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層環形架空立交橋的製作方法
2023-05-17 18:56:21 2
專利名稱:單層環形架空立交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立體交通技術。
目前,隨著車輛的高速增加,塞車現象是普遍困擾著世界許多城市的道路交通問題,國際上以興建各式立交橋來緩解塞車問題,是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目前的立交橋普遍存在著規模大、佔地廣、耗資多、結構複雜等問題,這使得在建築物密度大、原有道路狹窄的城市中建造立交橋需大量徵地拆遷、大量投入資金,而有的立交橋甚至沒有完全消滅交叉點,仍存在相互幹擾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給出一種多車道的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均可左、右、直行無阻塞通行的採用單層旱橋與地面主幹道環形連接的立交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設有立交主幹道,即公路橋梁中的旱橋1、立交引橋2、環形支幹道3、地面主幹道4,其中旱橋1及其兩端引橋2與地面主幹道4形成十字立體交叉,地面主幹道4與旱橋1、引橋2之間由環形支幹道3連接;旱橋1可設置多車道供機動車行駛,非機動車道、人行車道附設在旱橋1左右兩側;地面主幹道4為機動車直行車道;環形支幹道3為機動車右轉彎及調向車道。
本發明其優點在於(1)結構簡單,弧形橋面、單層架空,佔地面積小,建橋周期短,節省建橋費用。(2)運行路線合理,便於駕駛員識別方向,保持良好運行秩序,各路車輛各行其道,互不幹擾,人車巧妙分流,消除交織衝突點,實現無阻通行。(3)保持車輛正常行駛速度,弧形橋面,引橋斜坡路面長,爬坡角度小,即使調向繞行也不影響正常行駛速度。本發明適用於大、中、小城市交通繁忙地段,可以增添城市街景,應用本發明可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圖1為本發明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平面示意圖。
本發明可按下述方案進一步實施公路旱橋1及其兩端引橋2與地面主幹道4形成立體交叉,以旱橋1中點為圓心,以旱橋與引橋交會處為半徑,地面主幹道4與引橋2之間的四條弧線為環形支幹道3,環形支幹道3上端設在旱橋1與引橋2交會處,環形支幹道3下端與地面主幹道4相交。
A1、A2、C5、C6與B3、B4、D7、D8為相交道路。E為立交旱橋。
Am1為A2右轉環形支幹道
Bm1為B4右轉環形支幹道Cm1為C6右轉環形支幹道Dm1為D8右轉環形支幹道Am2為D8調向環形支幹道Bm2為A2調向環形支幹道Cm2為B4調向環形支幹道Dm2為C6調向環形支幹道本發明實施例運行情況A1:C6直行駛入A1,D8變道經過Dm1駛入A1直行,B4變道經過Cm2駛入A1直行,A2變道經過Bm2、Cm2駛入A1直行。
A2:A2直行駛入C5,A2變道經過Am1駛入B3直行,A2變道經過Bm2、Cm2駛入A1直行,A2變道經過Bm2駛入D7直行。
B3:D8直行駛入B3,C6變道經過Dm2駛入B3直行,B4變道經過Cm2、Dm2駛入B3直行,A2變道經過Am1駛入B3直行。
B4:B4直行駛入D7,B4變道經過Bm1駛入C5直行,B4變道經過Cm2駛入A1直行,B4變道經過Cm2、Dm2駛入B3直行。
C5:A2直行駛入C5,B4變道經過Bm1駛入C5直行,C6變道經過Dm2、Am2駛入C5直行,D8變道經過Am2駛入C5直行。
C6:C6直行駛入A1,C6變道經過Cm1駛入D7直行,C6變道經過Dm2駛入B3直行,C6變道經過Dm2、Am2駛入C5直行。
D7:B4直行駛入D7,C6變道經過Cm1駛入D7直行,A2變道經過Bm2駛入D7直行,D8變道經過Am2、Bm2駛入D7直行。
D8:D8直行駛入B3,D8變道經過Dm1駛入A1直行,D8變道經過Am2駛入C5直行,D8變道經過Am2、Bm2駛入D7直行。
權利要求
1.一種單層環形架空立交橋,由旱橋(1)、引橋(2)、地面主幹道(4)組成,其特徵在於旱橋(1)及其兩端引橋(2)與地面主幹道(4)形成十字立體交叉,地面主幹道(4)與旱橋(1)、引橋(2)之間由環形支幹道(3)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單層環形架空立交橋,其特徵在於環形支幹道(3)上端設在旱橋(1)與引橋(2)交會處,環形支幹道(3)下端與地面主幹道(4)相交,環形支幹道(3)外側為右轉環形支幹道,內側為調向環形支幹道。
全文摘要
一種單層環形架空立交橋,由旱橋、引橋、環形支幹道組成。一條公路旱橋及其兩端引橋與地面主幹道形成立體交叉,旱橋與地面主幹道由環形支幹道相連接,環形支幹道外側作為右轉彎行駛,內側為調向行駛。本發明的特點是佔地面積小,建橋周期短,費用省,運行路線合理,引橋斜坡長,爬坡角度小,即使調向繞行也不影響車輛的正常行駛。
文檔編號E01C1/04GK1209485SQ97107088
公開日1999年3月3日 申請日期1997年8月22日 優先權日1997年8月22日
發明者顧進生 申請人:顧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