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熱軋工藝潤滑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04:56:46 1
專利名稱:一種熱軋工藝潤滑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軋機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熱軋工藝潤滑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熱軋軋輥潤滑有多種方式,按噴射的物質分類,有隻噴油
和噴油同時噴水兩種型式;按噴射集管的位置分,有在刮水板外側的, 也有在刮水板內側的。不管什麼方式,噴射集管均布置在工作輥旁, 直接對工作輥噴射。由於噴射潤滑油的位置同時布置多個工作輥冷卻 水集管,工作輥同時要受到大量的冷卻水(600mVh左右)的噴射,冷 卻水壓力又較高(>lMPa),噴射到輥面的潤滑油大部分很快就被冷卻 水衝掉,使用效果受到影響。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改進的熱軋工藝潤滑裝置,用於 解決現有裝置所存在的潤滑油膜容易被冷卻水衝掉、容易混入殘留冷 卻水等使用缺陷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改變原來軋機潤滑方式,由原來對 軋機工作輥潤滑改為對軋機支承輥潤滑,具體方式為上、下軋輥潤滑 機構安裝在上、下支承輥出口側,潤滑油直接噴射到支承輥表面,由 於支承輥表面冷卻水較少,壓力較小,潤滑油可較均勻的附著在支承 輥表面,而且工作中支承輥與工作輥之間一直處於接觸狀態,潤滑油 也附著在了工作輥表面上,從而工作輥得到了持續均勻的潤滑。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有,上支承輥潤滑機構由支座及噴射集管 組成,噴射集管固定在支座上,噴射集管上布置有噴嘴,支座安裝在
上支承輥出口側軋機牌坊上。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有,下支承輥潤滑機構由噴射集管、刮水 板、刮水板傳動機構、刮水板支座組成,噴射集管固定在刮水板支座 上,集管上布置有噴嘴,噴射集管設在刮水板的刮水面下方,刮水板 支座固定在軋機牌坊上。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軋輥潤滑裝置與現有裝置相比,將集管布置在 了支承輥出口,直接噴射支承輥表面,而非工作輥表面,由於支承輥 表面冷卻水較少,壓力較小,潤滑油可較均勻的附著在支承輥表面。 本實用新型可使潤滑集管噴射至支承輥面上潤滑油不受高壓力的工作 輥冷卻水影響,在支承輥與工作輥輥面形成均勻的油膜;可使潤滑集 管遠離輥縫間的高溫軋件,消除高溫烘烤引發的噴油嘴結垢堵塞現象; 可顯著改進提高潤滑效果,進而提高軋件、尤其是板、帶軋件的表面 質量,增強軋輥使用壽命、降低電機輸出功率;適宜在軋機、尤其是 板、帶熱軋中的精軋機上安裝使用。
附圖l為的原理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安裝示意圖,
附圖3為下支承輥潤滑機構結構詳圖。
附圖4為上支承輥潤滑機構結構詳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l、 2所示,本實用新型改變原來軋機潤滑方式,由原來對工
作輥潤滑改為對支承輥潤滑,具體方式為軋輥潤滑機構安裝在上、下
支承輥出口側,潤滑油直接噴射到支承輥表面。
如圖2、 3、 4所示,上支承輥潤滑裝置由支座9及噴射集管8組
成,噴射集管8固定在支座9上,噴射集管上布置有噴嘴6,支座9
安裝在上支承輥出口側軋機牌坊10上;由於工作輥7冷卻水水量較大, 且處於下支承輥5的上方,為防止水流到潤滑集管噴射位置,在下支 承輥8潤滑裝置專設有刮水板2,並配有刮水板傳動機構3,具體結構 為下支承輥潤滑裝置由噴射集管、刮水板2、刮水板支座組成,噴射集 管固定在刮水板支座上,噴射集管上布置有噴嘴,噴射集管設在刮水 板的刮水面下方,刮水板支座固定在軋機牌坊上,刮水板2由傳動機 構3的氣缸驅動,繞刮水板支座4轉動,使刮水面壓緊在支承輥5上。 集管1布置在刮水板2上,隨刮水板2—起動作。
權利要求1.一種熱軋工藝潤滑裝置,包括上、下軋輥潤滑機構,其特徵在於,上、下軋輥潤滑機構安裝在軋機支承輥出口側。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熱軋工藝潤滑裝置,其特徵在於, 下支承輥潤滑機構由噴射集管、刮水板、刮水板傳動機構、刮水板支 座組成,噴射集管固定在刮水板支座上,噴射集管上布置有噴嘴,噴 射集管設在刮水板的刮水面下方,刮水板支座固定在軋機牌坊上。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熱軋工藝潤滑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支承輥潤滑機構由支座及噴射集管組成,噴射集管固定在支座上, 噴射集管上布置有噴嘴,支座安裝在上支承輥出口側軋機牌坊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熱軋工藝潤滑裝置,屬軋機技術領域。其特點是改變原來軋機潤滑方式,由原來對工作輥潤滑改為對支承輥潤滑,具體方式為在上、下支承輥出口側安裝軋輥潤滑裝置,潤滑油直接噴射到支承輥表面,本實用新型可使潤滑集管噴射至支承輥面上潤滑油不受高壓力的工作輥冷卻水影響,在支承輥與工作輥輥面形成均勻的油膜;可使潤滑集管遠離輥縫間的高溫軋件,消除高溫烘烤引發的噴油嘴結垢堵塞現象;可顯著改進提高潤滑效果,進而提高軋件、尤其是板、帶軋件的表面質量,增強軋輥使用壽命、降低電機輸出功率;適宜在軋機、尤其是板、帶熱軋中的精軋機上安裝使用。
文檔編號B21B27/06GK201197989SQ200720185249
公開日2009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24日 優先權日2007年12月24日
發明者川 塗, 濤 王, 莉 白, 石乃安, 趙倫峰, 郭秀麗, 陳曉楠 申請人:鞍鋼集團設計研究院;鞍鋼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