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使得針織物脫圈的方法
2023-05-21 03:49:01
用於使得針織物脫圈的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在橫機上使得針織物脫圈的方法,該橫機帶有至少一個針床和線圈轉移裝置,該方法具有如下步驟:a)在織好最後的線圈橫列之後,把緯紗(10)墊放到帶有第一個要脫圈的線圈的織針(E)上,並與該織針(E)一起沉降;b)把用緯紗(10)形成的線圈轉移到帶有下一個要脫圈的線圈的織針(F)上,並使得該織針(F)沉降;c)重複步驟b),直至到達最後要脫圈的線圈(M)。
【專利說明】用於使得針織物脫圈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在橫機上使得針織物脫圈(Abketteln)的方法,該橫機帶有至少一個 針床和線圈轉移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按照傳統的用於使得針織匹布上的線圈脫圈的方法,依次地把要脫圈的線圈轉移 到帶有後續線圈的織針上,然後將這些線圈收針。對最後的線圈進行多次收針,或者以後對 截斷的紗線進行縫合,以便防止針織匹布開松(Aufziehen)。
[0003] 這種常用的方法的缺點是,脫圈的針織物邊緣相對無彈性。針織衣物的脫圈 的頸部因而難以套穿(tJberstreifen)。即使就工業針織物而言,彈性很小的針織物結頭 (Gestrickabschluss)也會導致問題。
【發明內容】
[0004] 本發明的目的因此在於,提出一種改善的用於使得針織物脫圈的方法。
[0005] 該目的通過一種在橫機上使得針織物脫圈的方法得以實現,該橫機帶有至少一個 針床和線圈轉移裝置,該方法的特徵在於如下步驟:
[0006] a)在織好最後的線圈橫列之後,把緯紗墊放到帶有第一個要脫圈的線圈的織針 上,並與該織針一起沉降(Kulieren);
[0007] b)把用緯紗形成的線圈轉移到帶有下一個要脫圈的線圈的織針上,並使得該織針 沉降;
[0008] c)重複步驟b),直至到達最後要脫圈的線圈。
[0009] 按照本發明的方法,利用單獨的緯紗進行脫圈。由此不會出現針織物在套口橫列 中收緊進而牽涉到彈性損失的現象。縫合線圈可以用與針織物的所有其餘線圈相同量的紗 線形成。
[0010] 這裡優選的是,在步驟a)和b)中分別使得織針挺出,直至最後的針織橫列的相應 線圈在針杆上滑移到針舌後面。由此可以確保墊放的緯紗或者用緯紗形成的線圈在織針移 動退回時能毫無問題地穿過最初位於織針上的線圈。
[0011] 可以有利地利用單獨的導紗器來餵入緯紗。由此也可以餵入與用來製造針織物的 紗線不相應的緯紗。在這種情況下,導紗器在步驟b)及該步驟重複期間可以停放在帶有第 一個要脫圈的線圈的織針附近。該導紗器從那裡繼續提供緯紗用於線圈的沉降。
[0012] 按照該方法的一種優選變型方案,在步驟b)中利用相對而置的針床並通過兩個 針床的彼此反向的移位運動來轉移線圈。該變型方案可以在所有多針床的橫機上實施。
[0013] 但也可以在步驟b)中藉助移圈部件來轉移線圈。為此可以設置有多個移圈部件, 這些移圈部件安置在針床中並配屬於各個織針,或者可以使得一個唯一的移圈部件沿著針 床移動並執行移圈過程。
[0014] 利用緯紗進行脫圈,由此能在針織物邊緣產生全新的針織特性。因而例如可以採 用彈性紗線、繩索、金屬絲、絲帶或其它與針織底料的紗線不同的紗線作為緯紗。由此不僅 可以影響針織物邊緣的彈性特性,而且可以在針織物邊緣加入附加的部件比如繩索或絲 帶。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 下面參照附圖詳述本發明的方法的流程,該圖為所述方法的示意性的紡絲流程 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 圖1中示出了最後被織好的線圈橫列,該線圈橫列沿三角座滑架方向從左向右利 用橫機的前針床V的織針E-M和底紗5製得。
[0017] 在圖2中,在帶有緯紗10的織針E上,利用導紗器FF形成一個新的線圈。導紗器 FF然後停放在橫機的後面的針床H的織針c的附近,並為後續的成圈過程繼續提供紗線。
[0018] 在圖3中,在前面的或後面的針床V、H進行針床移位之後,用緯紗形成的線圈轉移 到後面的針床的織針f上。
[0019] 在圖4中,前面的針床的織針F挺出一段距離,從而位於該織針上的用底紗5形成 的線圈滑移到針舌後面。然後,用緯紗10形成的線圈從織針f轉移到織針F上,且織針F 沉降。用緯紗10形成的線圈由此滑移到用底紗形成的在圖1中示出的線圈上方。替代地, 織針F可以挺出一段距離,直至最初的線圈保持在針舌後面,然後在織針F退回時保持在針 舌上(墊放的集圈)。
[0020] 利用後續的織針F-M重複針對圖3和4所述的過程,直至在織針M中也掛上用緯 紗10形成的線圈。該線圈通過收針而固定。
【權利要求】
1. 一種在橫機上使得針織物脫圈的方法,該橫機帶有至少一個針床和線圈轉移裝置, 其特徵在於如下步驟: a) 在織好最後的線圈橫列之後,把緯紗(10)墊放到帶有第一個要脫圈的線圈的織針 (E)上,並與該織針(E) -起沉降; b) 把用緯紗(10)形成的線圈轉移到帶有下一個要脫圈的線圈的織針(F)上,並使得該 織針(F)沉降; c) 重複步驟b),直至到達最後要脫圈的線圈(M)。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a)和b)中分別使得織針(E、F)挺 出一段距離,直至最後的針織橫列的線圈在針杆上滑移到針舌後面。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利用單獨的導紗器(FF)來餵入緯紗 (10)。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b)及該步驟重複期間,把導紗器 (FF)停放在帶有第一個要脫圈的線圈的織針(E)之外。
5. 如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b)中利用相對而置的針 床(V、H)並通過兩個針床(V、H)的彼此反向的移位運動來轉移線圈。
6. 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b)中藉助移圈部件來轉 移線圈。
7. 如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採用彈性紗線、繩索、金屬絲、絲 帶或其它與針織底料的紗線不同的紗線作為緯紗(10)。
【文檔編號】D04B39/00GK104328601SQ201410445672
【公開日】2015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12日
【發明者】L·菲爾斯特 申請人:H.斯託爾兩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