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動撿磚機的製作方法
2023-04-24 00:13:01 2
專利名稱:全自動撿磚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陶瓷磚生產設備,具體涉及一種全自動撿磚機。
背景技術:
現階段,大多數的陶瓷磚拋光線都是通過人工操作進行撿磚的,即由拋光工序完成的產品,通過質檢員分析辨認後在磚塊上標上記號,以劃分磚塊等級,之後,由操作人員依據標記的記號,通過人工搬運將相同等級的陶瓷磚轉移到相應的區域存放。此外,也有一些廠家採用自動的撿磚設備完成磚塊的分類收集,雖然能夠節省部分人工,但是這些設備仍然存在以下缺陷I、撿磚操作通常採用一個結構較為複雜的機械手完成,撿磚效率較低,通常情況下每分鐘只能撿12件,然而,目前的拋光線生產效率每分鐘能夠完成20到25件陶瓷磚的拋光,因此,撿磚工序已經成為整個拋光線的生產瓶頸;2、由於效率較低,為滿足拋光線的生產要求,通常需要增設多個機械手共同合作完成一種等級的磚塊的撿取,這樣就需要購置大量的機械手,設備成本高,且佔用的空間較大,許多生產企業受限於廠房的大小,沒有足夠的空間擺放較多的設備,因此,這種撿磚設備很難推廣普及。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於提供一種全自動撿磚機,其能夠提高撿磚效率,簡化撿磚設備的結構,滿足陶瓷磚拋光線的生產要求。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全自動撿磚機,包括,瓷磚輸送裝置;轉向輸送組件,設置在瓷磚輸送裝置的輸出端,該轉向輸送組件的輸出端均依次的設置有一撿磚組件、出料組件,轉向輸送組件和撿磚組件之間設置有一橫向輸送帶;撿磚組件包括位於橫向輸送帶末端的第一機械臂總成和第二機械臂總成,第一機械臂總成包括第一翻轉臺、以及第一氣缸,第一氣缸的缸體部分鉸接在撿磚組件的機架底部,第一翻轉臺的一端鉸接在撿磚組件的機架底部、另一端與第一氣缸的自由端鉸接;第二機械臂總成包括第二翻轉臺、以及第二氣缸,第二氣缸的缸體部分鉸接在撿磚組件的機架側面,第二翻轉臺一端鉸接在撿磚組件的機架底部、另一端與第二氣缸的自由端鉸接。轉向輸送組件包括位於瓷磚輸送裝置輸出端兩側的氣動轉軸,該兩個氣動轉軸相對的一側均設置有一排支撐輪,該兩排支撐輪位於橫向輸送帶輸入端的上方。橫向輸送帶的起始端還設置有緩衝輪。出料組件包括兩個裝料車。橫向輸送帶包括遠離撿磚組件的第一橫向輸送帶、以及與第一橫向輸送帶對接的靠近撿磚組件的第二橫向輸送帶,第一橫向輸送帶的輸送速度大於第二橫向輸送帶的輸送速度。撿磚組件還包括有一推磚裝置,該推磚裝置包括有一橫向推動氣缸、以及連接在橫向推動氣缸自由端的推板。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相比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提高了撿磚效率,簡化了設備的結構,其撿取的速度能夠與拋光線保持一致,使整個瓷磚生產線能夠順暢運行,並且佔用空間小,便於推廣;同時,利用雙臂撿磚機構,可將瓷磚正面對正面的放置,避免瓷磚表面在撿取、堆放時被刮花,有效的保證了瓷磚的外觀品質。
圖I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自動撿磚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I的俯視圖;其中1、瓷磚輸送裝置;2、轉向輸送組件;21、氣動轉軸;22、支撐輪;23、氣動轉軸;24、支撐輪;3、橫向輸送帶;31、緩衝輪;32、第一橫向輸送帶;33、第二橫向輸送帶;5、撿磚組件;51、機架底橫梁;52、機架豎梁;53、第一氣缸;54、第一翻轉臺;55、第二氣缸;56、第二翻轉臺;57、推磚裝置;6、出料組件;61、主裝料車;62、副裝料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如圖1、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自動撿磚機,其包括瓷磚輸送裝置I、轉向輸送組件2、撿磚組件5、以及出料組件6,瓷磚輸送裝置I的輸入端連接瓷磚拋光線的輸出端,轉向輸送組件2設置在瓷磚輸送裝置I的輸出端,撿磚組件5和出料組件6順次的設置在轉向輸送組件2的輸出端,且撿磚組件5和轉向輸送組件2之間設置有一橫向輸送帶3,該橫向輸送帶3用於將轉向輸送組件2上的瓷磚輸送到撿磚組件5。撿磚組件5位於橫向輸送帶3的輸送末端,其包括機架底橫梁51、機架豎梁52、由第一氣缸53和第一翻轉臺54組成的第一機械臂總成、以及由第二氣缸55和第二翻轉臺56組成的第二機械臂總成,其中,第一氣缸53的缸體部分鉸接在機架底橫梁51上,第一翻轉臺54的一端鉸接在機架底橫梁51上、另一端則與第一氣缸53的自由端鉸接;第二氣缸55的缸體部分鉸接在機架豎梁52上,第二翻轉臺56的一端鉸接在機架底橫梁51上、另一端則與第二氣缸55的自由端鉸接;第一氣缸53在工作時,帶動第一翻轉臺54轉動一定角度,將橫向輸送帶3輸送到第一翻轉臺54上的瓷磚翻轉並放置於出料組件6上,同樣的,第二氣缸55在工作時,帶動第二翻轉臺56轉動一定角度,將橫向輸送帶3輸送到第二翻轉臺56上的瓷磚翻轉並放置於出料組件6上。轉向輸送組件2包括分別位於瓷磚輸送裝置I輸出端兩側的氣動轉軸21和氣動轉軸23,其二者的間距略大於瓷磚的寬度,並在其二者相對的一側分別設置有一排支撐輪22和支撐輪24,支撐輪22和支撐輪24設置於橫向輸送帶3輸入端的上方。瓷磚經過瓷磚輸送裝置I被運送到轉向輸送組件2處,瓷磚的兩側分別被支撐輪22和支撐輪24支撐,之後,氣動轉軸21和氣動轉軸23分別向外側轉動90度,將瓷磚放置於橫向輸送帶3輸入端,再經由橫向輸送帶3輸送到撿磚組件5處。[0025]在上述橫向輸送帶3的起始端還設置有多個緩衝輪31,當瓷磚從支撐輪22和支撐輪24掉落時,其首先掉落到緩衝輪31上,緩衝輪31採用柔性的材料製作而成,例如可以採用布料或橡膠材料製作,瓷磚掉落在緩衝輪31上之後,能夠避免瓷磚破損,之後再由緩衝輪31滑落到橫向輸送帶3的起始端上。橫向輸送帶3包括遠離撿磚組件5的第一橫向輸送帶32、以及與第一橫向輸送帶32對接的靠近撿磚組件5的第二橫向輸送帶33,第一橫向輸送帶32的輸送速度大於第二橫向輸送帶33的輸送速度,由此,可以避免瓷磚在橫向輸送帶3上因為撿磚組件5撿取的速度過慢,而發生的碰撞,減輕撿磚組件5的壓力。撿磚組件5還包括一推磚裝置57,該推磚裝置57包括有一橫向推動氣缸、以及連接在橫向推動氣缸自由端的推板,在瓷磚被撿取以後,該推磚裝置57啟動,將瓷磚側邊推動至平齊狀態,使得被撿取的瓷磚整齊排列。上述的出料組件6包括兩個裝料車,在工作時,其中主裝料車61首先裝放被撿磚組件5撿取的瓷磚,副裝料車62則處於準備狀態,當主裝料車61裝滿瓷磚後,馬上退出,副·裝料車62則上升至裝料的位置進行裝料。本實用新型的全自動撿磚機在工作時,瓷磚輸送裝置I將拋光完成的瓷磚輸送到轉向輸送組件2,之後再經由橫向輸送帶3輸送到撿磚組件5,撿磚組件5上的第一機械臂總成和第二機械臂總成交替撿磚,當第一機械臂總成撿磚時,第二機械臂總成處於準備狀態,最終撿取的瓷磚是表面對表面、背面對背面被放置於出料組件6的主裝料車61上,且每裝放一個瓷磚,該主裝料車61後退一定距離,在主裝料車61裝滿時,自動移出操作位置,並發送信號,提醒操作人員將該裝滿瓷磚的主裝料車61移走,此時,副裝料車62自動上升,繼續進行裝料,當主裝料車61復位後,副裝料車62將裝好的瓷磚卸載到主裝料車61上,並下降至初始位置,主裝料車61繼續進行裝料。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變形,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變形都應該屬於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全自動撿磚機,其特徵在於,包括, 瓷磚輸送裝置; 轉向輸送組件,設置在瓷磚輸送裝置的輸出端,該轉向輸送組件的輸出端均依次的設置有一撿磚組件、出料組件,轉向輸送組件和撿磚組件之間設置有一橫向輸送帶; 撿磚組件包括位於橫向輸送帶末端的第一機械臂總成和第二機械臂總成,第一機械臂總成包括第一翻轉臺、以及第一氣缸,第一氣缸的缸體部分鉸接在撿磚組件的機架底部,第一翻轉臺的一端鉸接在撿磚組件的機架底部、另一端與第一氣缸的自由端鉸接;第二機械臂總成包括第二翻轉臺、以及第二氣缸,第二氣缸的缸體部分鉸接在撿磚組件的機架側面,第二翻轉臺一端鉸接在撿磚組件的機架底部、另一端與第二氣缸的自由端鉸接。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動撿磚機,其特徵在於,轉向輸送組件包括位於瓷磚輸送裝置輸出端兩側的氣動轉軸,該兩個氣動轉軸相對的一側均設置有一排支撐輪,該兩排支撐輪位於橫向輸送帶輸入端的上方。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動撿磚機,其特徵在於,橫向輸送帶的起始端還設置有緩衝輪。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動撿磚機,其特徵在於,出料組件包括兩個裝料車。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動撿磚機,其特徵在於,橫向輸送帶包括遠離撿磚組件的第一橫向輸送帶、以及與第一橫向輸送帶對接的靠近撿磚組件的第二橫向輸送帶,第一橫向輸送帶的輸送速度大於第二橫向輸送帶的輸送速度。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動撿磚機,其特徵在於,撿磚組件還包括有一推磚裝置,該推磚裝置包括有一橫向推動氣缸、以及連接在橫向推動氣缸自由端的推板。
專利摘要全自動撿磚機,包括瓷磚輸送裝置、轉向輸送組件、撿磚組件、出料組件,轉向輸送組件和撿磚組件之間設置有一橫向輸送帶;撿磚組件包括位於橫向輸送帶末端的第一機械臂總成和第二機械臂總成,第一機械臂總成包括第一翻轉臺、以及第一氣缸,第一氣缸的缸體部分鉸接在撿磚組件的機架底部,第一翻轉臺的一端鉸接在撿磚組件的機架底部、另一端與第一氣缸的自由端鉸接;第二機械臂總成包括第二翻轉臺、以及第二氣缸,第二氣缸的缸體部分鉸接在撿磚組件的機架側面,第二翻轉臺一端鉸接在撿磚組件的機架底部、另一端與第二氣缸的自由端鉸接。本實用新型能夠提高瓷磚的撿取速度,設備結構簡單,佔用空間較小,且有效的保證了瓷磚的外觀品質。
文檔編號B65G47/34GK202729341SQ20122047510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7日
發明者黎滿錦 申請人:黎滿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