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救生圈的製作方法
2023-05-24 18:42:46 1
專利名稱:一種救生圈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上救生設備,具體涉及一種救生圈。
背景技術:
救生圈是水上救生設備中較為常用的的一種設備,應用配備範圍較廣,涉及船舶 航運、水上作業、抗洪救災以及水上旅遊休閒活動等,一旦發生人員意外落水,一個救生圈 或許就能救起一人或多人的生命,救生圈作為安全防護設備,起著救護、保障生命的重要作 用。 以往普遍使用的救生圈一般是由聚氯稀材料構成的環狀部的充氣式救生圈,該救 生圈內部為空心結構,在救生圈上開設有充氣口,當需要使用救生圈時只需通過充氣口對 救生圈內部充氣即可使用,然而該救生圈由於其結構上的缺陷,其外部易破損從而造成內 部空氣的洩露,導致救生圈無法使用。現代救生圈多採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或聚丙烯材料 製成實心結構,其實心結構的設置解決了以往救生圈內部空心結構時空氣洩露導致救生圈 無法正常使用的問題。然而,目前所使用的救生圈都存在一個較大的局限性,就是無法攜帶 必要的補給物品,當人們在水上活動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體力不支的情況,此時無法給人 們提供必要的補給,極易造成意外的產生。更有甚者當人們遇難在海上飄泊時,如果無法在 一定時間內被發現並實施救援,落水人員就會因為缺乏補給而逐漸體力不支,如果能給落 水人員提供一定的補給,就能增加落水者在海上漂泊存活的時間,從而大大增加了落水者 被實施救援的機率。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救生圈,使用該種救生圈,可方便地攜帶補給物品,供 人們使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救生圈,包括帶有容納人體 的環狀部的救生圈本體,與所述救生圈本體配合還設有一容置結構。 上文中,所述救生圈本體為現有技術,可以為內部空心的環狀部的充氣式救生圈, 也可以採用由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或聚丙烯材料製成實心結構的救生圈,其形狀不做限制, 可以是常用的環狀部的救生圈,也可以是其他形狀的實心結構救生圈。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救生圈本體內開設有至少一個容置腔,所述容置腔與所述 救生圈本體連接處開設有容置腔口,構成所述的容置結構;另一種技術方案是,所述容置結 構包括至少一個容置袋,所述容置袋與所述救生圈本體連接,所述容置袋一端開設有袋口 。 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救生圈本體內開設有至少一個容置腔,所述容置腔與所述 救生圈本體連接處開設有容置腔口,構成所述的容置結構。在使用時,人們一旦出現體力不 支等情況時,即可打開容置腔口,取出救生圈本體內容置腔內的補給物品進行補給。
由於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優點是 1、由於本實用新型通過與救生圈配合設置一容置結構,使得救生圈可方便的攜帶補給物品,供人們使用; 2、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且成本低廉,適合推廣使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剖視示意圖。
其中1、救生圈本體;2、容置腔;3、容置腔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一 參見圖1所示,一種救生圈,包括帶有容納人體的環狀部的救生圈本體 1,所述救生圈本體內開設有一個容置腔2,所述容置腔2與所述救生圈本體1連接處開設有 容置腔口 3,構成所述的容置結構。 人們在使用該救生圈進行活動時,一旦出現體力不支的情況,只需打開容置腔口 3,將容置腔2內的補給物品取出使用即可,從而給人體提供了補給,避免了意外的發生。
實施例二 一種救生圈,包括帶有容納人體的環狀部的救生圈本體,還包括一容置 袋,所述容置袋與所述救生圈本體連接,所述容置袋一端開設有袋口 ,所述容置袋由防水材 料構成。 使用時,人們出現體力不支等情況時,只需打開容置袋的袋口 ,將袋內的補給物品 取出使用即可。
權利要求一種救生圈,包括帶有容納人體的環狀部的救生圈本體(1),其特徵在於與所述救生圈本體(1)配合還設有一容置結構。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救生圈,其特徵在於所述救生圈本體(1)內開設有至 少一個容置腔(2),所述容置腔(2)與所述救生圈本體(1)連接處開設有容置腔口 (3),構 成所述的容置結構。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救生圈,其特徵在於所述容置結構包括至少一個容置 袋,所述容置袋與所述救生圈本體連接,所述容置袋一端開設有袋口 。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救生圈,其特徵在於所述容置袋由防水材料構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救生圈,包括帶有容納人體的環狀部的救生圈本體,其特徵在於與所述救生圈本體配合還設有一容置結構。本實用新型通過與救生圈配合設置一容置結構,使得救生圈可方便的攜帶補給物品,供人們使用。
文檔編號B63C9/22GK201501523SQ200920232399
公開日2010年6月9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30日
發明者徐晶 申請人: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