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齒輪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02:44:26 3
專利名稱:差速齒輪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差速器,尤其是一種差速齒輪。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進步,機械行業有了較大了發展,為了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各種各樣不同功能的機械裝置層出不窮,差速器就是其中一種。差速器是一種能使旋轉運動自一根軸傳至兩根軸,並使後者相互間能以不同轉速旋轉的差動機構,主要是用於解決汽車轉彎時兩側輪子走過的路徑不同而造成的傳動問題,現有的差速器一般包括入力錐齒輪、差速齒輪、兩組傘齒輪和兩根輸出軸,其中入力錐齒輪是作為輸入動力帶動差速齒輪轉動的,現有的差速齒輪為實心結構,其存在的問題是:用料多、重量大、成本高,且不利於傘齒輪的安裝,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差速齒輪進行改進。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的不足而設計的一種用料省,重量輕、成本低的差速齒輪。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差速齒輪,包括圓形的齒輪本體,在齒輪本體的中心設有三個大小相同且呈直線間隔排列的通孔,在通孔的兩側各設有一個通槽;所述的通槽中間為一個方形槽,方形槽的兩邊為平直段,平直段的端部設有向著齒輪邊緣方向凸出的凸出部並且該凸出部具有一個與齒輪邊緣相配合的弧形邊緣;所述的兩個通槽呈對稱設置;在齒輪本體的徑向方向,通槽的跨度A大於三個通孔的跨度B。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差速齒輪,由於在齒輪本體上設置了三個通孔和兩個通槽,因此可以有效減少齒輪的用料,使得齒輪重量更輕,成本更低;另外通槽中間為一個方形槽,方形槽的兩邊為平直段,平直段的端部設有向著齒輪邊緣方向凸出的凸出部並且該凸出部具有一個與齒輪邊緣相配合的弧形邊緣;所述的兩個通槽呈對稱設置;在齒輪本體的徑向方向,通槽的跨度A大於三個通孔的跨度B,這樣的形狀可以有效地與傘齒輪相配合,更方便於安裝傘齒輪,實用性更強,這種差速齒輪應用於差速機上後可以有效減少差速機的重量及生產成本。
圖1是實施例1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C-C處的剖視圖;圖中:齒輪本體1、通孔2、通槽3、方形槽4、平直段5、凸出部6、弧形邊緣7。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實施例1:[0012]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所描述的差速齒輪,包括圓形的齒輪本體1,在齒輪本體I的中心設有三個大小相同且呈直線間隔排列的通孔2 (其中,中間的通孔2 —個為軸孔,),在通孔2的兩側各設有一個通槽3 ;所述的通槽3中間為一個方形槽4,方形槽4的兩邊為平直段5,平直段5的端部設有向著齒輪邊緣方向凸出的凸出部6並且該凸出部6具有一個與齒輪邊緣相配合的弧形邊緣7 ;所述的兩個通槽3呈對稱設置;在齒輪本體I的徑向方向,通槽3的跨度A大於三個通孔2的跨度B。[0013]本實施例所描述的差速齒輪,由於在齒輪本體I上設置了三個通孔2和兩個通槽3,因此可以有效減少齒輪的用料,使得齒輪重量更輕,成本更低;另外通槽中間為一個方形槽3,方形槽4的兩邊為平直段5,平直段5的端部設有向著齒輪邊緣方向凸出的凸出部6並且該凸出部6具有一個與齒輪邊緣相配合的弧形邊緣7,所述的兩個通槽3呈對稱設置;在齒輪本體I的徑向方向,通槽3的跨度A大於三個通孔2的跨度B,這樣的形狀可以有效地與傘齒輪相配合,更方便於安裝傘齒輪,實用性更強,這種差速齒輪應用於差速機上後可以有效減少差速機的重量及生產成本。[0014]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採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並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差速齒輪,包括圓形的齒輪本體(1),其特徵是在齒輪本體(I)的中心設有三個大小相同且呈直線間隔排列的通孔(2),在通孔(2)的兩側各設有一個通槽(3);所述的通槽(3)中間為一個方形槽(4),方形槽(4)的兩邊為平直段(5),平直段(5)的端部設有向著齒輪邊緣方向凸出的凸出部(6)並且該凸出部(6)具有一個與齒輪邊緣相配合的弧形邊緣(7 );所述的兩個通槽(3 )呈對稱設置;在齒輪本體(I)的徑向方向,通槽(3 )的跨度A大於三個通孔(2)的跨度B。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差速齒輪,包括圓形的齒輪本體,在齒輪本體的中心設有三個大小相同且呈直線間隔排列的通孔,在通孔的兩側各設有一個通槽;所述的通槽中間為一個方形槽,方形槽的兩邊為平直段,平直段的端部設有向著齒輪邊緣方向凸出的凸出部並且該凸出部具有一個與齒輪邊緣相配合的弧形邊緣;兩個通槽呈對稱設置;在齒輪本體的徑向方向,通槽的跨度A大於三個通孔的跨度B。這種差速齒輪由於在齒輪本體上設置了三個通孔和兩個通槽,因此可以減少齒輪的用料,使齒輪重量更輕,成本更低,同時通槽形狀可以有效地與傘齒輪相配合,更方便於安裝傘齒輪,實用性更強,這種差速齒輪應用於差速機上後可以減少差速機的重量及生產成本。
文檔編號F16H55/17GK202926998SQ20122068620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0日
發明者何宗憲 申請人:承田汽車配件工業(浙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