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退扭恆力放線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21 21:17:26 3
專利名稱:主動退扭恆力放線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恆力放線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主動退扭恆力放線機。
背景技術:
當前全球正在跨入信息社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正在一些工業化國家迅速發展,以期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實現這一划時代的宏偉規劃。區域網是構成高速信息網的基本單位,所以區域網用數據電纜的需求也迅猛增長,同時對數據電纜的傳輸速度也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數據電纜的標準也在不斷更新,從最早的三、四類、逐漸過渡到五類、超五類,到今天的六類、七類纜,與之配套的生產工藝也在改變。目前的數據纜生產工藝製程一般為:芯線絕緣擠出、芯線對絞、對絞線成纜、擠護套、成圈、包裝,都存在對絞線在成纜生產工藝中的退扭供線方面的技術難題。目前國內絕大多數生產企業主要採取以下兩種對絞線成纜工藝。一種是磁粉張力退扭放線機,配套設備包括磁粉張力退扭放線機、集合眼模座、單絞成纜機。其放線盤安放在一個立式旋轉盤上,由變頻電機帶動,可與單絞成纜同方向轉動,能實現100%退扭,放線張力由磁粉制動器控制,張力大小無級可調。此工藝設備缺點是由於它採用被動放線,滿盤時線盤較重,容易將線拉細拉斷。同時旋轉體為立式安裝,底部軸承承受較大的軸向力,在高速旋轉狀態下長時間工作,軸承磨損較大,大大降低設備的整體使用壽命。另一種是主動退扭放線機,配套設備包括主動退扭放線機、擺臂張力架、集合眼模座、單絞成纜機。其放線盤安放在水平旋轉盤中,當外部旋轉盤在轉動的同時,內部放線盤由電機驅動,也與之同方向旋轉,可實現退扭過程的主動供線。不用擔芯線被拉細拉斷的弊端,但也存在不足之處,由於張力架的導輪不能與單絞成纜機同時旋轉,因此從放線主機退扭過的對絞線不能及時 釋放,對絞線在經過張力架導輪後就被扭傷。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巧妙,能以預定大小的恆張力快速、平衡將線芯輸送到絞線機,並且避免扭傷線芯的主動退扭恆力放線機。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主動退扭恆力放線機,其包括機架及設置在該機架上的退扭放線裝置和旋轉張力裝置,所述退扭放線裝置包括放線機構及與該放線機構同軸心設置的退扭機構,該退扭機構通過退扭從動軸與所述旋轉張力裝置相連接,並驅動該旋轉張力裝置同步轉動。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退扭機構包括退扭電機、退扭主動軸組、導線滾筒、聯接杆、第一過線導輪、第二過線導輪、第三過線導輪、第一大圓盤、第二大圓盤和第三大圓盤,所述退扭主動軸組活動設置在所述機架上,所述退扭電機對應所述退扭主動軸組的一端位置設置在所述機架上,並通過皮帶輪組件與退扭主動軸組相連接,所述第一大圓盤設置在所述退扭主動軸組的另一端,第二大圓盤和第三大圓盤通過聯接杆依次間隔同圓心設置,第三大圓盤的圓心位置與所述退扭從動軸的一端相連接,所述第一大圓盤、第二大圓盤和第三大圓盤上對稱設有多個孔位,所述導線滾筒的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一大圓盤的周緣位置,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二大圓盤的周緣位置,所述第一過線導輪對應所述導線滾筒的位置設置在所述聯接杆上,第二過線導輪對應所述第一過線導輪的位置設置在所述第二大圓盤朝向第三大圓盤的側面上,第三過線導輪對應所述退扭從動軸的出線孔位置設置在第二大圓盤上。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放線機構包括放線電機、放線主動軸組、放線從動軸組和放線盤,所述放線主動軸組活動設置在所述退扭主動軸組上,並從所述第一大圓盤中伸出,所述放線電機對應所述放線主動軸組的一端位置設置在所述機架上,並通過皮帶輪組件與放線主動軸組相連接,所述放線從動軸組對應所述放線主動軸組的另一端位置設置在所述第二大圓盤上,該放線從動軸組與所述放線主動軸組同軸心設置,並能相對該放線主動軸組作靠攏或分開動作,以形成一用來放置所述放線盤的裝配位,所述放線盤設置在該裝配位上。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旋轉張力裝置包括第一小圓盤、第二小圓盤、第三小圓盤、光軸、直線軸承座、固定張力輪組、活動張力輪組、中心過線管、鏈輪傳動反饋裝置和配重調節塊,所述第一小圓盤設置在所述退扭從動軸上的另一端上,所述光軸的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一小圓盤的周緣位置,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三小圓盤的周緣位置,該第三小圓盤通過旋轉從動軸設置在機架上,所述第二小圓盤通過直線軸承座活動套設在光軸上,並能相對所述第一小圓盤作靠攏或分開動作,所述固定張力輪組設置在第一小圓盤朝向第二小圓盤的側面上,所述活動張力輪組設置在第二小圓盤朝向第一小圓盤的側面上,所述中心過線管的一端依次貫穿旋轉從動軸和第三小圓盤,並能通過球軸承與第二小圓盤相連接,所述鏈輪傳動反饋裝置設置在所述機架一側,所述配重調節塊通過鏈條經所述鏈輪傳動反饋裝置與所述中心過線管的另一端相連接。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鏈輪傳動反饋裝置包括鏈輪、鏈輪中心軸、變頻器、齒輪及與該齒輪相嚙合的電位器,所述鏈輪通過鏈輪中心軸活動設置在所述機架一側,所述齒輪設置在所述鏈輪中心軸上,所述變頻器分別與該電位器和放線電機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提供主動退扭恆力放線機的結構設計合理、巧妙,能以預定大小的恆張力快速、平衡將線芯輸送到絞線機,同時旋轉張力裝置與絞線機的作同向同轉速動作,有效避免扭傷線芯,而且張力調控精度高,線芯張力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被自動和連續地檢測、調節,始終保持恆定,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恆張力輸線,而且操作方便,大大降低勞動強度,並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利於提高企業競爭力。米用聯接杆將第一大圓盤、第二大圓盤和第三大圓盤固定在一塊,大圓盤所有的孔位由鏜床一起加工成型,同心度高,轉動慣量小;不採用焊接方法,大大提高生產與裝配效率,避免焊接應力變形。放線機構和退扭機構各有獨立的驅動系統,退扭電機驅動退扭機構作旋轉運動,即實現退扭工藝,放線電機驅動放線盤轉動,實現主動供線,所有傳動採用同步帶,噪聲小,傳動平穩準確。放線機構轉動方向與退扭機構的旋轉方向在同一軸系,大大簡化對絞線的走線路徑,也就避免線芯的二次彎曲變形。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放線時的線路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參見圖1、圖2和圖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主動退扭恆力放線機,其包括機架I及設置在該機架I上的退扭放線裝置和旋轉張力裝置2,所述退扭放線裝置包括放線機構3及與該放線機構3同軸心設置的退扭機構4,該退扭機構4通過退扭從動軸5與所述旋轉張力裝置2相連接,並驅動該旋轉張力裝置2同步轉動。所述退扭機構4包括退扭電機41、退扭主動軸組42、導線滾筒43、聯接杆44、第一過線導輪45、第二過線導輪46、第三過線導輪47、第一大圓盤48、第二大圓盤49和第三大圓盤50,所述退扭主動軸組42活動設置在所述機架I上,所述退扭電機41對應所述退扭主動軸組42的一端位置設置在所述機架I上,並通過皮帶輪組件與退扭主動軸組42相連接,所述第一大圓盤48設置在所述退扭主動軸組42的另一端,第二大圓盤49和第三大圓盤50通過聯接杆44依次間隔同圓心設置,第三大圓盤50的圓心位置與所述退扭從動軸5的一端相連接,所述第一大圓盤48、第二大圓盤49和第三大圓盤50上對稱設有多個孔位,所述導線滾筒43的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一大圓盤48的周緣位置,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二大圓盤49的周緣位置,所述第一過線導輪45對應所述導線滾筒43的位置設置在所述聯接杆44上,第二過線導輪46對應所述第一過線導輪45的位置設置在所述第二大圓盤49朝向第三大圓盤50的側面上,第三過線導輪47對應所述退扭從動軸5的出線孔位置設置在第三大圓盤50上。 所述放線機構3包括放線電機31、放線主動軸組32、放線從動軸組33和放線盤34,所述放線主動軸組32活動設置在所述退扭主動軸組42上,並從所述第一大圓盤48中伸出,所述放線電機31對應所述放線主動軸組32的一端位置設置在所述機架I上,並通過皮帶輪組件與放線主動軸組32相連接,所述放線從動軸組33對應所述放線主動軸組32的另一端位置設置在所述第二大圓盤49上,該放線從動軸組33與所述放線主動軸組32同軸心設置,並能相對該放線主動軸組32作靠攏或分開動作,以形成一用來放置所述放線盤34的裝配位,所述放線盤34設置在該裝配位上。所述旋轉張力裝置2包括第一小圓盤21、第二小圓盤22、第三小圓盤23、光軸24、直線軸承座25、固定張力輪組26、活動張力輪組27、中心過線管28、鏈輪傳動反饋裝置29和配重調節塊30,所述第一小圓盤21設置在所述退扭從動軸5上的另一端上,所述光軸24的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一小圓盤21的周緣位置,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三小圓盤23的周緣位置,該第三小圓盤23通過旋轉從動軸設置在機架I上,所述第二小圓盤22通過直線軸承座25活動套設在光軸24上,並能相對所述第一小圓盤21作靠攏或分開動作,所述固定張力輪組26設置在第一小圓盤21朝向第二小圓盤22的側面上,所述活動張力輪組27設置在第二小圓盤22朝向第一小圓盤21的側面上,所述中心過線管28的一端依次貫穿旋轉從動軸和第三小圓盤23,並能通過球軸承與第二小圓盤22相連接,所述鏈輪傳動反饋裝置29設置在所述機架I 一側,所述配重調節塊30通過鏈條經所述鏈輪傳動反饋裝置29與所述中心過線管28的另一端相連接。所述鏈輪傳動反饋裝置29包括鏈輪、鏈輪中心軸、變頻器、齒輪及與該齒輪相嚙合的電位器,所述鏈輪通過鏈輪中心軸活動設置在所述機架I 一側,所述齒輪設置在所述鏈輪中心軸上,所述變頻器分別與該電位器和放線電機31相連接。使用時,本實用新型能以預定大小的恆張力快速、平衡將線芯輸送到集合眼模座6,然後轉送到絞線機7,同時旋轉張力裝置2與絞線機7的作同向同轉速動作,有效避免扭傷線芯,而且張力調控精度高,線芯張力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被自動和連續地檢測、調節,始終保持恆定,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恆張力輸線,而且操作方便,大大降低勞動強度,並保證了產品的質量。根據上述說明書的揭示和教導,本實用新型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以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變更和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並不局限於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變更也應當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內。此外,儘管本說明書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術語,但這些術語只是為了方便說明,並不對本實用新型構成任何限制。`
權利要求1.一種主動退扭恆力放線機,其特徵在於,其包括機架及設置在該機架上的退扭放線裝置和旋轉張力裝置,所述退扭放線裝置包括放線機構及與該放線機構同軸心設置的退扭機構,該退扭機構通過退扭從動軸與所述旋轉張力裝置相連接,並驅動該旋轉張力裝置同步轉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主動退扭恆力放線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退扭機構包括退扭電機、退扭主動軸組、導線滾筒、聯接杆、第一過線導輪、第二過線導輪、第三過線導輪、第一大圓盤、第二大圓盤和第三大圓盤,所述退扭主動軸組活動設置在所述機架上,所述退扭電機對應所述退扭主動軸組的一端位置設置在所述機架上,並通過皮帶輪組件與退扭主動軸組相連接,所述第一大圓盤設置在所述退扭主動軸組的另一端,第二大圓盤和第三大圓盤通過聯接杆依次間隔同圓心設置,第三大圓盤的圓心位置與所述退扭從動軸的一端相連接,所述第一大圓盤、第二大圓盤和第三大圓盤上對稱設有多個孔位,所述導線滾筒的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一大圓盤的周緣位置,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二大圓盤的周緣位置,所述第一過線導輪對應所述導線滾筒的位置設置在所述聯接杆上,第二過線導輪對應所述第一過線導輪的位置設置在所述第二大圓盤朝向第三大圓盤的側面上,第三過線導輪對應所述退扭從動軸的出線孔位置 設置在第三大圓盤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主動退扭恆力放線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放線機構包括放線電機、放線主動軸組、放線從動軸組和放線盤,所述放線主動軸組活動設置在所述退扭主動軸組上,並從所述第一大圓盤中伸出,所述放線電機對應所述放線主動軸組的一端位置設置在所述機架上,並通過皮帶輪組件與放線主動軸組相連接,所述放線從動軸組對應所述放線主動軸組的另一端位置設置在所述第二大圓盤上,該放線從動軸組與所述放線主動軸組同軸心設置,並能相對該放線主動軸組作靠攏或分開動作,以形成一用來放置所述放線盤的裝配位,所述放線盤設置在該裝配位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主動退扭恆力放線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旋轉張力裝置包括第一小圓盤、第二小圓盤、第三小圓盤、光軸、直線軸承座、固定張力輪組、活動張力輪組、中心過線管、鏈輪傳動反饋裝置和配重調節塊,所述第一小圓盤設置在所述退扭從動軸上的另一端上,所述光軸的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一小圓盤的周緣位置,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三小圓盤的周緣位置,該第三小圓盤通過旋轉從動軸設置在機架上,所述第二小圓盤通過直線軸承座活動套設在光軸上,並能相對所述第一小圓盤作靠攏或分開動作,所述固定張力輪組設置在第一小圓盤朝向第二小圓盤的側面上,所述活動張力輪組設置在第二小圓盤朝向第一小圓盤的側面上,所述中心過線管的一端依次貫穿旋轉從動軸和第三小圓盤,並能通過球軸承與第二小圓盤相連接,所述鏈輪傳動反饋裝置設置在所述機架一側,所述配重調節塊通過鏈條經所述鏈輪傳動反饋裝置與所述中心過線管的另一端相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主動退扭恆力放線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鏈輪傳動反饋裝置包括鏈輪、鏈輪中心軸、變頻器、齒輪及與該齒輪相嚙合的電位器,所述鏈輪通過鏈輪中心軸活動設置在所述機架一側,所述齒輪設置在所述鏈輪中心軸上,所述變頻器分別與該電位器和放線電機相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主動退扭恆力放線機,其包括機架及設置在該機架上的退扭放線裝置和旋轉張力裝置,所述退扭放線裝置包括放線機構及與該放線機構同軸心設置的退扭機構,該退扭機構通過退扭從動軸與所述旋轉張力裝置相連接,並驅動該旋轉張力裝置同步轉動。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設計合理、巧妙,能以預定大小的恆張力快速、平衡將線芯輸送到絞線機,同時旋轉張力裝置與絞線機的作同向同轉速動作,有效避免扭傷線芯,而且張力調控精度高,線芯張力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被自動和連續地檢測、調節,始終保持恆定,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恆張力輸線,而且操作方便,大大降低勞動強度,並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利於提高企業競爭力。
文檔編號H01B13/00GK203134470SQ201320045470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9日
發明者譚良明 申請人:東莞市精鐵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