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消音裝置的吸隔聲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29 23:00:46 2
本發明涉及一種消音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用於消音裝置的吸隔聲結構。
背景技術:
消音裝置被大量應用到工業生產的噪音治理中,但是消音裝置的消音效果取決於消音結構的設計。從大量採用隔聲結構,到發展出吸隔聲結構,將吸聲和隔聲同時處理,但是,現有的吸隔聲結構存在如下問題:1、聲音處理後,聲音與隔聲板振蕩,在消音裝置內或聲源側產生混響,讓在此場合內工作的人員無法忍受;2、消音量不夠,由於受到空間和結構設計美觀的要求的限制,對於吸隔聲結構不可能一味的增厚,而且即使增厚,消音效果也懸殊不大,如吸音層的消音量在4~12db,而隔聲板一般在15~25db,當增加一層隔聲板形成兩層隔聲板時,降噪效果只能增加4~7db,而非想像中的兩倍的隔聲量,經過發明人研究,其原因在於在隔聲材料上產生的固體傳聲和共振所導致,由於實際的施工中不可能為了達到理想的消音量將數十層隔聲層疊加,現有技術未能給出解決該問題的技術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消音裝置的吸隔聲結構。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手段是:一種用於消音裝置的吸隔聲結構,至少包括依次連接的護面層、吸音層、隔聲層、耗能層、外面板,通過調整吸音層的厚度,增加隔聲層、耗能層的組合結構數量,將消音量提高10~60db,在提高60db時吸隔聲結構的厚度≤10cm。
進一步的,所述吸音層由吸音層龍骨和填充在龍骨內的吸音材料構成。
進一步的,所述隔聲層為各種板材或各種隔聲材料。
作為優選的,所述隔聲層由隔聲框架和橡膠氈板組成。
進一步的,所述耗能層由消音棉和龍骨組成。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吸音、隔聲、耗能後再隔聲的結構,使得隔聲層不會產生共振和固體傳聲,徹底解決了消音裝置內或聲源側混響的問題,並且在厚度小於10cm的情況下將消音量最大提高60db,且自身重量很輕,滿足了實際工程施工中對空間和吸隔聲量的需求,同時降低了成本。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闡述。
圖1 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護面層,2、吸音層,3、隔聲層,4、耗能層,5、外面板。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用於消音裝置的吸隔聲結構,至少包括依次連接的護面層1、吸音層2、隔聲層3、耗能層4、外面板5,通過調整吸音層2的厚度,增加隔聲層3、耗能層4的組合結構數量,將消音量提高10~60db,在提高60db時吸隔聲結構的厚度≤10cm。
所述吸音層2由吸音層龍骨和填充在龍骨內的吸音材料構成。
所述隔聲層3為各種板材或各種隔聲材料。
作為優選的,所述隔聲層3由隔聲框架和橡膠氈板組成。
所述耗能層4由消音棉和龍骨組成。
上述結構可以根據消音量的需要增加耗能層和隔聲層,吸隔聲結構的厚度在4~10cm之間,根據實際消音需要調整。
由於吸音層的消音量在4~12db,吸音層的消音量最大也就在14db左右,通過增厚吸音層消音是不明顯的,而隔聲層隔聲根據材質的不同,一般在15~25db,但是多層隔聲板反而起不到預想的消音效果,還會產生共振和固體傳聲,本發明通過吸音、隔聲、耗能後再隔聲的結構,通過增加隔聲層和耗能層的組合結構,形成護面層1、吸音層2、隔聲層3、耗能層4、隔聲層3、耗能層4、外面板5這種結構,使得隔聲層不會產生共振和固體傳聲,徹底解決了消音裝置內或聲源側混響的問題,併合理的利用隔聲、耗能後再隔聲,在厚度10cm左右將消音量最大提高60db,且自身重量很輕,這是現有技術所無法達到的,滿足了實際工程施工中對空間和吸隔聲量的需求,同時降低了成本。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