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有機汙水處理方法
2023-04-23 13:07:26 4
專利名稱:一種有機汙水處理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汙水處理技術,更具體地說,是一種有機汙水處理方法。
水質汙染造成的公害,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也提出許多防治對策和處理技術,其中活性汙泥法是常用的汙水處理方法,其基本流程見
圖1,由圖1可知,有兩次沉澱,兩次沉澱汙泥含水率在98%左右,需通過龐大的濃縮池濃縮,汙泥停流時間達20~30天,汙泥濃縮後送到消化槽,僅30~50%的汙泥得到分解、減量,而汙泥停流時間長達30天,最後汙泥須經焚燒裝置燒掉。該方法成本高,維護費用高,效果差,還會造成二次汙染如焚燒汙泥要產生廢氣,而且需要大量的能源。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術缺點,提出一種成本低、不產生汙泥的有機汙水處理方法。
本發明的主要技術方案將汙水通過一個裝滿一種稱為「克汙球」的集合槽(也可稱「克汙球」曝氣槽),同時進行水處理(固液分離)和汙泥降解。
本發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三稜形、四稜形或多稜形的石頭塊用包括環氧樹脂在內的粘接劑將稜形石塊粘接成直徑為5~15釐米的球狀碎石集合體,稱為「克汙球」,克汙球空隙率為35~45%;2.將「克汙球」裝入深度為2~4米的集合槽中,集合槽的總空隙率為50~68%;3.汙水流入集合槽,同時通過集合槽底部小孔供風,供風量為每立方米集合槽0.036~1.0米3/分,工作溫度5~40℃,汙水在集合槽停流時間18~34小時,直線流動距離18~34米,然後將符合排放標準的水排出,90~95%含有機物的汙泥在集合槽內應用「克汙球」自行分解。
本發明所述的有機汙水包括含有脂肪如動、植物脂肪或脂肪酸、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有機物和含有微生物汙泥的生活汙水、工廠汙水如肉聯廠、澱粉廠、河流汙水。
所述的集合槽一般為長方形,其體積可根據處理汙水量來確定,其底部應設有通風孔。
本發明的優點本發明的方法由於汙水在生物承擔體「克汙球」內部「動靜」作用而發生固液分離,它既是積蓄固態物(汙泥)的場所,又是把積蓄到的有機物(包括汙泥和其它固態物)進行生物降解的場所,所謂「動靜」作用,是在「克汙球」內部流動的空間存在著流速快和流速慢的地方,汙水中的懸浮物包括有機物、固體物、汙泥總是向著流速慢的地方聚集,因此,「克汙球」的「動靜」作用,使汙水中的懸浮物一部分進入「克汙球」的內部,這種現象反覆發生就使水得到淨化,另一方面所設計的含「克汙球」的集合槽,可促進聚集的有機物進行移動,並改變供氧條件,使好氧、厭氧和還原過程多次重複,從而改變汙水中的環境,在此多樣化、多變性的生物相的作用下和有機物在集合槽內較長時間即以天為單位停流,使其有足夠時間得到降解,而水則以小時為單位短時間停留。由於上述的原理,致使本發明的方法不產生汙泥,也就不需要進行汙泥處理,流出的固態物(SS)僅佔流入量的5~10%,其餘均在「克汙球」集合槽內分解,而且本發明的裝置成本和維護成本僅分別為活性汙泥法的15~25%和5~10%。
下面通過具體實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特點。
實施例本實例為日處理4000立方米生活汙水處理結果,並與活性汙泥法進行比較。
生活汙水水質BOD=200mg/l、COD=230mg/l、SS=250mg/l曝氣送風量180立方米/分,工作溫度20℃處理後的水質BOD<20mg/l、COD<20mg/l、SS<20mg/l克汙球為鋪鐵軌用的多稜形石頭粘接而成,其直徑10cm克汙球空隙率40%集合槽規格長×寬×深=50×20×3米集合槽的總空隙率60%汙水流動距離20米。
兩種方法比較情況見下表
本發明的方法已運轉700天,處理汙水已達2.8×106立方米,經檢查「克汙球」內部未發現固態殘留物,克汙球無破損。
權利要求
1.一種有機汙水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步驟(1)將三稜形、四稜形或多稜形的石頭塊用包括環氧樹脂在內的粘接劑將其粘接成直徑為5~15釐米的「克汙球」,克汙球空隙率為35~45%;(2)將「克汙球」裝入深度為2~4米的集合槽中,集合槽的總空隙率為50~68%;(3)汙水流入集合槽,同時通過集合槽底部小孔供風,供風量為每立方米集合槽0.036~1.0米3/分,集合槽工作溫度5~40℃,汙水在集合槽停流時間18~34小時,直線流動距離18~34米,然後將處理後的符合排放標準的水排出,汙泥在集合槽內自行分解。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有機汙水包括含有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含有微生物汙泥的生活汙水、工廠汙水、河流汙水。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一種有機汙水處理方法,其特點是將汙水通過一個具有由多稜形的石塊粘接而成的「克汙球」的集合槽,並同時向集合槽供風,使汙水得到處理。本發明的方法簡單,汙泥在集合槽內分解,不需要進行汙泥處理,裝置成本和維護成本比較低,而且沒有二次汙染。
文檔編號C02F3/10GK1330045SQ0010967
公開日2002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00年6月20日 優先權日2000年6月20日
發明者範志剛 申請人:範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