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制動鉗結構及汽車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05:46:2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制動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汽車制動鉗結構。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一種裝設有該制動鉗結構的汽車。
背景技術:
汽車制動系統是汽車底盤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動性能直接關係到汽車行駛的安全性。目前,轎車制動器多為浮動鉗式制動器,當制動啟動時,制動鉗中的活塞在高壓制動液的作用下推動剎車片貼向制動盤,隨著制動踏板的下踩,制動盤與剎車片之間的作用力越來越大,進而達到汽車降速或制動的目的。當制動解除時,制動系統內部的制動液的壓力降低,活塞在矩形圈的作用下回位,制動鉗體也在導銷的作用下產生滑動,從而使得剎車片和制動盤之間的作用力減小,隨著汽車的行駛,制動盤端面的跳動會使制動盤與剎車片之間產生間隙,實現剎車片與制動盤的分離。
現有的制動鉗結構能夠實現汽車的降速或制動,但由於剎車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是通過制動盤端面的跳動來給予的,制動盤的跳動有時不能使剎車片和制動盤徹底分離,其會使得剎車片始終接觸制動盤,而引發制動器拖滯、劃盤異響等問題。此外,現有制動系統中剎車片的報警原理也是通過報警片與制動盤的摩擦來實現的,當報警片與制動盤發生摩擦後,由其所產生的的高分貝的噪音,駕駛員可以判斷剎車片是否以達到使用壽命。不過,現有制動器上的報警片的加工及安裝是一個較為繁瑣的工序,從而會帶來製造成本上的增加。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汽車制動鉗結構,以可在制動解除後,使剎車片與制動盤可靠分離。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汽車制動鉗結構,包括制動鉗支架,設於所述制動鉗支架上的制動鉗體,以及形成於所述制動鉗體上的與外部油路相連通的活塞腔,密封滑動於所述活塞腔中的活塞,和設於所述制動鉗體上的相對布置、並可因所述活塞的驅使而抵壓於制動盤兩側的剎車片,還包括設於所述制動鉗支架上的彈性部,所述彈性部具有與兩側所述剎車片的彈性抵接,以對兩側的所述剎車片施加遠離所述制動盤的驅動力。
進一步的,在所述彈性部與兩側的所述剎車片之一的抵接端設有警示部,所述警示部可因所述剎車片所具有的設定閾值的磨損,而與所述制動盤抵接。
進一步的,所述彈性部為中部呈螺旋狀、且兩端與所述剎車片抵接的扭簧。
進一步的,所述扭簧的中部套裝在所述制動鉗支架上,在所述制動鉗支架上對應於所述扭簧中部的兩側還設有扭簧定位部。
進一步的,所述扭簧定位部為固連在所述制動鉗支架上、並卡置於所述扭簧上的卡接座。
進一步的,所述警示部為彎折形成於所述扭簧一端的、向所述制動盤一側延伸的摩擦頭。
進一步的,所述制動鉗體滑動設於所述制動鉗支架上,並在所述制動鉗支架上設有對所述制動鉗體的滑動進行導向的導向銷;所述活塞腔為形成於所述制動鉗體上的一個,對應於所述活塞腔,另一側的所述剎車片為固定在所述制動鉗體上。
進一步的,所述警示部位於靠近所活塞腔的一側。
相對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勢:
(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汽車制動盤結構,通過彈性部的設置,可對剎車片施加遠離制動盤的作用力,從而在制動解除時,可使剎車片向遠離制動盤的一側運動,而保證剎車片與制動盤可靠分離,進而避免出現制動鉗拖滯及異響等問題。
(2)設置警示部可提醒車主及時更換不能使用的剎車片,以保證制動性能的可靠性。而在彈性部上設置警示部,可便於警示部的設計加工,降低製造成本。
(3)彈性部採用扭簧,其結構簡單,便於在制動器上的布置。
(4)設置扭簧定位部可保證扭簧設置後的結構穩定性。
(5)警示部為扭簧一端的摩擦頭,結構簡單,便於設計,而能夠降低成本。
(6)警示部位於靠近活塞腔的一側,可保證警示的及時性。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於提出一種汽車,在該汽車上裝設有如上所述的汽車制動鉗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和汽車制動鉗相對於現有技術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所述的汽車制動鉗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所述的扭簧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所述的扭簧另一視角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汽車制動鉗結構的工作狀態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扭簧,2-摩擦頭,3-制動鉗支架,4-剎車片,5-安裝柱,6-卡接座,7-制動盤。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
下面將參考附圖並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一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制動鉗結構,其整體上包括制動鉗支架,設置在制動鉗支架上的制動鉗體,形成於制動鉗體上的與外部油路相連通的活塞腔,以及密封滑動於活塞腔中的活塞,和設於制動鉗體上的相對布置、並可因活塞的驅使而抵壓於制動盤兩側的剎車片。該汽車制動鉗結構還包括設置在制動鉗支架上的彈性部,該彈性部具有與兩側剎車片的彈性抵接,而可對兩側的剎車片施加遠離制動盤的驅動力。
本汽車制動鉗結構通過彈性部的設置,可對剎車片施加遠離制動盤的作用力,從而在制動解除時,可使剎車片向遠離制動盤的一側運動,而保證剎車片與制動盤可靠分離,進而避免出現制動鉗拖滯及異響等問題。
基於如上的設計思想,本實施例的汽車制動鉗的一種示例性結構如圖1中所示,其中僅示出了制動鉗安裝支架3和剎車片4,以及設於制動鉗安裝支架3和剎車片4之間的彈性部,而對於設於制動鉗支架3上的具有活塞腔和活塞的制動鉗體,以及剎車片4於制動鉗體上的設置結構等均可參照現有車輛上的浮鉗盤制動器或定鉗盤式制動器的結構。本實施例中以浮鉗盤式為例進行說明,定鉗盤式結構中的彈性部結構及其工作機理等與浮鉗盤式相同。
浮鉗盤式制動鉗結構中,制動鉗體滑動設置在制動鉗支架3上,在制動鉗支架3上也設置有可對制動鉗體的滑動進行導向的導銷,而活塞腔為僅在制動鉗體上的一側設有,靠近於活塞腔一側的剎車片4與活塞相連,而另一側的剎車片4則固定在制動鉗體上。本實施例中設於制動鉗支架3上的彈性部具體為套裝於制動鉗支架3上的安裝柱5上的扭簧1,扭簧1的結構可如圖2和圖3中所示。
本實施例中扭簧1的中部呈螺旋狀,其兩端相對於中間部分呈彎折狀,以用於分別和兩側的剎車片4相抵接,扭簧1中螺旋狀的中間部分提供了扭簧1的彈性儲能及復位功能,而為了更好的與剎車片抵接,扭簧1的兩端也均彎製成環狀,且該環狀端部的側面與剎車片4接觸,以此增大和剎車片4之間的接觸面積。為使扭簧1穩定的設置在制動鉗支架3上,安裝柱5的頂端具有向一側的彎折而呈鉤狀,以此可避免扭簧1脫出。此外,在制動鉗支架3上也設置有對應於扭簧1中間部分的兩側設置的扭簧定位部,該扭簧定位部具體為固連在制動鉗支架3上呈鉤狀的卡接座6,扭簧1卡在卡接座6內即可。
本實施例中在彈性部與剎車片4相抵接的其中一端上還設置有警示部,該警示部可因剎車片4所具有的設定閾值的磨損,而與制動盤抵接。具體上,上述的剎車片4的設定閾值的磨損即是指當剎車片4因與制動盤的摩擦,而逐漸磨損時,設定當剎車片4磨損去一定厚度值時,可使該警示部與制動盤抵接,此時便可利用警示部與制動盤摩擦所產生的噪音,而發出警示信號,以提醒更換剎車片4。
本實施例中上述的警示部具體為於扭簧1的一端彎折形成的摩擦頭2,且摩擦頭2為向制動盤一側延伸,同時為了保證警示的及時性,在浮鉗盤式結構中該摩擦頭2也布置在靠近於制動鉗體上的活塞腔的一側。當然,除了僅在扭簧1的一側設置摩擦頭2,根據需要也可在扭簧1的兩端均設置有摩擦頭2,兩側的摩擦頭2的延伸長度,以及剎車片4磨損的設定閾值均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一般以兩側的各參數相等為宜。
除了採用如圖2或圖3中的扭簧1,本實施例中當然也可將彈性部設計為其它結構,如其可為大致呈「U」形,且為敞口狀的彈性鋼板,鋼板的兩端也抵接在剎車片4上,且此時的警示部也同樣可於鋼板一端彎折獲得。而為了避免扭簧1的設置對剎車片4的正常使用造成影響,本實施例中在剎車片4的邊緣也設置有呈臺階狀布置的凸起,扭簧1的端部即抵接在該凸起上,且摩擦頭2的端部也距離剎車片4的工作面具有一定的距離,其具體可如圖4中所示。
本實施例的汽車制動鉗結構在使用時,當汽車制動踏板踩下後,兩側的剎車片4在活塞的驅使下向制動盤7移動,並貼緊在制動盤7上,以實現汽車的減速或制動,與此同時,剎車片4的移動也使得扭簧1的兩端被壓縮而彈性蓄能。當撤去對汽車制動踏板的踩踏力時,活塞不再產生驅使力,此時在扭簧1的復位力下,兩側的剎車片4便可在扭簧1的驅動下遠離制動盤7,以此實現與制動盤7的可靠分離。而隨著剎車片4在使用中的不斷磨損,當剎車片4磨損了設定閾值的厚度時,摩擦頭2便會在汽車制動時和制動盤7抵接,此時產生的噪音即可提現車主及時更換剎車片4。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涉及一種汽車,在該汽車上裝設有如實施例一中所述的汽車制動鉗結構。本實施例的汽車通過裝設實施例一中的制動鉗結構,可在解除制動時,使剎車片與制動盤可靠分離,且也可提醒車主及時更換不能使用的剎車片,而有著更好的實用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