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紗時預留彎紗量的編織方法
2023-05-05 19:34:01 1
專利名稱:墊紗時預留彎紗量的編織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編織方法,尤其是墊紗時預留彎紗量的編織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公知的編織方法,無論經編還是緯編,甚至是手編,共有的最基本特徵在於作為最重要的成圈機件的織針為滑移鉤拉型的,即無論何種類型的織針,在彎紗過程中下降運動拉鉤紗線時,紗線與織針和其他與紗線接觸的機件(如沉降片,針床齒口)以拖拉滑移的滑動摩擦方式相對運動,況且是在高速和較大張力下的不利條件下(參考文獻天津紡織工學院主編,《針織學》第一分冊,紡織工業出版社,P114),尤其是在緯編中,而且成圈機件與紗線之間的接觸面積較小,例如沉降片相對於紗線直徑較薄。緯編中,多根織針在三角斜面的作用下成一定的彎紗角下降,同時鉤拉紗線彎紗,如此,紗線受到數枚成圈機件的連續的多重刨刮、劈削及犁割的作用,使紗線中的纖維排列紊亂、斷裂,紗線變細損傷,發明內容為了克服現有的編織方法對紗線作用方式為滑移鉤拉型因而導致紗線損傷及可編織原料種類限制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墊紗時預留彎紗量成圈方法,該編織方法不僅能使織針與紗線之間不存在相對滑移,而且成圈過程的完成既可如通常編織那樣使用帶針鉤的織針,例如舌針,又可乾脆使用紗線夾具(夾紗針)來控制並運動紗線。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在以較大直徑的圓周向墊夾紗線,然後將墊夾的紗線由其上已套有舊線圈的織針或夾子沿徑向內收至較小直徑,新紗線就能在徑向內收的過程中被夾持著穿套過舊線圈形成新線圈,而彎紗就可在紗線內收的整個過程中逐漸完成。紗線從較大直徑(墊夾直徑)變化成較小直徑(內收直徑)過程中所形成冗餘的彎曲紗線恰恰被彎紗成圈本身過程消化為新線圈。在整個成圈過程中,紗線相對織針針鉤就不存在相對滑移。
本發明的直接的有益效果是不存在傳統的緯編編織方法在成圈過程中紗線對織針的滑移鉤拉形成的對原材料機械性能的損傷。
由此,對編織方法帶來以下的有益效果不同種類原料的可編性不但適用於高強高模紗線,例如碳纖維玻璃纖維等,編織成複合材料預製件,而且適用於某些昂貴但在編織過程中容易受損的紗線,如山羊絨等編織高級服用織物。
不同粗細原料的適用性因為可以使用夾具來夾墊紗線,所以可使用的紗線粗細變化範圍較大,只要可夾住即可;線圈長度範圍的寬域性因為既沒有紗線相對於成圈機件的相對滑移,也不存在通常緯編成圈的多針同時彎紗成圈及其帶來的較大紗線張力,所以可形成較大的線圈長度而無紗線性能損失之慮。
最終編織產品及用途的拓展性因為可以使用編織性能較差的原料,所以適用於金屬絲網布的編織,如電磁屏蔽服、汽車的過濾器、記憶合金材料製造的人體管狀器官擴張器(例如食管、血管及腸道等)。
編織機編織狀態的改善性因為彎紗成圈過程中紗線所受到的張力得到最大可能的降低,所以能夠減少織造過程中的成圈機件,如織針、沉降片的磨損,延長其使用壽命。
圖1是本發明的墊紗時預留彎紗量成圈的原理圖。
圖2是墊紗時預留彎紗量的編織機構的作用原理圖。
圖中1.紗線,2.織針,3.織針杆,4.軸向滑動軸承,5.豎直軸,6.支撐杆。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圖1(1)中,以較大直徑D的圓周向墊夾紗線1,紗線1形成一較大的墊紗圓D,然後將墊夾的紗線1由其上已套有舊線圈的織針或夾子2沿箭線方向W徑向內收至較小直徑,如圖1(2)中虛線圓d所示,紗線1就能在徑向內收的過程中被夾持著穿套過舊線圈形成新線圈,而彎紗就可在紗線1內收的整個過程中逐漸完成。紗線1從較大直徑的墊紗圓D(墊夾直徑)變化成較小直徑彎紗圓d(內收直徑)過程中所形成冗餘紗線,恰恰被彎紗成圈本身過程消化為新線圈。彎紗後的紗線1如圖1(2)實線所示。因而,在整個彎紗成圈過程中,紗線1相對於織針2無滑移。機器上有若干枚織針2,圓周向均勻分布構成墊紗圓D或彎紗圓d。
圖2表示了織針2使紗線1從較大直徑D(墊夾直徑)變化成較小直徑d(內收直徑)而水平徑向內收的機構及運動的原理。圖2中每枚織針杆3的下端為織針針頭或紗夾2,能夠夾持著紗線沿水平面S徑向運動,如圖2(1)、圖2(2)所示。織針杆3的上端為軸向滑動軸承4,能夠沿豎直軸5上下滑移。機器動力可通過滑動軸承4來傳遞給織針。通過杆3各部分ac、bc以及支撐杆6的尺寸選擇和設計,就能滿足紗夾水平徑向運動的要求以及速度的要求。織針杆1的ac部分、bc部分的長短與支撐杆2相等時,針頭或紗夾2就可以水平徑向運動。
機器上的每根織針杆3及其支撐杆6都組成一連杆機構,都在自身的平面內獨立運動,相互之間無連接件,故新紗線及舊線圈就可大範圍自由運動。
當織針杆3的上端的軸向滑動軸承4的向下運動的止點高度位置h(圖2(1))不同時,墊夾直徑D方便地得到改變。
權利要求
1.一種編織成圈方法,成圈機件鉤取新紗線穿套過舊線圈形成新線圈,其特徵是成圈機件從鉤取新紗線直至使新紗線完全穿套過舊線圈的編織成圈階段,其與新紗線的接觸位置相對固定,即相對於紗線無滑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編織成圈方法,其特徵是成圈機件夾取新紗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編織成圈方法,其特徵是鉤取紗線的各個成圈機件的與新紗線接觸的部位之間的距離伴隨著成圈的進行逐漸減小,以滿足紗線從成圈開始的直線狀態變化成為成圈結束時的彎曲狀態。
全文摘要
一種能夠使墊紗時預留彎紗量的編織方法。它的方式是以較大直徑(D)的圓周向墊夾紗線(1),然後將墊夾的紗線由其上已套有舊線圈的織針或夾子(2)沿徑向(W)內收至較小直徑(d),新紗線(1)就能在徑向內收的過程中被夾持著穿套過舊線圈形成新線圈,而彎紗就可在紗線內收的整個過程中逐漸完成。紗線(1)從較大直徑(墊夾直徑)變化成較小直徑(內收直徑)過程中所形成冗餘的彎曲紗線恰恰被彎紗成圈本身過程消化為新線圈。在整個成圈過程中,紗線(1)相對織針針鉤就不存在相對滑移。
文檔編號D04B15/00GK1563540SQ20041001449
公開日2005年1月12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25日 優先權日2004年3月25日
發明者周羅慶 申請人: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