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的來歷是民間故事嗎(讀俗世奇人後才明白原來)
2023-05-23 00:24:59
去天津玩的人,不嘗嘗「狗不理」的包子,都不好意思說去過天津。就像去北京玩的人,不去天安門轉轉,那算白來了。
可您知道「狗不理」這名字是怎麼來的嗎?
在《俗世奇人》貳裡,馮驥才可是給我們說明白了。
《狗不理》
運河邊上有賣包子的老高。
老高有個兒子,大名沒人知道,有個賤名,狗子。
狗子子承父業也賣起了包子。
兒子比老子聰明啊,在包子的餡子裡做了改良。吃起來是噴香流油。
包子做得好,名聲在外,吃的人就多了。人一多,就忙不過來了。
可是狗子又不願別人學去他的本事。
於是忙的時候,就在門前放一摞碗,讓買包子把錢擱在碗裡。
狗子見錢就往碗裡盛包子,一句話也沒。於是招來閒話,狗子發達了,不理人啦。
別的包子鋪恨他,乾脆罵他「狗不理」。結果罵名變美名,傳遍天津衛。
袁世凱在天津吃完「狗不理」的包子,嘖嘖稱讚。
回去後,帶給慈禧太后一籠包子,慈禧吃了也是大讚。
由此,「狗不理」包子的美名,像春風一樣,傳遍華夏大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張果老》
這篇小說也是蠻有意思的。對幹生意有啟發,類似於飢餓營銷。話說紈絝子弟索七是個愛收藏古玩的主。
一日在古玩店看見八仙過海的其中六仙彩瓷兒。
喜歡的愛不釋手,可惜少兩仙。古玩店老闆看出索七的心思,便宜賣給了索七。
結果索七在兩個月後,又在店裡看到一仙。
那咋辦,買吧,不買難受啊。於是花高價又買一仙。
也是巧了,幾天後,在街上又看見一仙彩瓷兒,就是剩下的最後一仙「張果老」。
好說歹說,花了更高的價格購入。
回到家後,索七才恍然大悟,他鑽進了別人設計好的圈套裡啦。
你說這像不像咱們買手機。手機商一代一代給咱們開發。
下一代總是比上一代增加一點功能。
一次又一次地讓你掏腰包,還一次比一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