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平板集熱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22 05:33:56 2
專利名稱:超導平板集熱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集熱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能低溫集熱和快速傳熱的超導平板集熱器。
背景技術:
目前,公知的平板集熱器是由鋁合金框、紫銅管、翅片、鋼化玻璃等幾種材料做成, 這樣的平板集熱器保溫效果差,熱損失太大,管道裡面必須灌裝防凍液,否則當溫度低於零度以後就會把集熱器凍壞,而且熱傳導速度太慢,不能及時把熱量傳到保溫水箱。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於針對現有平板集熱器集熱效果差,熱傳遞太慢等問題,提供一種超導平板集熱器,該超導平板集熱器不僅能很好的低溫集熱,而且有很好的防凍能力與快速傳熱功能。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超導平板集熱器,包括鋁合金邊框,紫銅管位於鋁合金邊框內,紫銅管的外部固接翅片,鋁合金邊框內的上下部橫向排布有紫銅管,其中橫向排布的上橫向紫銅管分為第一紫銅管和第二紫銅管,第二紫銅管插在第一紫銅管內,其兩端與第一紫銅管固接,組成上橫向紫銅導熱管;下橫向紫銅導熱管位於鋁合金邊框內的下部;多條縱向排布的紫銅管間隔分布在上、下橫向排布的紫銅管之間,其兩端分別與上下橫向紫銅管固接,形成完整的封閉空間,在封閉空間內灌裝有超導介質。採用上述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在平板集熱器的裡面用了導熱係數相當高的紫銅管,紫銅管與紫銅翅片用超聲波焊接,可以保證熱量能夠充分的傳入紫銅管,將縱向排布的紫銅管抽成真空,並且灌裝了超導介質,可以保證將熱量快速的傳到橫向排布的紫銅管裡,並與水進行熱交換。其顯著的效果在於本實用新型能夠抵抗零下六十度的低溫,在零下六十度的低溫環境中,紫銅管內的超導介質不但不上凍,還能將熱量迅速的傳遞到保溫水箱裡,提高了集熱效率,降低了熱損失。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側視圖。圖中,1.鋁合金邊框,2.第一橫向紫銅管,3.第二橫向紫銅管,4.縱向紫銅管, 5.紫銅翅片,6.超導介質,7.下橫向紫銅導熱管,8.鍍鋅板,9.保溫棉,10.鋼化玻璃。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本實施例是一種超導平板集熱器,由邊框和導熱管組成。本實施例的邊框是鋁合金邊框1,導熱管是紫銅管。見圖1,圖2,在鋁合金邊框1內的上部橫向排布紫銅管,分為第一橫向紫銅管2和第二橫向紫銅管3,第一橫向紫銅管2直徑為25毫米,第二橫向紫銅3 直徑為20毫米,第二橫向紫銅2插在第一橫向紫銅管2內,其兩端與第一橫向紫銅管2焊接,組成上橫向紫銅導熱管。下橫向紫銅導熱管直徑為16毫米,位於鋁合金邊框1的下部。 多條縱向排布的直徑為10毫米的紫銅管4間隔排布在上、下橫向紫銅導熱管之間,其兩端分別與上下橫向紫銅導熱管用超聲波焊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封閉空間,超導介質6灌裝在該封閉空間內。縱向排布的紫銅管4的外部焊接導熱紫銅翅片5。這種設置,可以保證將熱量快速的傳到橫向排布的紫銅管裡,並與水進行熱交換。鋁合金邊框1內前部固定鋼化玻璃10,後部固定1毫米厚的鍍鋅板8,保溫棉9放置在1毫米厚的鍍鋅板8上面,直徑25 毫米的第一橫向紫銅管2放置在保溫棉9層上。 由於設置了保溫棉、超導介質以及紫銅管,本實用新型既可低溫集熱,又能夠迅速傳熱。
權利要求1.一種超導平板集熱器,包括鋁合金邊框,紫銅管位於鋁合金邊框內,紫銅管的外部固接翅片,其特徵在於,鋁合金邊框內的上下部橫向排布有紫銅管,其中橫向排布的上橫向紫銅管分為第一紫銅管和第二紫銅管,第二紫銅管插在第一紫銅管內,其兩端與第一紫銅管固接,組成上橫向紫銅導熱管;下橫向紫銅導熱管位於鋁合金邊框內的下部;多條縱向排布的紫銅管間隔分布在上、下橫向排布的紫銅管之間,其兩端分別與上下橫向紫銅管固接, 形成完整的封閉空間,在封閉空間內灌裝有超導介質。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導平板集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一紫銅管直徑為25 毫米,第二紫銅管直徑為20毫米,下橫向紫銅管直徑為16毫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導平板集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縱向排布的紫銅管外部固接有紫銅導熱翅片。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導平板集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鋁合金邊框內的前部固定有鋼化玻璃,後部固定有鍍鋅板。
專利摘要一種集熱裝置,尤其是一種能低溫集熱和快速傳熱的超導平板集熱器。包括鋁合金邊框,鋁合金邊框內的上下部橫向排布有紫銅管,其中橫向排布的上橫向紫銅管分為第一紫銅管和第二紫銅管,第二紫銅管插在第一紫銅管內,其兩端與第一紫銅管固接,組成上橫向紫銅導熱管;下橫向紫銅導熱管位於鋁合金邊框內的下部;多條縱向排布的紫銅管間隔分布在上、下橫向排布的紫銅管之間,其兩端分別與上下橫向紫銅管固接,形成完整的封閉空間,在封閉空間內灌裝有超導介質。本集熱器能夠抵抗零下六十度的低溫,在零下六十度的低溫環境中,紫銅管內的超導介質不但不上凍,還能將熱量迅速的傳遞到保溫水箱裡,提高了集熱效率,降低了熱損失。
文檔編號F24J2/30GK202074731SQ20112017206
公開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6日
發明者劉黎明, 吳繼勇 申請人:唐山市祁聯天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