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汙水處理塔的製作方法
2023-05-22 19:56:11 2
專利名稱:一種新型汙水處理塔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汙水處理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汙水處理塔。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工業汙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排放量也在日益增加,遠遠超過了環境的自淨能力,為此處理汙水的各種設備應運而生。現有技術中的汙水處理塔大多只能對汙水進行去除泥沙的操作,但生活或工業中排放的汙水中卻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和細菌,若是不對汙水中的有機物進行分解和滅菌處理,直接排放到外界會嚴重汙染環境,甚至汙染周邊水源。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降低環境負荷並能實現高效處理汙水的新型汙水處理塔。為了達到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新型汙水處理塔,包括絮凝池、沉澱池,所述絮凝池上設置有汙水進口 ;其特徵在於還包括滅菌池、降解池和鹼液池,所述絮凝池正下方為降解池與滅菌池,所述沉澱池分別與降解池和滅菌池連通;所述降解池通過連接管與絮凝池上方的鹼液池連通;所述降解池與沉澱池之間的隔板及絮凝池的底板均與水平面呈α度角。進一步地,所述降解池內部設置有微生物培養基,培養基能夠源源不斷地補充微生物,提高了降解池對汙水的處理能力。進一步地,所述α度角設置在1(Γ45°之間,保證了絮凝池中的懸浮物與絮凝劑有充分的反應時間及降解池中微生物對有機物的充分分解。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該新型汙水處理塔的降解池中的微生物能夠快速的分解掉汙水中的有機物及滅菌池將汙水中的細菌和微生物經進行分解後排放到外界,避免了汙水排放之後汙染周邊的水源;鹼液池中溶液能夠充分的吸收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產生的帶有臭味的氣體,避免了排放的氣體汙染周邊的空氣。
圖I為新型汙水處理塔的結構示意圖。其中,I、沉澱池;11、隔板;2、滅菌池;3、降解池;4、絮凝池;41、底板;5、鹼液池。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地說明如圖I所示,該新型汙水處理塔包括絮凝池4、沉澱池I、滅菌池2、降解池3和鹼液池5,所述絮凝池4上設置有汙水進口,絮凝池4正下方為降解池3與滅菌池2,所述沉澱池I分別與降解池3和滅菌池2連通;所述降解池3通過連接管與絮凝池4上方的鹼液池5相連通;所述降解池3與沉澱池I之間的隔板11及絮凝池4的底板41均與水平面呈α度角;所述降解池3內部設置有微生物培養基;所述α度角設置在1(Γ45°之間。該新型汙水處理塔進行汙水處理時,汙水首先從絮凝池4的汙水進口進入絮凝池4,懸浮物在絮凝劑的作用下開始凝聚;接著汙水進入降解池3對有機物進行分解,分解產生的帶臭味的氣體通過管道進入鹼液池5中,與鹼液發生反應,其餘氣體通過鹼液池5頂部的氣體出口排放到大氣中,微生物降解後的汙水進入沉澱池I中充分澄清後,汙泥從沉澱·池I的汙泥出口排出,潔淨的溶液進入滅菌池2中,對溶液中的微生物和細菌進行分解,最後將潔淨無菌的溶液排放到外界。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汙水處理塔,包括絮凝池(4)、沉澱池(I ),所述絮凝池(4)上設置有汙水進口 ;其特徵在於還包括滅菌池(2)、降解池(3)和鹼液池(5),所述絮凝池(4)正下方為降解池(3)與滅菌池(2),所述沉澱池(I)分別與降解池(3)和滅菌池(2)連通;所述降解池(3)通過連接管與絮凝池(4)上方的鹼液池(5)相連通;所述降解池(3)與沉澱池(I)之間的隔板(11)及絮凝池(4)的底板(41)均與水平面呈α度角。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汙水處理塔,其特徵在於所述降解池(3)內部設置有微生物培養基。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新型汙水處理塔,其特徵在於所述α度角設置在10 45°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汙水處理塔,包括絮凝池、沉澱池、滅菌池、降解池和鹼液池,所述絮凝池上設置有汙水進口,絮凝池正下方為降解池與滅菌池,所述沉澱池分別與降解池和滅菌池連通;所述降解池通過連接管與絮凝池上方的鹼液池連通;所述降解池與沉澱池之間的隔板及絮凝池的底板均與水平面呈α度角。該新型汙水處理塔的降解池中的微生物能夠快速的分解掉汙水中的有機物,滅菌池將汙水中的細菌和微生物經分解後排放到外界,避免了汙水排放之後汙染周邊的水資源;鹼液池中溶液能夠充分地吸收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產生的帶有臭味的氣體,避免了排放的氣體汙染周邊的空氣。
文檔編號C02F1/52GK202729955SQ20122039043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8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8日
發明者吳德偉 申請人:四川企信環境工程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