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長孔零件鏜削精密加工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13:13:16 1
專利名稱:深長孔零件鏜削精密加工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深孔精密加工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機械製造業加工深長孔零件時,一般都是採用先鑽、再擴、最後精加工的辦法。由於在車床上刀杆懸臂量大、剛性不足、「讓刀」現象嚴重、振動強烈無法保證加工質量。有的採用電解加工的方法精密加工深長孔,但電解加工因對環境汙染嚴重、成本高、效率極低且不利於大批量生產而逐漸被限制使用。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深長孔零件鏜削精密加工裝置,以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高加工質量和加工效率。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它由聯軸器、端蓋、固定圈、連接杆、鏜刀、進油管、導向套、密封圈、固定套、連接件、襯套、排油屑管組成,固定圈有兩個,分別固定在被加工工件兩端,端蓋設在被加工工件左端面上,並與左固定圈固定在一起;鏜刀上的連接杆從工件右端穿過連接聯軸器,鏜刀外面的導向套經固定套和密封圈固定在被加工工件右端面上;導向套上設有進油管,排油屑管設在端蓋上,襯套設在端蓋孔上;被加工工件經連接件安裝在普通車床的溜板上。所述的連接件是兩個V型塊。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是: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加工成本低、效率高、對環境的汙染小;冷卻油除起到冷卻刀具的作用外,還可在刀片、導向套與已加工孔壁之間起到潤滑作用,可減小摩擦;刀具進入加工孔時,刀片始終支撐在被加工孔的孔壁上,增強連接杆的剛度,保證加工孔的軸線不走偏,提高孔的直線度;進給運動採用工件移動進給法,屬拉力切削,與推力切削比較,能夠避免「讓刀」現象,減小刀具振動,不易崩刃,深長孔零件的加工尺寸有保證。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用狀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它由聯軸器1、螺栓2、端蓋3、左固定圈4、連接杆6、右固定圈7、密封圈8、螺栓9、鏜刀10、進油管11、導向套12、固定套13、緊固螺釘14、V型塊15、V型塊16、緊固螺釘17、襯套18、排油屑管19組成,左右固定圈4、7分別用緊固螺釘17、14固定在被加工工件5兩端,端蓋3設在被加工工件5左端面上,通過螺栓2與左固定圈4固定在一起;鏜刀10上的連接杆6從被加工工件5右端穿過連接聯軸器1,鏜刀10外面的導向套12經固定套13和密封圈8用螺栓9固定在被加工工件5右端面上;導向套12上設有進油管11,排油屑管19設在端蓋3上,襯套18設在端蓋3孔上;被加工工件5經兩個V型塊16、15安裝在普通車床的溜板上。被加工工件5安裝時,先把左固定圈4、右固定圈7用緊固螺釘17、14緊固在被加工工件5的兩端外圓柱面上,再將端蓋3通過螺栓2左固定圈4連接,將連接杆6裝在鏜刀10上,從被加工工件5右端向左端穿出,將襯套18套在連接杆6上並壓入端蓋3的孔內,把連接杆6裝入聯軸器I ;把密封圈8裝在被加工工件5的左端面上,把固定套13和導向套12裝在鏜刀10上,過螺栓9與右固定圈7連接;把進油管11、排油屑管19分別連接導向套12、端蓋3 ;通過兩個V型塊15、16把安裝好的工件裝夾在普通車床溜板上。安裝完畢後,分別把進油管11與油泵、排油屑管19與箱體連接起來,啟動油泵電機,油液進入到鏜刀齒內起潤滑冷卻作用,再將聯軸器與工具機動力軸連接,啟動工具機,帶動連接杆、鏜刀旋轉,被加工工件5在工具機溜板的帶動下向右作進給運動,可對被鏜削零件進行切削加工,切屑和多餘的油液從排油屑管19排出。
權利要求1.一種深長孔零件鏜削精密加工裝置,其特徵在於:它由聯軸器、端蓋、固定圈、連接杆、鏜刀、進油管、導向套、密封圈、固定套、連接件、襯套、排油屑管組成,固定圈有兩個,分別固定在被加工工件兩端,端蓋設在被加工工件左端面上,並與左固定圈固定在一起;鏜刀上的連接杆從工件右端穿過連接聯軸器,鏜刀外面的導向套經固定套和密封圈固定在被加工工件右端面上;導向套上設有進油管,排油屑管設在端蓋上,襯套設在端蓋孔上;被加工工件經連接件安裝在普通車床的溜板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深長孔零件鏜削精密加工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連接件是兩個V 型塊。
專利摘要一種深長孔零件鏜削精密加工裝置,它由聯軸器、端蓋、固定圈、連接杆、鏜刀、進油管、導向套、密封圈、固定套、V型塊、襯套、排油屑管組成,固定圈有兩個,分別固定在被加工工件兩端,端蓋設在被加工工件左端面上,並與左固定圈固定在一起;鏜刀上的連接杆從工件右端穿過連接聯軸器,鏜刀外面的導向套經固定套和密封圈固定在被加工工件右端面上;導向套上設有進油管,排油屑管設在端蓋上,襯套設在端蓋孔上;被加工工件經兩個V型塊安裝在普通車床的溜板上。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加工成本低、效率高、對環境的汙染小;進給運動採用工件移動進給法,能夠避免「讓刀」現象,減小刀具振動,不易崩刃,深長孔零件的加工尺寸有保證。
文檔編號B23B41/02GK203076636SQ201320006010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7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7日
發明者陳愛榮, 劉鵬, 王桂林, 沈祥鴻, 田明利, 王冬梅, 辛燕, 張瑞華 申請人:陳愛榮, 劉鵬, 王桂林, 沈祥鴻, 田明利, 王冬梅, 辛燕, 張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