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玩具各連接部位的連接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15:44:06 1
專利名稱:組合玩具各連接部位的連接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組合玩具的附件,特別涉及一種組合玩具各連接部位的連接結構,能夠使玩具的連接部位可以自由、靈活的擺動和轉動,形成各種不同造型。
背景技術:
現有組合玩具,其連接處是利用一邊為凹槽,一邊為凸起,將凸起處按壓入凹槽部位,使其固定,達到組合的。這種方法,組合後的玩具其部位不能隨意活動、旋轉,動作呆板,趣味性不強。這樣的玩具組合其身體各部位,在娛樂時行為過度僵硬及機械化。手部、腿部在不同旋轉角度時的各種姿態相似、形象呆板、千篇一律、缺乏趣味性,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失去了其對兒童的吸引力。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組合玩具各連接部位的連接結構,使玩具各部位能活動的組合玩具玩偶更擬人化、形象化,形象逼真,趣味無窮,而且其組合方式可以更好的開發兒童的思考能力。
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是在原有以的凹槽、凸起相連接方式而組合玩具的基礎上,在兩者之間增加了一塑料附件,其附件可根據使用部位不同,更改造型。尤其是一種呈圓球狀,內部中空的附件,其一端與凹槽處相嵌,將凸起處設計為圓球體,置於圓球狀附件中,使二者之間相套,由於接合處呈圓球狀,因此,娛樂時活動性更強。
本實用新型的嵌套結構的連接是由原來的凹槽、凸起相連接方式而組合玩具的基礎上,在兩者之間增加了一塑料附件,其附件可根據使用部位不同,更改造型。附件採用軟塑製成,收縮性強,使裝配結合處更加緊密,不易鬆脫。由於增加了連接附件,玩具玩偶在娛樂時其各部位可以自由擺動、旋轉,呈現各種不同姿態,其形態自然逼真,更擬人化,使玩具玩偶顯得更有立體感、更為形象生動、神情惟妙惟肖,更能引起兒童的興趣,提高了趣味性,而且相對增加了組合模塊,更能大大的開發兒童的思考能力。
圖1是本實用新型鉸連結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實施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球形結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實施例的分解為兩部分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3實施例的完全分解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和圖2,該實施例的連接結構為鉸連結構,包括連杆4和連接凸起1,該連接凸起1連接在玩具的一個部件6上,連杆4的一端設有凹口並與所述的連接凸起1卡接在一起。在所述的連杆4的另一端通過鉸連結構與所述玩具的另一部件5連接。該鉸連結構包括鉸連插座2和插頭41,該鉸連插座2的一端兩側設有凸柱21並與玩具的一個部件上的鉸連凹口51鉸連,在該插座2的另一端設有插孔22;所述的插頭41連接在所述的連杆41的另一端並緊密插入鉸連插座2的插孔22內。該結構的特點是兩個相互連接的部件可以擺動彎折。
參見圖3~圖5,該實施例的連接結構為球形結構,包括球形體3、連接插頭52和球形凹腔42,球形凹腔42設在所述的連杆4或一個部件6的連接部位,球形體3嵌於所述球形凹腔42內,兩者滑動配合;在該球形體3上設有插孔31,連接插頭52與玩具的另一部件5連接並插接在所述的球形體的插孔31內。該結構的特點是可以向各個方向偏轉。
本實用新型的各連接結構均可由塑料製成。
權利要求1.一種組合玩具各連接部位的連接結構,包括連杆和連接凸起,該連接凸起連接在玩具的一個部件上,連杆的一端設有凹口並與所述的連接凸起卡接在一起,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的連杆的另一端通過連接結構與所述玩具的另一部件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玩具各連接部位的連接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連接結構為鉸連結構,該鉸連結構包括鉸連插座和插頭,該鉸連插座的一端兩側設有凸柱並與玩具的一個部件上的鉸連凹口鉸連,在該插座的另一端設有插孔;所述的插頭連接在所述的連杆的另一端並緊密插入所述的插孔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玩具各連接部位的連接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連接結構為球形結構,包括球形體、連接插頭和球形凹腔,球形凹腔設在所述的連杆或一個部件的連接部位,球形體嵌於所述球形凹腔內,兩者滑動配合;在該球形體上設有插孔,連接插頭與玩具的另一部件連接並插接在所述的球形體的插孔內。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組合玩具各連接部位的連接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連接結構由塑料製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組合玩具各連接部位的連接結構,包括連杆和連接凸起,該連接凸起連接在玩具的一個部件上,連杆的一端設有凹口並與所述的連接凸起卡接在一起,在所述的連杆的另一端通過鉸連結構或球形結構與所述玩具的另一部件連接。均採用軟塑製成,收縮性強,使裝配結合處更加緊密,不易鬆脫。由於增加了連接附件,玩具玩偶在娛樂時其各部位可以自由擺動、旋轉,呈現各種不同姿態,其形態自然逼真,更擬人化,使玩具玩偶顯得更有立體感、更為形象生動、神情惟妙惟肖,更能引起兒童的興趣,提高了趣味性,而且相對增加了組合模塊,更能大大的開發兒童的思考能力。
文檔編號A63H3/46GK2805863SQ20052011360
公開日2006年8月16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8日 優先權日2005年7月8日
發明者陳振楷 申請人:陳振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