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乾燥劑及其生產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09-11 10:12:10 1
專利名稱:天然乾燥劑及其生產工藝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乾燥劑,具體涉及一種天然乾燥劑及其生產工藝。
背景技術:
乾燥劑的種類較多,各有其特點,用途也很廣泛,如何提高幹燥劑的乾燥效率,減少乾燥劑自身的腐蝕性和環境汙染,增加乾燥劑的再利用率;降低生產廠家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一直是有關部門研究的課題。本發明的天然乾燥劑及其生產工藝,能有效地解決這項課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特點是利用優質的天然凹凸棒礦、膨潤土礦和硬石膏礦,按一定的比例共同粉磨、用高壓噴霧狀水造粒、經過焙燒後,按顆粒大小分篩,現場包裝為成品。(不需要做任何酸、鹼處理,不添加有腐蝕性和會造成環境汙染的物質)。本發明的天然乾燥劑、吸附速度快,吸附能力高、無毒、無味、無接觸腐蝕性、無環境汙染,並能去除異味,對人體無害,製備成本低。可適用各類需要放置乾燥劑的場合,由於顆粒強度較高,吸溼後不會膨脹粉化,經烘乾後,可多次再利用。
生產工藝如下1、配料凹凸棒礦60%、膨潤土礦28--32%、硬石膏礦12-8%。(重量比)。
2、粉磨將上述三種原料共同進行粉磨,分別粉磨為兩種細度,一種為150目細粉料,另一種為250目細粉料。
3、造粒1)、在園盤造粒機上進行造粒,粒度控制在0.8-3.5毫米,2、)在糖衣機中進行精細加工,粒度控制在1-4毫米。
4、焙燒焙燒溫度為350-400攝氏度。
5、篩分按顆粒直徑大小進行篩分,6、成品質量要求在25攝氏度條件下,水份≤1%,相對溼度=80%,吸溼率≥40-60%。
7、包裝必須在生產現場包裝。
8、再生烘乾溫度在140攝氏度條件下,水份≤1%。
具體實施例方式一、天然乾燥劑配料組成,以重量百分比計算1、精選原料這三種天然非金屬礦在開採過程中,會摻雜一些粘土、碎石等雜質,在配料前要嚴格把關,清除這些雜質,其中硬石膏礦(CaSO4)內不得摻混二水石膏礦(Ca[SO4]·2H2O),否則會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
2、配料凹凸棒礦60%、膨潤土礦28%、硬石膏礦12%。
二生產工藝步驟1、粉磨將上述三種原料共同進行粉磨。分別粉磨為兩種細度,一種為150目細粉料,另一種為250目細粉料。
2、造粒1)、將150目的細粉料輸送到園盤造粒機上,適量加入高壓噴霧狀水進行預造粒,粒度控制在0.8-3.5毫米,園球形顆粒基本形成後轉入下一道工序。
2)、將上一工序形成的園球形顆粒輸入糖衣機中,再加入250目的細粉料進行精細加工,以加強園球形顆粒的緻密度和顆粒強度。粒度控制在1-4毫米,本工序完成後為半成品。
3、焙燒將半成品輸入焙燒爐中進行焙燒,焙燒溫度為350-400攝氏度。
4、篩分可根據用戶需求,按顆粒直徑大小進行篩分,一般可分為五種1-1.5毫米、1.5-2.0毫
(1)米、2.0-2.5毫米、2.5-3.0毫米、3.0-4.0毫米。
5、成品質量要求在25攝氏度條件下,水份≤1%,相對溼度=80%,吸溼率≥40-60%。
6、包裝必須在生產現場包裝,包裝的大小可根據需求而定。
7、再生本乾燥劑經使用後,可多次再生利用。烘乾溫度在140攝氏度條件下,水份≤1%。
權利要求
1.一種天然乾燥劑及其生產工藝,其特徵在於取凹凸棒礦60%、膨潤土礦28--3%、硬石膏礦12--8%共同粉磨。(重量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天然乾燥劑及其生產工藝,其特徵在於造粒有二個步驟1)、先在園盤造粒機上預造粒,粒度控制在0.8-3.5毫米。2)、將上一工序形成的園球形顆粒輸入糖衣機中,進行精細加工,粒度控制在1-4毫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天然乾燥劑及其生產工藝,其特徵在於焙燒溫度為350-400攝氏度。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天然乾燥劑及其生產工藝,其特徵在於成品顆粒直徑大小分為五種1-1.5、1.5-2.0、2.0-2.5、2.5-3.0、3.0-4.0。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天然乾燥劑及其生產工藝,其特徵在於成品質量要求在25攝氏度條件下,水份≤1%,相對溼度=80%,吸溼率≥40-60%。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天然乾燥劑及其生產工藝,其特徵在於必須在生產現場包裝。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天然乾燥劑及其生產工藝,其特徵在於本乾燥劑經使用後,可多次再生利用。烘乾溫度在140攝氏度條件下,水份≤1%。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天然乾燥劑及其生產工藝,其特點是利用優質的天然凹凸棒礦、膨潤土礦和硬石膏礦,經粉磨、造粒、焙燒、分篩,包裝為成品。本發明的天然乾燥劑、吸附速度快,吸附能力高、無毒、無味、無接觸腐蝕性、無環境汙染,並能去除異味,對人體無害,製備成本低。可適用各類需要放置乾燥劑的場合,由於顆粒強度較高,吸溼後不會膨脹粉化,經烘乾後,可多次再利用。
文檔編號B01J20/10GK1552513SQ20031010614
公開日2004年12月8日 申請日期2003年10月28日 優先權日2003年10月28日
發明者許盛英 申請人:許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