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鑄造件的冒口成型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1 17:31:56 1
專利名稱:用於鑄造件的冒口成型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鑄造件的冒口成型裝置,尤其是一種適應用於機械成模機製造鑄件模型上的冒口。二背景技術:
在進行鑄件生產中,需要製作鑄件的模型,在鑄件的模型上設置有澆道,在澆道的入口端需要設置有用於鐵水流入的冒口,因此用於鑄造件的冒口成型裝置是一個重要的機械設備,在現有的球墨鑄鐵中,多採用直澆道、橫澆道、內澆道加冒口的澆注系統進行澆注,由於冒口設置在澆道的外端,不是一個整體,此澆注方式存在操作複雜、補縮效果差、工藝出品率低、避渣效果差、鑄件合格率低。三、發明內容為了克服上述技術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鑄造件的冒口成型裝置,因此提高了澆道成型的速度。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是包含有澆口杯、下彈簧座、彈簧和上彈簧座,在澆口杯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臺階面,在澆口杯中設置有下彈簧座,在澆口杯的上端面設置有上彈簧座,在下彈簧座與上彈簧座之間設置有彈簧,下彈簧座設置為與澆口杯滑動式聯接,上彈簧座設置為與澆口杯可拆卸式聯接。在進行鑄件時,在鑄造件模具澆道的冒口座上放置本實施例,使用造型機對鑄件成型,然後對上彈簧座施加一個外力,彈簧的壓力作用在冒口座上,產生一個反作用力,帶動澆口杯從鑄件模型中彈出,從而使澆口杯和冒口座組成了澆道口,由於設計了澆口杯、下彈簧座、彈簧和上彈簧座,可以直接把澆口杯彈出,不需要再取出澆口杯,因此提高了澆道成型的速度。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下彈簧座和上彈簧座的橫截面設置為T形。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上彈簧座設置為通過螺栓與澆口杯聯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在於由於設計了上述的技術方案,使鑄件的合格率和工藝出品率提高,可以廣泛地適用於中小型球墨鑄鐵件的鑄造。四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五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結合附圖具體說明本實施例,包含有澆口杯3、下彈簧座4、彈簧2和上彈簧座1,在澆口杯3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臺階面,下彈簧座4和上彈簧座I的橫截面設置為與T形,在澆口杯3中設置有下彈簧座4,在澆口杯3的上端面設置有上彈簧座1,在下彈簧座4與上彈簧座I之間設置有彈簧2,下彈簧座4設置為與澆口杯3滑動式聯接,上彈簧座I設置為通過螺栓與澆口杯3聯接。在進行鑄件時,在鑄造件模具的澆道的冒口座5上放置本實施例,使用造型機對鑄件成型,然後對上彈簧座I施加一個外力,彈簧2的壓力作用在冒口座5上,產生一個反作用力,帶動澆口杯3從鑄件模型中彈出,從而使澆口杯3和冒口座5組成了澆道口,當需要澆鑄鐵水時,把過濾網6放到冒口中,使過濾網6與冒口的臺階面接觸,鐵水通過冒口和澆道進入到模型中,鑄件成型。本實用新型具有下特點I、由於設計了澆口杯3、下彈簧座4、彈簧2和上彈簧座1,可以直接把澆口杯3彈出,不需要再取出澆口杯3,因此提高了澆道成型的速度。2、由於設計了澆口杯3、下彈簧座4、彈簧2和上彈簧座1,也保證了澆道口的完整性。3、澆口杯3和冒口一體化結合,減少了澆道及冒口系統,補縮效果和避渣效果好,機器造型效率高,能顯著提高鑄件的合格率和工藝出品率。在用於鑄造件的冒口成型裝置技術領域內;凡是包含有在澆口杯3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臺階面,在澆口杯3中設置有下彈簧座4,在澆口杯3的上端面設置有上彈簧座1,在下彈簧座4與上彈簧座I之間設置有彈簧2,下彈簧座4設置為與澆口杯3滑動式聯接,上彈簧座I設置為與澆口杯3可拆卸式聯接的技術內容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用於鑄造件的冒口成型裝置;其特徵是包含有澆口杯(3)、下彈簧座(4)、彈簧(2 )和上彈簧座(I),在澆口杯(3 )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臺階面,在澆口杯(3 )中設置有下彈簧座(4),在澆口杯(3)的上端面設置有上彈簧座(I ),在下彈簧座(4)與上彈簧座(I)之間設置有彈簧(2),下彈簧座(4)設置為與澆口杯(3)滑動式聯接,上彈簧座(I)設置為與澆口杯(3)可拆卸式聯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於鑄造件的冒口成型裝置;其特徵是下彈簧座(4)和上彈簧座(I)的橫截面設置為T形。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於鑄造件的冒口成型裝置;其特徵是上彈簧座(I)設置為通過螺栓與澆口杯(3)聯接。
專利摘要一種用於鑄造件的冒口成型裝置,包含有澆口杯(3)、下彈簧座(4)、彈簧(2)和上彈簧座(1),在澆口杯(3)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臺階面,在澆口杯(3)中設置有下彈簧座(4),在澆口杯(3)的上端面設置有上彈簧座(1),在下彈簧座(4)與上彈簧座(1)之間設置有彈簧(2),下彈簧座(4)設置為與澆口杯(3)滑動式聯接,上彈簧座(1)設置為與澆口杯(3)可拆卸式聯接,因此提高了澆道成型的速度。
文檔編號B22D5/00GK202725960SQ20122013542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31日
發明者王建軍, 陰勇, 李芬, 魏振振, 姜廣濤, 辛江, 李平, 李娟 申請人: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