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栽培技術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14:01:36 1
專利名稱:獼猴桃栽培技術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獼猴桃的栽培技術。
獼猴桃富含胺基酸和維生素,是一種營養豐富且味美香甜可口的水果,但是,現有的獼猴桃栽培技術存在適應性差(即對栽培地的地理位置和氣侯條件要求苛刻)和產量低且果質差之缺點。
本發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改進的獼猴桃栽培技術,以克服現有獼猴桃栽培技術的缺點,在更大的地理區城範圍內栽植品質優良的獼猴桃。
為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獼猴桃栽培技術包括下列步驟種子處理將獼猴桃種子、沙子和水拌勻裝入容器內,保持3-5℃埋入地下約60天;育苗在公曆年度3月初,將處理後的種子埋值於PH值為5-7的土壤中;移栽在8月份前後移栽幼苗,株行距大致為3×4,畝栽56株左右,搭「T」型架或「∏」型架,雌雄株數之比為6∶1-9∶1;修剪在冬季和夏季兩次修剪;綁蔓和施肥。
按照本發明的栽培技術,可在更大的地理位置範圍內栽植獼猴桃,而且成果的品質也優於現有的獼猴桃品種(例如秦美和海瓦德獼猴桃)。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更詳細的描述。
首先描述對栽培技術的自然條件的要求,本發明的獼猴桃栽培技術適宜PH值為5-7.5的砂土壤,海拔1200米以下,最好為700-1200米,年降雨量為7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約11℃。
在每年9-10月份採集種子,11-12月份對種子進行沙藏處理。處理方法是用一份種子與兩份大小與種子相似的沙子混合併加入適量水,爾後裝入瓦罐內,溫度保持3-5℃,用布蓋嚴罐口,埋入地下70釐米或更深處,並保持通氣。
在次年3月植種,植種前要平整土地,施肥和澆水,種子灑在水上,水滲完後再灑下7毫米厚的沙子。
幼苗出土後兩個月左右施肥(例如尿素等),並灑草木灰。
在8月份左右移栽幼苗,移栽時要水份充足,比如下中雨時移栽,栽植密度在平地上為每畝33-55株,在坡地或山地上為74-111株,棚架做成T型或∏型,雌雄株栽植比例為6∶1-9∶1。
嫁接繁殖只能採用腹式舌接,即在實生苗長到15釐米左右摘心使之變粗,在距地面8釐米左右傾斜削和垂直削。
在冬季和夏季分兩次修剪,冬季在11月-次年2月;夏季在5-8月,修剪要做到主蔓分明,母枝亮堂,內空外密和下空上密。
為保證棚架上的合理分布,一般用寬1.5釐米和長10-15釐米的塑料紙綁蔓。
每年可進行三次施肥,萌芽前首次施肥;座果40天後二次施肥,如施油渣;落葉後三次施肥,一般施混合肥。
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栽培的獼猴桃具有如下特點平均單果重120克,最大約250克;畝產2500-3000公斤;含糖量11.81%,含維生素C0.19%;胺基酸增加(與秦美、海瓦德等品種相比)20%以上;果實從授粉到成熟期需要160-170天。
權利要求
一種獼猴桃栽培技術,適於在海拔1200米以下,年降雨量700毫米左右和相對溼度74%左右的地區栽培,土壤PH值以5-8為宜,其特徵在於包括下列步驟種子處理將採集涼幹的種子與溼沙混合裝入容器中埋於地下;育苗在公曆3月份將處理後的種子植入沙壤土中;移裁在8月份移裁樹苗,株行距的設置以每畝33-56株為宜,雌雄株之比為6∶1-8∶1,棚架以T型或型為好;修剪;綁蔓;和施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獼猴桃栽培技術,它主要包括種子採集和處理、育苗、移栽、修剪、綁蔓和施肥等步驟,根據這種方法栽培的獼猴桃具有環境適應性強、果大、產量高、品質優良和口感好之優點。
文檔編號A01G17/00GK1136884SQ9510534
公開日1996年12月4日 申請日期1995年5月26日 優先權日1995年5月26日
發明者商民生 申請人:商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