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北鬥系統的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0 09:45:4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高鐵鐵軌檢測領域,尤其涉及於檢測高鐵鐵軌偏離原來的位置,兩根軌道間距出現變化的裝置,具體的說,是基於北鬥系統的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鐵路是當今交通運輸綜合輸能力最強、經濟效益最高的運輸之一;同時隨著我國和諧號動車組,高鐵的快速建設,進一步的提高了鐵路運輸的效率和速度,使客運和貨物吞吐量快速攀升。這樣巨大的載重量和列車的高速運動給我們的鐵軌就帶來了很大的負擔。這樣高鐵鐵軌就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高鐵鐵軌會出現偏離原來的位置,兩條鐵軌之間的間距就會出現變化,從而使在行駛中的列車跑出原來的軌道,而導致列車傾翻。現在一般的檢測就是人工去測量或者軌道機車測量,進一步地檢測鐵軌間距是否出現了軌道發生位移偏離等問題。目前還未出現一種智能化軌道檢測系統。現有檢測技術的問題是花費人力、檢測時間慢,而且不能及時的檢測,不能做在出事故前就準確的知道出問題的鐵軌,不能及時的避免事故的發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設計出基於北鬥系統的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可以及時的檢測到高鐵軌道偏離原來的位置,兩根軌道間距出現變化的信息,以便傳輸給後臺的終端上,使得終端處工作人員能夠及時知曉高鐵軌道偏離,從而及時的進行軌道正位,避免高鐵鐵軌偏離原來的位置,兩根軌道間距出現變化後產生的列車安全事故,以此達到及時的避免列車出現傾翻,讓列車平穩的通過的目的,從而減少了列車出現安全事故的機率。
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基於北鬥系統的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包括信號發射裝置,所述信號發射裝置包括設置在上部的外殼、彈簧、導電導線和設置在下部的電路盒、底盒,所述電路盒設置在底盒上,所述導電導線上端固定在外殼上,外殼上設置有絕緣件,彈簧的上端連接在絕緣件上,且彈簧的下端連接在底盒上,在電路盒內設置有雙插座孔、電源和信號發射器,雙插座孔的兩端分別連接電源和信號發射器,信號發射器連接電源,在自然狀態下,導電導線懸空在雙插座孔上方。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雙插座孔為兩個單孔插座,在每一個單孔插座的底部設置有埋深孔。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埋深孔為圓柱孔。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還包括設置在信號發射裝置相鄰側的載重裝置,所述載重裝置包括載重體,在載重體的上部臨信號發射裝置側設置有固定錐。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在所述載重裝置與信號發射裝置之間還設置有導水孔,所述外殼的頂部嚮導水孔側傾斜。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導水孔為3個。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絕緣件採用絕緣柱體,優選的絕緣柱體為絕緣圓柱體。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在所述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的兩側還設置有鉚釘。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導電導線為兩根。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間隔15~30m設置一組,一組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內設置4個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可以及時的檢測到高鐵軌道偏離原來的位置,兩根軌道間距出現變化的信息,以便傳輸給後臺的終端上,使得終端處工作人員能夠及時知曉高鐵軌道偏離,從而及時的進行軌道正位,避免高鐵鐵軌偏離原來的位置,兩根軌道間距出現變化後產生的列車安全事故,以此達到及時的避免列車出現傾翻,讓列車平穩的通過的目的,從而減少了列車出現安全事故的機率。
(2)本實用新型利用北鬥系統接受與發射,可以快速的了解偏離原來的位置,兩根軌道間距出現變化的存在安全問題的高鐵鐵軌,提前避免安全事故發生。
(3)本實用新型不會費很多的人力去手動測試,卻能高度智能化的獲取高鐵鐵軌的相關信息;可以運用到整個高鐵鐵路之中,可以廣泛使用;並且受信號發射裝置結構簡單,方便製造,成本小;具有操作簡單,通俗易懂的特性。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正截面圖。
圖2本實用新型俯視截面圖。
圖3為軌道未出現移位的正截面圖(正常狀態)。
圖4為所述載重裝置的正面圖。
圖5為所述信號發射裝置示意圖。
圖6為軌道出現向左向右移動狀態的正截面示意圖(問題狀態)。
圖7為軌道未出現移位的單軌道正面圖(正常狀態)。
圖8為軌道出現向左向右移動狀態的正面示意圖(問題狀態)。
圖9為本實用新型所述電路盒(內含電路)圖。
其中,1-彈簧,2-單孔電插座,3-電源,4-信號發射器,5-載重體,6-導水孔,7-外殼,8-埋深孔,9-固定錐,10-導電導線,11-電路盒,12-絕緣絕緣件,13-鉚釘。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於此。並且在本申請文件中,不涉及到軟體的更改及保護,在使用時雖然會應用到軟體(比如硬體語言等),但對所用的軟體亦為領域內的技術人員所知曉的軟體程序、硬體語言,即不存在軟體方面的保護和更改。
本實用新型是由一種特殊受力而形成閉合電路而發出信號的裝置。
其工作原理為:
信號發射器向北鬥衛星定位系統發送位置信息,高鐵調運站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安裝在高鐵調運站的北鬥衛星定位系統終端獲取所述信號發射器發射的位置,同時高鐵火車駕駛員可以通過安裝在火車上的北鬥衛星定位系統終端獲取所述發射器發射的位置信息。從而高鐵調運站工作人員和火車駕駛員能夠明確的、直觀的通過北鬥衛星定位系統終端了解到高鐵鐵軌是否偏離原來的位置,兩根軌道間距是否發生變化。值得說明的是,所述的北鬥衛星定位系統終端屬於現有的設備,型號存在多種多樣,且都具有位置定位、識別、顯示、導航功能,因此,在此就省略該終端的說明和闡述。當高鐵鐵軌出現偏離原來的位置,兩根軌道間距出現變化時,鐵軌會碰到安裝在鐵軌下方受力信號發射器,受力信號發射器上部受力,由於上部的外殼傾斜且內置彈簧,所以會出現快速的向下壓,然後在上部會有導電導線,上部受壓後導電導線會和電路盒內的線路形成一個閉合的電路,然後此時在這個閉合電路中的信號發射器開始工作,向北鬥衛星發射信號,北鬥衛星接收後將信號發射給高鐵調運站和火車駕駛員,這樣鐵調運站工作人員和火車駕駛員提前了解情況。使用時,優選的,信號發射裝置在同一截面的兩根高鐵軌道各安裝兩個,且每距離一段距離就要安裝一組(4個為一組)。信號發射裝置分為左右兩部,中間互相連接。在中部有小口防止下雨將雨水帶入發射器內部。
實施例1:
本實用新型提出了基於北鬥系統的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可以及時的檢測到高鐵軌道偏離原來的位置,兩根軌道間距出現變化的信息,以便傳輸給後臺的終端上,使得終端處工作人員能夠及時知曉高鐵軌道偏離,從而及時的進行軌道正位,避免高鐵鐵軌偏離原來的位置,兩根軌道間距出現變化後產生的列車安全事故,以此達到及時的避免列車出現傾翻,讓列車平穩的通過的目的,從而減少了列車出現安全事故的機率,如圖1-圖9所示,包括信號發射裝置,所述信號發射裝置包括設置在上部的外殼7、彈簧1、導電導線(比正常用的電導線粗,不易變形)10和設置在下部的電路盒(內含一個不閉合的電路,不閉合的電路由雙插座孔、電源3和信號發射器4組成)11、底盒,所述電路盒11設置在底盒上,所述導電導線10上端固定在外殼7上,外殼7上設置有絕緣件12,彈簧1的上端連接在絕緣件12上,且彈簧1的下端連接在底盒上,在電路盒11內設置有雙插座孔、電源3和信號發射器4,雙插座孔的兩端分別連接電源3和信號發射器4,信號發射器4連接電源3,在自然狀態下,導電導線10懸空在雙插座孔上方,優選的彈簧1為4根。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如圖1-圖9所示,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雙插座孔為兩個單孔插座2,在每一個單孔插座2的底部設置有埋深孔(用於上面的導電導線向下移動後插入)8。
實施例3: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如圖1-圖9所示,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埋深孔8為圓柱孔。
實施例4: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如圖1-圖9所示,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還包括設置在信號發射裝置相鄰側的載重裝置,所述載重裝置包括載重體5,在載重體5的上部臨信號發射裝置側設置有固定錐(在與高鐵鐵軌接觸時正常的震動時防止影響右邊的信號發射器裝置)9。
實施例5: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如圖1-圖9所示,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在所述載重裝置與信號發射裝置之間還設置有導水孔(用於將水導出)6,所述外殼7的頂部嚮導水孔6側傾斜。
實施例6: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如圖1-圖9所示,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導水孔6為3個。
實施例7: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如圖1-圖9所示,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絕緣件12採用絕緣柱體,優選的絕緣柱體為絕緣圓柱體,優選的絕緣圓柱體為2個。
實施例8: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如圖1-圖9所示,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在所述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的兩側還設置有鉚釘13。
實施例9: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如圖1-圖9所示,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導電導線10為兩根。
實施例10: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如圖1-圖9所示,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採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間隔15~30m設置一組,一組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內設置4個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
如圖3所示,整個裝置在正常情況下是處於該圖狀態下。每根高鐵鐵軌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基於北鬥系統的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鐵軌正常情況下,該基於北鬥系統的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的載重裝置與鐵軌接觸。而該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的另一部分信號發射裝置沒有與鐵軌接觸,處於觸動狀態。當出現如圖6的狀態,就是鐵軌出現移位,鐵軌觸動到了信號發射裝置時,信號發射裝置的外殼7就會下壓,外殼7一下壓就會使導電導線10插入單孔電插座2而使電路盒11中的電路閉合,然後電路閉合信號發射器4向北鬥衛星發射信號,北鬥衛星定位系統終端獲取所述信號發射器發射的位置,高鐵調運站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安裝在高鐵調運站的北鬥衛星定位系統終端獲取所述信號發射器發射的位置,同時高鐵火車駕駛員可以通過安裝在火車上的北鬥衛星定位系統終端獲取所述信號發射器發射的位置信號。從而高鐵調運站工作人員和火車駕駛員能夠明確的、直觀的通過北鬥衛星定位系統終端了解到高鐵鐵軌出現偏離原來的位置,兩根軌道間距出現變化。該基於北鬥系統的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的中部的3個導水孔6用於積水的排除,解決了下雨時的雨水侵入情況。該基於北鬥系統的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優選的每距離20米安裝一組,每組4個該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智能化軌道檢測裝置中的信號發射裝置的外殼7左右下端與底端(底盒)有一段允許外殼7向下移動的距離。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