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鑄機輥間距測量數據處理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4 12:51:51 1
專利名稱:連鑄機輥間距測量數據處理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連鑄機輥間距測量數據處理裝置。
連鑄機內有二排輥道,與結晶器相匹配的鑄坯在輥道之間移動。輥道間的距離稱輥間距。它對鑄坯的精度有很大影響。本實用新型是說明輥間距測量及其測量數據的處理,以及使用這些數據對設備診斷。採用自動測量代替原始手工檢測連鑄機輥間距以來,現在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測量裝置,其中一例示於圖1。在圖中1-引錠杆;2-輥道,3-觸臂,通過支點軸把兩個觸臂連接起來並能在一定範圍內進行伸縮調整,它作為檢測部分和輥子接觸,4-檢測裝置,它檢測觸臂繞支點軸迴轉的角位移量,5-發送機,6-發射天線,7-接收天線,8-接收機,9-數據處理器,10-夾緊輥道。測量裝置是由觸臂3,檢測裝置4,發送機5和發射天線組成,安裝在引錠杆上。另外圖1中沒有畫出從連鑄機上部結晶器口或下部終端插入圖示。測量裝置在夾緊輥道內每對輥間順序移動時,其數據傳送是通過安裝在引錠杆上的發送天線6與安裝在引錠杆旁的接收天線7,經過接收機8送到數據處理器9。圖2是測量頭的簡圖。它是由前端的彈簧11,觸臂12、13及支點軸14構成。
這種測量裝置的工作過程在圖3示出,圖3示出觸臂3通過輥子2或10的各種狀態。(A)的位置是觸臂3在彈簧11的作用下,處於最大開度位置。(B)位置是觸臂3在兩個輥子間壓縮彈簧11處於最小開度位置。(C)觸臂移出輥道,處於最大開口位置。
圖3(B)狀態下,觸臂在圖1示出的測量值是最小的。檢測裝置4的檢測值前後進行比較,檢測出輥間距的最小值來,這個最小值通過發送機5,發射天線6及接收天線7,接收機8傳送給數據處理器9,數據處理器處理的數據進行列印顯示。
這種方法中,檢測裝置4的檢測值,必須通過發送機5中的調製器調製後,才能發射出去。同樣通過接收天線7,接收機8收到的信號也必須通過接收機8中的解調器才能傳送給數據處理器9。這種數據處理裝置採用的是非標準的調製器和解調器成本高。採用直接串行信號發射方式,容易受到同頻信號幹擾故障率高。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提供一種低成本,通用性強,可靠性高的信號調製和解調器。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在數據處理裝置中採用FM發射機和調製程序組成的調製器以及由FM接收機和解調程序組成的解調器實現連鑄機輥縫測量及數據處理。
調製器工作原理檢測器檢測出的最小值,經過送信中的微處理器進行軟體調製後(見圖4),形成編碼調製信號,編碼信號再經電平轉換送到FM發射機再經發射天線發出。解調器工作原理接收天線到FM接收機的信號,再經電平轉換,接收機中微處理器對這個信號進行軟體解碼處理後(見圖5),送到數據處理器。
本實用新型在編碼過程中,加入數據識別碼及分時傳送等軟體技術,使計算機在解碼過程中,很容易區分數據信號與幹擾信號,由於是編碼發射,又增加了數據的保密性。況且通用性強,成本低。
附圖1連鑄機輥間距測量數據處理裝置簡圖附圖2測量頭簡圖附圖3測量裝置工作過程圖附圖4調製程序流程圖附圖5解調程序流程圖附圖6連鑄機輥間距測量數據處理裝置圖
以下結合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從圖6中所示測量裝置是由觸臂3,檢測裝置4,電平轉換15,發送器5和發射天線6組成,安裝引錠杆上。測量裝置在夾緊輥道內每對輥間順序移動時,其數據傳送是通過安裝在引錠上的發射天線6與安裝在引錠杆旁的接收天線7,通過接收裝置8,電平轉換16送到處理裝置9。工作過程圖3示出,圖3示出觸臂3通過輥子2或10的各種狀態。(A)的位置是觸臂在彈簧11的作用下處於最大開口度位置。(B)的位置是觸臂3在兩個輥子2間壓縮彈簧11的作用下處於最小開口度位置。(C)位置是觸臂移出輥道處於最大開口度位置。在圖3(B)狀態下觸臂在圖1示出的測量值是最小的。檢測裝置4前後檢測值進行比較,檢測出輥間距的小值來,這個最小值通過編碼調製處理(見圖4)電平轉換15,發送器5,發射天線6及接收線7,接收器8,電平轉換16,再經編碼解調處理(見圖5)傳送給數據處理裝置9,數據處理裝置對數據進行列印、顯示。
權利要求1.一種用於連鑄機輥間距測量數據處理裝置,是由檢測器、送信機、發射天線、接收天線、接收機和信號處理器組成,其特徵在於送信機的調製器和接收機的解調器分別採用編碼調製器和編碼解調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數據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編碼調製器主要由通用的FM發射機和調製編碼程序組成;編碼解調器主要由接收機FM和解調編碼程序組成。
專利摘要一種連鑄機輥間距測量數據處理裝置是由檢測器、送信機、發射天線、接收天線、接收機和信號處理器組成。其特徵在於送信機的調製器和接收機的解調器分別採用通用的FM發射機和調製編碼程序組成的調製器及由FM發射機和解調編碼程序組成的解調器其優點是通用性強,成本低,可靠性高。
文檔編號G01B15/00GK2187779SQ9324484
公開日1995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1993年11月19日 優先權日1993年11月19日
發明者黃啟東, 肖桐雲, 高元傑 申請人:冶金工業部自動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