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真空冷凝回收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06 23:15:21 1
專利名稱:高真空冷凝回收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蒸汽的冷凝回收系統,特別是一種高真空系統環境下,蒸汽的冷凝回收系統。
背景技術:
高真空系統中,因真空度較大,蒸餾出的蒸汽冷凝的露點較低。物性沸點在 70-900C的物質,在-0. 09—0. 099mp的高真空下,需要0°C以下方能初步冷凝。如果想要完全冷凝蒸餾出的蒸汽,需要特別低的冷凝溫度,以及很大的熱交換面積和設備絕對的氣密性保證。現有技術方案在實行上,需要較大的初期設備投入,例如在高真空系統中,使用-5°C以下的冷凍鹽水,多級冷凝器串級,強制深冷蒸餾蒸汽,冷凝器下口保證密封狀態,
維持高真空。這樣的方法不利於工藝普及,同時系統運行條件較為苛刻,各設備的防凍及運行成本較大,單位冷凝成本較大,有時回收能耗成本甚至高於回收的收益。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為解決高真空系統下,蒸餾液冷凝回收困難、設備投入及工藝難度較大、單位回收耗能大的問題,提供一種在高真空系統中,有效冷凝蒸餾蒸汽的冷凝回收系統。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高真空冷凝回收系統, 其包括初級冷凝器、泵後冷凝器和水環式真空泵,所述初級冷凝器的進氣端與蒸汽接口連接,初級冷凝器的出氣端與水環式真空泵的進氣孔連接,水環式真空泵的出氣孔與泵後冷凝器的進氣端連接,泵後冷凝器的出氣端放空,初級冷凝器、泵後冷凝器的排水端與儲罐連接。為了保持蒸汽氣流的平穩,不會產生脈衝現象,同時防止夾帶其餘物料,所述初級冷凝器的出氣端與水環式真空泵的進氣孔之間還設置有緩衝罐。所述水環式真空泵的出氣氣孔與泵後冷凝器的進氣端還與溢流罐連接,排出水環式真空泵自身運行所需要的水及附帶冷凝的部分冷凝液,所述溢流罐與儲罐連接。本系統初期投入相對較少、工藝簡單、冷凝效果顯著,利於工藝推廣。運行時耗能較低、運行的成本較低、運行過程中維護成本較低、設備不易損耗。
以下結合附圖
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如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高真空冷凝回收系統包括初級冷凝器1、泵後冷凝器2 和水環式真空泵3。初級冷凝器1的進氣端與蒸汽接口連接,蒸餾出的蒸汽經除沫器7進入初級冷凝器1,初級冷凝器1的出氣端與水環式真空泵3的進氣孔連接,為了保持蒸汽氣流的平穩,不會產生脈衝現象,初級冷凝器1的出氣端與水環式真空泵3的進氣孔之間還設置有緩衝罐 5對蒸汽進行緩衝。水環式真空泵3的出氣氣孔與泵後冷凝器2的進氣端連接,泵後冷凝器2的出氣端放空,所述水環式真空泵3的出氣孔與泵後冷凝器2的進氣端還與溢流罐6連接,所述溢流罐6與儲罐4連接。初級冷凝器1、泵後冷凝器2的排水端與儲罐4連接。本系統採取採取前期常規真空蒸餾方式,通過真空段預冷凝,著重於水環式真空泵3後段,通過微正壓、低汽速、常規冷凝,即可有效冷凝蒸餾蒸汽,回收物料。系統開車後,系統前段常規負壓蒸餾,真空段的預冷凝器,可以部分冷凝蒸餾蒸汽,同時降低蒸餾蒸汽溫度。水環式真空泵3常規運行,泵後冷凝器換熱面積足夠,則水環式真空泵3出口孔汽速較低,在水環式真空泵3後段可以維持微正壓,在此條件下,蒸餾蒸汽的露點相對於常壓時物性露點溫度更高、更易冷凝,則常規水溫即可高效冷凝剩餘的蒸餾蒸汽,同時通過回收儲罐接受蒸餾冷凝液,收集回收物料。上述實施例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實用新型,凡是採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的方式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高真空冷凝回收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初級冷凝器(1)、泵後冷凝器( 和水環式真空泵(3),所述初級冷凝器(1)的進氣端與蒸汽接口連接,初級冷凝器(1)的出氣端與水環式真空泵(3)的進氣孔連接,水環式真空泵(3)的出氣孔與泵後冷凝器O)的進氣端連接,泵後冷凝器( 的出氣端放空,初級冷凝器(1)、泵後冷凝器( 的排水端與儲罐(4) 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真空冷凝回收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初級冷凝器(1)的出氣端與水環式真空泵(3)的進氣孔之間還設置有緩衝罐(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真空冷凝回收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水環式真空泵(3) 的出氣氣孔與泵後冷凝器O)的進氣端還與溢流罐(6)連接,所述溢流罐(6)與儲罐(4) 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高真空冷凝回收系統,其包括初級冷凝器(1)、泵後冷凝器(2)和水環式真空泵(3),所述初級冷凝器(1)與蒸汽接口、水環式真空泵(3)連接,水環式真空泵(3)的出氣孔與泵後冷凝器(2)連接,泵後冷凝器(2)的出氣端放空,初級冷凝器(1)、泵後冷凝器(2)的排水端與儲罐(4)連接;本系統投入較少、工藝簡單、冷凝效果顯著,利於工藝推廣,運行的成本較低。
文檔編號B01D5/00GK202044803SQ201120079980
公開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4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4日
發明者吳德兵, 李金忠, 陳章明 申請人:江蘇利思德化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