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座椅外置支撐與通風裝置製造方法
2023-05-19 12:05:41 3
一種座椅外置支撐與通風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座椅外置支撐與通風裝置,其包括:位於下部的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位於中部的主減震部和位於上部的背部緩衝部,所述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主減震部和背部緩衝部相互連接在一起。本發明提供的填充人體坐姿狀態腰椎到骶椎與椅背之間所產生的三角空隙即座椅三角區對整個腰椎形成了足夠的支撐面積和支撐力,使人體體重在座椅上得以合理分布,縮短了頭部與頭枕的安全距離,有效分解來自車體的機械振動和衝擊負荷。確保人體處於坐姿狀態時腰椎到骶椎能夠獲得舒適、有效的支撐力,使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且釋放腸胃壓力,提高消化系統功能,消除肢體疲勞和精神疲勞,實現背部自然通風達到人體健康坐姿的最佳舒適度。
【專利說明】一種座椅外置支撐與通風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座椅【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座椅外置支撐與通風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提供的各種座椅,如:運輸工具、辦公、家居的座椅上如;飛機、火車、汽車、辦公用椅、沙發等,目前人們在辦公、駕駛過程中由於長期處於坐姿工作狀態而導致的慢性疾病患者與日俱增,其中以頸椎病、腰椎病、腰肌勞損、肩周炎、消化不良、肥胖等慢性疾病最為突出。當今各大專業座椅公司和汽車生產廠在研發座椅時雖然在利用人機工程學的研發成果來設計座椅,但設計出來的座椅還不夠完善,尤其在座椅的健康性的和舒適性上考慮的不多,無法使腰椎到骶椎獲得足夠的支撐,也保持不了人體坐姿狀態下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更無法分解來自車體的機械振動和衝擊負荷不能完全實現體重的合理分布達不到自然通風的要求,同時無法滿足不同群體舒適性需求。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提供一種座椅外置支撐與通風裝置,以解決了人體長時間處於坐姿工作狀態時腰椎長時間懸空、支撐面積不足、支撐力不夠、支撐位置局限於兩點支撐的缺陷。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座椅外置支撐與通風裝置,其包括:位於下部的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位於中部的主減震部105和位於上部的背部緩衝部106,所述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主減震部105和背部緩衝部106相互連接在一起。
[0006]優選地,所述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主減震部105和背部緩衝部106上套有固定帶119。
[0007]優選地,所述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主減震部105和背部緩衝部106均由至少一根圓柱支撐體107構成。
[0008]優選地,所述每節圓柱支撐體107上均設置有第一連接固定部117、第二連接固定部118,每節圓柱支撐體107通過第一連接固定部117連接固定,所述固定帶119上設置有連接點,所述連接點與每節所述圓柱支撐體107的第二連接固定部118進行連接固定。
[0009]優選地,所述圓柱支撐體的直徑小於或等於Ilcm且大於或等於5cm。
[0010]優選地,在水平方向上,所述圓柱支撐體高出其載體的最小值為4cm。
[0011]優選地,所述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的圓柱支撐體的長度大於或者等於30cm,所述背部緩衝部的圓柱支撐體的長度大於或者等於28cm。
[0012]優選地,所述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填充支撐的座椅三角區面積最小值為0.08m2。
[0013]優選地,第一節圓柱支撐體和第二節圓柱支撐體形成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第一節圓柱支撐體直徑最大,且處於最下方;第二節圓柱支撐體的直徑小於第一節圓柱支撐體的直徑,且處於中間位置;第三節圓柱支撐體形成該主減震部,第三節圓柱支撐體的直徑小於第二節圓柱支撐體的直徑,且處於第二節圓柱支撐體的上方。[0014]優選地,所有的所述圓柱支撐體以軸心對齊時側面為等腰三角形,且所有的所述圓柱支撐體以背面垂直對齊時為直角三角形。
[0015]通過實施以上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技術效果:本發明提供的填充人體坐姿狀態腰椎到骶椎與椅背之間所產生的三角空隙即座椅三角區對整個腰椎形成了足夠的支撐面積和支撐力,解決了人體長時間處於坐姿工作狀態時腰椎長時間懸空、支撐面積不足、支撐力不夠、支撐位置局限於兩點支撐的缺陷,使人體體重在座椅上得以合理分布,縮短了頭部與頭枕的安全距離,有效分解來自車體的機械振動和衝擊負荷。確保人體處於坐姿狀態時腰椎到骶椎能夠獲得舒適、有效的支撐力,使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且釋放腸胃壓力,提高消化系統功能,消除肢體疲勞和精神疲勞,實現背部自然通風達到人體健康坐姿的最佳舒適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現有技術提供的座椅靠背曲面示意圖;
[0017]圖2為現有技術提供的座椅靠背曲面使用時的支撐示意圖;
[0018]圖3為現有技術提供的座椅三角區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的主視圖(分解);
[0020]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的主視圖(整體);
[0021]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的主視圖(具有固定帶);
[0022]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的安裝後圓柱支撐體的主視圖;
[0023]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的安裝後圓柱支撐體的左視圖;
[0024]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的安裝後圓柱支撐體的右視圖;
[0025]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座椅外置支撐與通風裝置的安裝後圓柱支撐體的整體圖;
[0026]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座椅外置支撐與通風裝置的安裝後圓柱支撐體的整體圖;
[0027]圖1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座椅外置支撐與通風裝置的安裝後圓柱支撐體的分解圖;
[0028]圖1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的圓柱支撐體的第二連接固定部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圖1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的圓柱支撐體的側面圖;
[0030]圖1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的固定帶的展開結構圖;
[0031]圖1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的自然通風示意圖;
[0032]圖1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的熱力傳導示意圖;
[0033]圖18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的使用示意圖(搭載使用);
[0034]圖19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的使用示意圖(與座椅總裝在一起使用);[0035]圖20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的使用示意圖(局部使用);
[0036]圖2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的使用示意圖(與座墊總裝在一起使用)。
【具體實施方式】
[0037]為了更好的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提供的實施例。
[0038]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座椅外置支撐與通風裝置101,如圖1-圖21所示,包括:位於下部的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位於中部的主減震部105和位於上部的背部緩衝部106,所述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主減震部105和背部緩衝部106相互連接在一起。
[0039]在其他實施例中,進一步的,所述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主減震部105和背部緩衝部106上套有固定帶119,即一個固定帶119同時套裝在該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主減震部105和背部緩衝部106上。
[0040]所述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起到支撐腰椎填充座椅三角區102的作用;所述主減震部105起到分解來自車體的機械振動和衝擊負荷的作用,所述背部緩衝部106起到腰椎至胸椎與椅背平順過度的作用,所述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所產生的支撐力大於背部緩衝部106所產生的支撐力。
[0041]在上述實施例中,更為具體的,所述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主減震部105和背部緩衝部106均由至少一根圓柱支撐體107構成。更為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101從下至上為:第一節圓柱支撐體109和第二節圓柱支撐體110形成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 ;所述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的圓柱支撐體(第一節圓柱支撐體109和第二節圓柱支撐體110)的長度大於或者等於30cm,第三節圓柱支撐體111形成該主減震部105,該第三節圓柱支撐體111與第一節圓柱支撐體109、第二節圓柱支撐體110 —起可以增強主減震部105減震的作用。第三節圓柱支撐體111以上的第四圓柱支撐體112形成背部緩衝部106,所述背部緩衝部106的圓柱支撐體(第四圓柱支撐體112)的長度大於或者等於28cm,所述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101的背部緩衝部106依據使用應用環境進行增加圓柱支撐體107,所述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101的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填充支撐的座椅三角區面積(腰椎到骶椎的接觸面積)最小值為0.08m2。
[0042]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主減震部105與背部緩衝部106的各個圓柱支撐體的直徑均不相同,如圖7所示,所述圓柱支撐體107必須高出其載體108 (水平方向)最小值為4cm,所述圓柱支撐體107的直徑小於或等於Ilcm,大於或等於5cm。每節圓柱支撐體107必須是獨立構成個體,即一體成型,每兩節相鄰圓柱支撐體107之間具有一定的間隙,使其整個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101具備靈活的可調性並具有良好的通風間隙123、散熱導熱間隙124。
[0043]第一節圓柱支撐體109直徑最大,且處於最下方;第二節圓柱支撐體110的直徑小於第一節圓柱支撐體109的直徑,且處於中間位置;第三節圓柱支撐體111的直徑小於第二節圓柱支撐體110的直徑,且處於第二節圓柱支撐體的上方。所有的所述圓柱支撐體以軸心對齊時側面為如圖8所示的等腰三角形、以背面垂直對齊時為如圖9所示的直角三角形。[0044]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101的基礎裝配位置必須是座椅的最下方(座墊與靠背的結合點)座椅三角區102區域即人體坐姿狀態時骶椎與腰椎的位置,不可單獨安裝在椅背中部或頂部來對應人體的腰椎115與胸椎116。
[0045]使用者可以根據自身的身高、體態通過調整坐位、椅背傾角、圓柱支撐體107的位置來改變所需支撐的位置和所需支撐的力度。
[0046]在上述各實施例中,更為具體的,所述每節圓柱支撐體107上均設置有第一連接固定部117、第二連接固定部118,每節圓柱支撐體107通過第一連接固定部117連接固定,使其構成一個整體以確保所有圓柱支撐體107橫向不會移動,所述固定帶119上設置有(如:一至四排)連接點128,所述連接點128與每節所述圓柱支撐體107的第二連接固定部118進行連接固定、將整個座椅支撐與通風裝置101的緩衝部106、主減震部105和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縱向連接並包裹在一起以確保所有圓柱支撐體107縱向不會移動。如圖14所示,第一連接固定部117和該圓柱支撐體中心形成第一連線,第二連接固定部118和該圓柱支撐體中心形成第二連線,所述第一連線與所述第二連線呈90°。
[0047]所述固定帶119隻適用於該系統以獨立搭載的方式進行使用應用(以座椅的附屬品置於座椅上),當同座椅進行整體設計應用時,如座椅總成121或椅墊122應用時將採用其他的固定方式進行固定而非採用固定帶進行固定。
[0048]受到背部壓力時圓柱支撐體107會根據椎體的壓力形態及座椅三角區102的夾角進行變化並將其最大化填充,同時產生舒適的支撐力使腰椎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當壓力釋放時圓柱支撐體107能夠完全恢復到圓柱體形態。
[0049]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101可以應用在任何交通工具、辦公、家居的座椅總成121上如;飛機、火車、汽車、辦公用椅、沙發等,並可直接裝設在椅墊122或者椅套上使用應用。
[0050]以上對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座椅外置支撐與通風裝置進行了詳細介紹,對於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範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座椅外置支撐與通風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位於下部的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位於中部的主減震部(105)和位於上部的背部緩衝部(106),所述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主減震部(105)和背部緩衝部(106)相互連接在一起。
2.如權利要求1所述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主減震部(105)和背部緩衝部(106)上套有固定帶(119)。
3.如權利要求1所述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104)、主減震部(105)和背部緩衝部(106)均由至少一根圓柱支撐體(107)構成,每節圓柱支撐體為一體成型。
4.如權利要求3所述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每節圓柱支撐體(107)上均設置有第一連接固定部(117)、第二連接固定部(118),每節圓柱支撐體(107)通過第一連接固定部(117)連接固定,所述固定帶(119)上設置有連接點,所述連接點與每節所述圓柱支撐體(107)的第二連接固定部(118)進行連接固定。
5.如權利要求3所述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圓柱支撐體的直徑小於或等於Ilcm且大於或等於5cm。
6.如權利要求4所述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水平方向上,所述圓柱支撐體高出其載體的最小值為4cm。
7.如權利要求4所述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的圓柱支撐體的長度大於或者等於30cm,所述背部緩衝部的圓柱支撐體的長度大於或者等於 28cm。
8.如權利要求4所述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填充支撐的座椅三角區面積最小值為0.08m2。
9.如權利要求7所述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其特徵在於,第一節圓柱支撐體和第二節圓柱支撐體形成座椅三角填充支撐部,第一節圓柱支撐體直徑最大,且處於最下方;第二節圓柱支撐體的直徑小於第一節圓柱支撐體的直徑,且處於中間位置;第三節圓柱支撐體形成該主減震部,第三節圓柱支撐體的直徑小於第二節圓柱支撐體的直徑,且處於第二節圓柱支撐體的上方。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座椅的支撐與通風裝置,其特徵在於,所有的所述圓柱支撐體以軸心對齊時側面為等腰三角形,且所有的所述圓柱支撐體以背面垂直對齊時為直角三角形。
【文檔編號】A47C7/74GK103494466SQ201310454157
【公開日】2014年1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30日
【發明者】王生 申請人: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