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的盆栽置放架的構造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03:45:56 4
專利名稱:改進的盆栽置放架的構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盆栽置放架,尤其涉及一種可供使用者配合空間環境自行組合或拆卸,並具有搬運便利組合式的改進的盆栽置放架的構造。
背景技術:
一般盆栽架是一種整齊擺放栽種的蔬菜、花卉的置放架,不但可借架體分層供盆栽不佔空間的擺放,更因分層多半是有層次性的使用盆栽擺放別具美感,是以,盆栽架己成為時下一般大樓住戶或庭園常見的栽種的輔助用品然而現有的盆栽架產品,不論是應用何種材質製成,大體上可分為固定成型式和組合成型式兩種結構,其中
固定型式盆栽架體是用木板釘組成各式高度架體,或由金屬框架焊固分層面組構成型的架體,由於其架體成型是呈固定式的,因此會造成載運或收存上的困擾,且其構成型狀固定而只在架體高度形成差異,故使用時必須藉由不同高度的架體搭配,才可使盆栽擺放作用更豐富些,因此在使用上常有合適架體尋找不易的問題,同時,架體使用前必須先進行空間測量,如此才能夠確知足以擺放的架體數量,使用上受到空間的限制,故現有盆栽架誠非一完善且實用的物品。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於,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種改進的盆栽置放架的構造,以穩定組合承置盆體,且將許多盆體分層架高以增加栽種容量、及空間利用效率,達到回收再使用及避免剩餘肥水汙染下層蔬菜、花卉,還可避免蔬菜、花卉長蟲害。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種改進的盆栽置放架的構造,其特徵在於,主要是在前立基架與後立基架之間跨組多個置放橫杆,且將許多盆體分層架高以增加栽種容量,
其中;該前立基架是以吊槽鐵彎曲成開口朝上的C型體,其底部固設只-有短腳杆的橫杆;該後立基架亦是以吊槽鐵彎曲成開口朝上C型體,其
底部固設具有長腳杆的橫杆;該置放橫杆設為開口槽道朝上的吊槽鐵,兩端則借L型板固鎖跨置在前立基架與後立基架之間,供固置栽種盆體,其前端是借端板密封,近前端再朝下設通空接管,以軟管承接餘水至收集桶中;該盆體底部以承盤相接,而該承盤朝下設具有數個排水孔的插
k部,且該插卡部的尺寸與置放橫杆的限位開口槽道相符合,以承置組
合在該置放橫杆上供栽種蔬菜、花卉;該橫杆近四隅角部位借內側夾板、外側夾板及螺杆分別鎖固立柱,又於該立柱頂部區間用多個彈性卡鉤組裝長縱杆和短橫杆而構成棚架,該棚架供套裝防蟲網。
前述的改進的盆栽置放架的構造,其中盆體亦以塑料一體成型具冇數個排水孔的插卡部,又於其近四端角部位分別成型平放突腳,該平放突腳的內部距離是設與置放橫杆的外側寬度相符合。
前述的改進的盆栽置放架的構造,其中前立基架底部的橫杆豎立有短腳杆,搭配後立基架底部的橫杆豎立的長腳杆,能夠引導餘水往置放橫杆前方流動,然後借軟管承接至收集桶中。
前述的改進的盆栽置放架的構造,其中盆體的頂緣布設有穿孔供綁接加高環框。
前述的改進的盆栽置放架的構造,其中環框以唇環區分為插接段及增高段,在唇環與頂緣上均布設有穿孔,而該環框藉由插接段與盆體相接加高,再以繩索或束帶穿過二穿孔綁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以穩定組合承置盆體,且將許多盆體分層架高以增加栽種容量、及空間利用效率,達到回收再使用及避免剩餘肥水汙染下層蔬菜、花卉,還可避免蔬菜、花卉長蟲害。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組合立體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
圖1所示的組合正面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盆體的分解立體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盆體的立體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組合立體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結構詳細示意圖。
圖7是圖5所示的組合正面圖。
圖8是木實用新型的盆體與環框的分解立體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盆體與環框的組合剖面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盆體與環框另一實施例的分解立體示意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的盆體與環框另一實施例的組合剖面示意圖。
圖中標號說明
恕木
10前520後立基架30置放橫杆
40盆體
40A盆體
50收集桶60
叻木
70環框
11橫杆21橫杆31開口槽道33端板35軟管41承盤411排水孔41A排水孔43A突腳45A頂緣
61內側夾板63螺杆65彈性卡鉤67短橫杆71唇環72插接段74頂緣
12短腳杆22長腳杆32 L型板34通空接管
412插卡部42A插卡部44A內部距離46A穿孔
62外側夾板64立柱66長縱杆
711穿孔73增高段741穿孔
具體實施方式
請配合參閱
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改進的盆栽置放架的構造」,其是於前立基架10與後立基架20之間跨組多支置放橫杆30,且將許多盆體40分層架高以增加栽種容量、及空間利用效率的實用架體,其中;
6該前立基架10是以吊槽鐵彎曲成開口朝上C型體,而於底部固設橫杆11和兩端豎立的短腳杆12;
該後立基架20是以吊槽鐵彎曲成開口朝上的C型體,在其底部固設
橫杆21和兩端豎立的長腳杆22;
該置放橫杆30設為一開口槽道31朝上的吊槽鐵,兩端則藉由L型板32固鎖跨置在前立基架10與後立基架20之間,供固置栽種盆體40,而其前端藉由端板33封固,靠近前端再朝下設通空接管34,以軟管35承接剩餘肥水至收集桶50中回收再使用。
如圖3所示,該盆體40底部以承盤41相接,而該承盤41朝下設具有數個排水孔411的一道插卡部412,且該插卡部412的尺寸概與置放橫杆30的限位開口槽道31相符合,以承置組合在該置放橫杆30上,供栽
禾中蔬u,、 K齊。
該前立基架10底部的橫杆11豎立有短腳杆12,搭配後立基架20底部的橫杆21豎立的長腳杆22,能夠引導餘水往置放橫杆30前方流動,然後借軟管35承接至收集桶中。
如圖4所示,該盆體40A以塑膠一體成型具有數個排水孔41A的插卡部42A,於近四端角部位各成型有平放突腳43A ,且該平放突腳43A的內部距離44A是設與置放橫杆的外側寬度相符合,以獲得盆栽穩固定位效果。
再如圖5和圖7所示,在恰當的置放橫杆30近四隅角部位借內側夾板61、外側夾板62及螺杆63分別鎖固立柱64,又於該四立柱64頂部區間利用多個彈性卡鉤65組裝長縱杆66和短橫杆67而構成棚架60,該棚架60供套裝防蟲網以避免噴灑農藥在蔬菜、花丼上,誠屬一極具實用性與有機栽種的設計。
繼請配合參看圖8至
圖11所示,本實用新型該盆體40A的頂緣45A布列有穿孔46A,供綁接加高環框70,該環框70是以唇環71區分為插接段72及增高段73,在唇環71與頂緣74上階布設有穿孔711、 741,而該環框70是藉由插接段72與盆體40A相接加高,再以繩索或束帶穿過穿孔711、穿孔46A予以綁固,這樣供栽種根深植物。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改進的盆栽置放架的構造』,其不僅可節省現有技術須使用農地栽種的成本,且使用上較能節省肥料和農藥,可 大大提高栽種有機蔬菜、花丼的效率,於樓頂陽臺亦可置放栽種有機蔬 菜、花卉,且經實物樣品證實確實可達成預期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在結構設計、使用實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產業 發展所需,且所揭示的結構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創新構造,具有新穎性、 創造性、實用性,符合有關新型專利要件的規定,故依法提起申請。
8
權利要求1.一種改進的盆栽置放架的構造,其特徵在於,主要是在前立基架與後立基架之間跨組多個置放橫杆,且將許多盆體分層架高以增加栽種容量,其中;該前立基架是以吊槽鐵彎曲成開口朝上的C型體,其底部固設具有短腳杆的橫杆;該後立基架亦是以吊槽鐵彎曲成開口朝上C型體,其底部固設具有長腳杆的橫杆;該置放橫杆設為開口槽道朝上的吊槽鐵,兩端則借L型板固鎖跨置在前立基架與後立基架之間,供固置栽種盆體,其前端是借端板密封,近前端再朝下設通空接管,以軟管承接餘水至收集桶中;該盆體底部以承盤相接,而該承盤朝下設具有數個排水孔的插卡部,且該插卡部的尺寸與置放橫杆的限位開口槽道相符合,以承置組合在該置放橫杆上供栽種蔬菜、花卉;該橫杆近四隅角部位借內側夾板、外側夾板及螺杆分別鎖固立柱,又於該立柱頂部區間用多個彈性卡鉤組裝長縱杆和短橫杆而構成棚架,該棚架供套裝防蟲網。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盆栽置放架的構造,其特徵在於 所述盆體亦以塑料一體成型具有數個排水孔的插卡部,又於其近四端角 部位分別成型平放突腳,該平放突腳的內部距離是設與置放橫杆的外側 寬度相符合。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盆栽置放架的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前立基架底部的橫杆豎立有短腳杆,搭配後立基架底部的橫杆豎立 的長腳杆,能夠引導餘水往置放橫杆前方流動,然後借軟管承接至收集 桶中。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進的盆栽置放架的構造,其特徵在 於所述盆體的頂緣布設有穿孔供綁接加高環框。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改進的盆栽置放架的構造,其特徵在於 所述環框以唇環區分為插接段及增高段,在唇環與頂緣上均布設有穿孔,而該環框藉由插接段與盆體相接加高,再以繩索或束帶穿過二穿孔綁固疋。
專利摘要一種改進的盆栽置放架的構造,主要在前立基架與後立基架之間跨組多個置放橫杆,且將許多盆體分層架高以增加栽種容量,其中;前立基架是以吊槽鐵彎曲成開口朝上的C型體,其底部固設有短腳杆的橫杆;後立基架亦以吊槽鐵彎曲成開口朝上C型體,其底部固設有長腳杆的橫杆;置放橫杆設為開口槽道朝上的吊槽鐵,兩端則借L型板固鎖跨置在前立基架與後立基架之間,供固置栽種盆體;盆體底部以承盤相接,而承盤朝下設有數個排水孔的插卡部;橫杆近四隅角部位借內側夾板、外側夾板及螺杆分別鎖固立柱,於立柱頂部區間用多個彈性卡鉤組裝長縱杆和短橫杆而構成棚架。本實用新型穩定組合承置盆體,增加栽種容量,達到回收再使用,可避免蔬菜、花卉長蟲害。
文檔編號A01G9/02GK201403364SQ200920095999
公開日2010年2月17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23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23日
發明者陳耿毅, 陳耿豪 申請人:陳耿毅;陳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