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原生態生物鏈綠色水稻的生產方法
2023-04-29 03:09:51
專利名稱:一種原生態生物鏈綠色水稻的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稻的生產方法,尤其是種植在世界長壽之鄉的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瑤族自治縣境內的一種原生態生物鏈綠色水稻的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公知的水稻常規種植方法中,絕大多數都使用化學合成的化肥、農藥、除草劑、生長調節劑等,使用這些化學合成的化肥、農藥、除草劑和生長調節劑種植出來的水稻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食品,近年來,也出現了如申請號為「200410037118」的「有機大米生產技術」,但如本發明的一種原生態生物鏈綠色水稻的生產方法未見報導。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的水稻常規種植過程中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造成水稻大米含有一定對人體健康不利因素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原生態生物鏈綠色水稻的生產方法, 用該方法生產出來的水稻大米不含有任何對人體健康不利的因素,是真正的綠色有機大米。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本發明包括種植環境的選擇、種子選擇、建立生物鏈獨立小區、成品加工和成品包裝幾個技術環節,具體如下種植環境的選擇本發明選擇的水稻種植環境為「世界長壽之鄉」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瑤族自治縣境內,這裡土壤條件獨特,土壤中錳、鋅含量高,而銅、鎘含量低;種子選擇選擇巴馬長壽之鄉適宜性最強的稻種作為種植品種;建設生物鏈獨立小區本發明所用的肥料為生物鏈肥料,就是將每一塊稻田建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生物鏈小區,每塊稻田按比例放養蚯蚓、青蛙、羅非魚、中華鱉類四種動物。具體做法是,在每一塊稻田中間劃出一定小塊來養殖蚯蚓,該小塊的地面略離於稻田水面,稻田四周及通往蚯蚓養殖小塊有可供青蛙、羅非魚、中華鱉類活動的養殖溝,稻田的四周均有防止中華鱉類和青蛙外跑的攔網。 在每一個相對獨立的生物鏈小區中,繁殖力極強的蚯蚓可為田內的青蛙、羅非魚、中華鱉類提供豐富、無汙染的食物來源,青蛙除了吃食蚯蚓以外,小羅非魚也可作其食物,而青蛙糞便又是一種無任何汙染的水稻田的高效優質肥源,此外,青蛙又隨時捕食稻田內的害蟲而不須用任何殺蟲劑,保持稻田的無公害性。羅非魚在稻田中放養,其堅硬鋒利的魚翅又可為稻田鬆土,羅非魚的後代又可以補充青蛙一部分的食物來源,中華鱉類除吃食蚯蚓以外,田內的死青蛙也可為其提供一定的食物來源,其糞便和青蛙糞便一樣,是一種高效優質的無公害肥料。各種動物畝產放養數量如下青蛙20000至25000隻,羅非魚(包括公母)100 對至150對,蚯蚓10萬至15萬隻,中華鱉類(體重50克-100克)50隻至100隻;大米加工在生物鏈獨立小區種出來的水稻,脫粒時採用巴馬長壽之鄉傳統的打穀桶甩打脫粒,大米加工用巴馬長壽之鄉農村傳統用的石舂碾壓,用這種方法加工出來的大米,保留了大米表層的膠質物,營養更豐富,其膠稠度更高,口感更佳;成品包裝採用巴馬長壽之鄉原生的竹木取其篾編織成具有藝術美感的各種規格的提籃來盛裝大米。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大米無任何化學農藥汙染,富含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長壽因子和元素,米質鬆軟,極富彈性,膠質度更高,口感清香醇厚。
權利要求
1. 一種原生態生物鏈綠色水稻的生產方法,它包括種植環境選擇、種子選擇、建立生物鏈獨立小區、大米加工和成品包裝幾個技術環節,其特徵是種植環境選擇在「世界長壽之鄉」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縣境內;種子選擇的是巴馬長壽之鄉適宜性最強的稻種;建立生物鏈獨立小區的具體做法是每塊稻田按面積比例放養蚯蚓、青蛙、羅非魚和中華鱉類幾種動物,稻田中間劃出一定小塊來養殖蚯蚓,稻田四周及通往蚯蚓養殖區有養殖溝,稻田四周有攔網,每畝稻田放養青蛙20000-25000隻,羅非魚(包括公和母)100-150對,蚯蚓10 萬-15萬隻,中華鱉類(體重50克-100克)50-100隻;大米加工先採用巴馬瑤族自治縣傳統的打穀桶甩打脫粒,曬乾後用巴馬瑤族自治縣傳統的石舂碾壓即得成品大米;成品包裝採用巴馬瑤族自治縣原生的竹木取其篾編織成具有藝術美感的各種規格的提籃盛裝大米。
全文摘要
一種種植在「世界長壽之鄉」中國廣西巴馬縣境內的原生態生物鏈綠色水稻的生產方法,在稻田中放養青蛙、羅非魚、蚯蚓和中華鱉類幾種動物,通過四種動物之間的生存代謝鏈,為稻田提供無任何化學成份的優質肥源和為稻田食蟲除草,所種出來的水稻運用巴馬長壽之鄉傳統的打穀桶脫離和用石舂碾壓加工大米,用巴馬原生的竹木取篾編織成各種提籃盛裝大米。經過一系列原生態的種植和加工,該種大米營養成份更高、富含對人體健康有利的長壽因子和元素,米質鬆軟,膠稠度更高、口感清香醇厚。
文檔編號A01G16/00GK102273391SQ201010210548
公開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13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13日
發明者蒙漢勤 申請人:蒙漢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