所說的濾板(3) 至少有3塊。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循環拉板快開壓濾機,其特徵在於,所說的碰塊U1) 至少有4個。
4、 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循環拉板快開壓濾機,其特徵在於,所說的把手"6) 包括把手基體(7),把手基體(7)的方孔滑道內裝有上下滑移的滑塊(20), 滾輪軸(18)裝在滑塊(20)上,滾輪軸(18)端部上有饒滾輪軸轉動的滾輪(19),把手基體(7) --面有檔片(22),檔片(22)上有檔片斜鐵(17),滑 塊(20)、滾輪(19)和檔片斜鐵(17)並排安裝在把手基體(7)外側,擋片(22).經螺栓(21)固定在把手基體(7)上,在相鄰兩塊濾板上的把手上的滾 輪和檔片,呈交替錯位安裝。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循環拉板快開壓濾機,有效解決現有壓濾機機身長和佔地面積大,主油缸行程長的問題,其結構是,大梁的兩端分別連接壓緊機構和固定板,大梁上有導軌,壓緊機構上的主油缸上有活動板,活動板靠主油缸推動,在大梁上的導軌上滑移,活動板的兩側分別有活動板斜鐵,活動板和固定板之間有濾板,濾板經其兩側面上的把手內側的「V」槽支撐在導軌上,大梁的一端的固定板外側有連接兩根大梁的鏈輪軸,鏈輪軸的兩端有主動鏈輪,鏈輪軸上有動力鏈輪,大梁另一端的活動板和壓緊機構間的機軸兩端分別有隨動鏈輪,主動鏈輪和隨動鏈輪經鏈條相連接,鏈條等間距裝有碰塊,本實用新型體積小,主油缸行程短,是機械領域的創新。
文檔編號B01D25/172GK201399274SQ200920090380
公開日2010年2月10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21日 優先權日2009年5月21日
發明者張金國, 王同林, 王國鋒, 鄭國華, 韓國平, 韓德君, 馬戰濤 申請人:張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