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出光透鏡及雙光車燈的製作方法
2023-04-24 07:14:2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照明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出光透鏡及雙光車燈。
背景技術:
在汽車照明技術領域中,國家公布了GB7454-87《機動車前照燈使用和光束調整技術規劃》、GB4599-2007《前照燈配光性能》和GB4660-2007《汽車用燈絲燈泡前霧燈》對機動車的遠光照明、近光照明和霧燈的發光強度和照射方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對於前照燈而言,要求所發出光線必須形成清晰的明暗截止線,而對於該明暗截止線的形成,目前主要是採用遮光板進行遮光這一技術,其原理是,光源發射出的光線,通過設置遮光板對部分光線進行遮擋,進而形成一個明暗區域,在明暗交界處形成一明暗截止線,如此,使其照亮區域滿足相關標準的規定。
上述明暗截止線的形成原理,雖然目前已經被廣泛的運用在目前的前照燈之中,但是其依然存在著不能迴避的技術缺陷,原因在於:現在車燈結構中,近光燈和遠光燈的切換是通過機械部件的運動來實現,即,在需要進行燈光切換時,是通過控制驅動部件,驅動遮光板,通過遮光板的位置調整來實現近光燈和遠光燈之間的切換。
通過上述的方式來實現近光燈和遠光燈的切換主要存在下述問題,一方面是車燈內部結構複雜,需要設置遮光部件和驅動部件等,這些運動部件的存在,不僅增加了車燈的製造成本,而且,還增加了車燈體積和裝配難度,在使用過程中,這些運動部件之間需要相互配合,也提高了車燈的故障風險,降低了車燈使用的可靠性;再一方面,由於是採用遮光板遮光來實現近光燈和遠光燈的切換,光源發出光線的一部分被遮擋,造成光能的損失,所以,在傳統車燈結構中,還存在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目前車燈結構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能夠降低車燈製造難度,提高車燈使用可靠性,並且能夠提高車燈光能利用率的車燈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技術效果,本申請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出光透鏡,包括透鏡本體,所述透鏡本體上具有近光投射區域和遠光投射區域,所述近光投射區域與車燈的第一光源相對應,將第一光源進入透鏡本體的光線投射到車燈前方,形成車燈的近光照明區域;所述遠光投射區域與車燈的第二光源相對應,將第二光源進入透鏡本體的光線投射到車燈前方,形成車燈的遠光照明區域。
優選的,所述近光投射區域位於所述遠光投射區域上方。
優選的,所述近光投射區域為凸面透鏡,所述遠光投射區域為平面透鏡。
出光透鏡採用上述的結構,方便近光照明區域形狀和遠光照明區域形狀的調整。
本申請的出光透鏡,在一個透鏡本體上設置近光投射區域和遠光投射區域,出光透鏡具有良好的整體性,在車燈結構中,近光投射區域和遠光投射區域分別對應不同的光源,在車燈照明時,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分別連接控制開關,通過第一光源與第二光源之間的切換即可實現車燈近光照明與遠光照明之間的切換,如此,簡化車燈的內部結構。
本申請還公開了一種雙光車燈,包括上述的出光透鏡,還包括有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光源與所述出光透鏡的近光投射區域相對應,所述第二光源與所述出光透鏡的遠光投射區域相對應。
本申請的車燈通過設置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以及設置具有近光投射區域和遠光投射區域的出光透鏡,通過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切換,即可實現車燈近光照明和遠光照明之間的切換,如此,簡化了車燈的內部結構,減少了傳統車燈結構中的遮光板等運動部件,降低製造成本和裝配難度的同時,還提高了車燈的可靠性;並且光源發出光線未被遮光板遮擋,所以也不會損失光能,進而提高了車燈的光能利用率。
優選的,所述雙光車燈還包括近光透鏡,所述近光透鏡用於將所述第一光源發出的光線折射至所述透鏡本體的近光投射區域上。
通過設置近光透鏡,方便第一光源發出光線的收集,可以進一步的減小車燈的結構尺寸。
優選的,所述近光透鏡包括入射面、出射面和反射面,所述入射面與所述第一光源相對設置,所述出射面與所述透鏡本體的近光投射區域相對設置,使所述第一光源發出的光線由入射面進入到近光透鏡內,經反射面反射至出射面,再由出射面折射至所述透鏡本體的近光投射區域。
通過反光面的形狀尺寸,可以對第一光源發出的光線進行反射的同時,還可以進行相應的調整和配合,進而進一步的方便了車燈近光照明形狀的調整。
優選的,所述雙光車燈還包括反光裝置,所述反光裝置與所述第二光源相對應,用於將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反射到所述出光透鏡的遠光投射區域。通過設置反光裝置,方便第二光源發出光線的收集。
優選的,所述反光裝置為反光碗。反光裝置為碗狀的反光碗,進一步有利於第二光源發出光線的收集。
優選的,所述第一光源和/或第二光源設置在導熱棒上,所述導熱棒與散熱器連接。通過設置導熱棒,方便第一光源和/或第二光源安裝的同時,也利於第一光源和/或第二光源的散熱,進一步的提高車燈工作的可靠性。
優選的,所述散熱器連接有風扇。進一步的提高散熱器的散熱效率。
優選的,所述導熱棒上還設置有支撐筒,所述出光透鏡設置在所述支撐筒上。通過設置支撐筒,方便出光透鏡的安裝。
綜上所述,由於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申請出光透鏡的有益效果是:
1、在一個透鏡本體上設置近光投射區域和遠光投射區域,出光透鏡具有良好的整體性;
2、在車燈結構中,近光投射區域和遠光投射區域分別對應不同的光源,在車燈照明時,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分別連接控制開關,通過第一光源與第二光源之間的切換即可實現車燈近光照明與遠光照明之間的切換,進而簡化了車燈的內部結構。
本申請雙光車燈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申請的車燈通過設置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以及設置具有近光投射區域和遠光投射區域的出光透鏡,通過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切換,即可實現車燈近光照明和遠光照明之間的切換,如此,簡化了車燈的內部結構,減少了傳統車燈結構中的遮光板等運動部件,降低製造成本和裝配難度;
2、提高了車燈的可靠性;
3、光源發出光線未被遮光板遮擋,所以也不會損失光能,進而提高了車燈的光能利用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投影照明光學系統的光路示意圖,
圖中標記:1-透鏡本體,2-近光投射區域,3-遠光投射區域,4-第一光源,5-第二光源,6-近光透鏡,7-反光裝置,8-導熱棒,9-散熱器,10-風扇,11-支撐筒。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如圖1所示,
一種出光透鏡,包括透鏡本體1,所述透鏡本體1上具有近光投射區域2和遠光投射區域3,所述近光投射區域2與車燈的第一光源4相對應,將第一光源4進入透鏡本體1的光線投射到車燈前方,形成車燈的近光照明區域;所述遠光投射區域3與車燈的第二光源5相對應,將第二光源5進入透鏡本體1的光線投射到車燈前方,形成車燈的遠光照明區域。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近光投射區域2位於所述遠光投射區域3上方。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近光投射區域2為凸面透鏡,所述遠光投射區域3為平面透鏡。
出光透鏡採用上述的結構,方便近光照明區域形狀和遠光照明區域形狀的調整。
本實施例的出光透鏡,在一個透鏡本體1上設置近光投射區域2和遠光投射區域3,出光透鏡具有良好的整體性,在車燈結構中,近光投射區域2和遠光投射區域3分別對應不同的光源,在車燈照明時,第一光源4和第二光源5分別連接控制開關,通過第一光源4與第二光源5之間的切換即可實現車燈近光照明與遠光照明之間的切換,如此,簡化車燈的內部結構。
實施例2:如圖1所示,
本實施例還公開了一種雙光車燈,包括實施例1所述的出光透鏡,還包括有第一光源4和第二光源5,所述第一光源4與所述出光透鏡的近光投射區域2相對應,所述第二光源5與所述出光透鏡的遠光投射區域3相對應。
本實施例的車燈通過設置第一光源4和第二光源5,以及設置具有近光投射區域2和遠光投射區域3的出光透鏡,通過第一光源4和第二光源5的切換,即可實現車燈近光照明和遠光照明之間的切換,如此,簡化了車燈的內部結構,減少了傳統車燈結構中的遮光板等運動部件,降低製造成本和裝配難度的同時,還提高了車燈的可靠性;並且光源發出光線未被遮光板遮擋,所以也不會損失光能,進而提高了車燈的光能利用率。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雙光車燈還包括近光透鏡6,所述近光透鏡6用於將所述第一光源4發出的光線折射至所述透鏡本體1的近光投射區域2上。
通過設置近光透鏡6,方便第一光源4發出光線的收集,可以進一步的減小車燈的結構尺寸。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近光透鏡6包括入射面、出射面和反射面,所述入射面與所述第一光源4相對設置,所述出射面與所述透鏡本體1的近光投射區域2相對設置,使所述第一光源4發出的光線由入射面進入到近光透鏡6內,經反射面反射至出射面,再由出射面折射至所述透鏡本體1的近光投射區域2。
通過反光面的形狀尺寸,可以對第一光源4發出的光線進行反射的同時,還可以進行相應的調整和配合,進而進一步的方便了車燈近光照明形狀的調整。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雙光車燈還包括反光裝置7,所述反光裝置7與所述第二光源5相對應,用於將第二光源5發出的光線反射到所述出光透鏡的遠光投射區域3。通過設置反光裝置7,方便第二光源5發出光線的收集。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反光裝置7為反光碗。反光裝置7為碗狀的反光碗,進一步有利於第二光源5發出光線的收集。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一光源4和/或第二光源5設置在導熱棒8上,所述導熱棒8與散熱器9連接。通過設置導熱棒8,方便第一光源4和/或第二光源5安裝的同時,也利於第一光源4和/或第二光源5的散熱,進一步的提高車燈工作的可靠性。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散熱器9連接有風扇10。進一步的提高散熱器9的散熱效率。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導熱棒8上還設置有支撐筒11,所述出光透鏡設置在所述支撐筒11上。通過設置支撐筒11,方便出光透鏡的安裝。
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