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護工具箱的製作方法
2023-09-19 02:57:50 1
專利名稱:一種防護工具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工具箱,特別是可有效保護所存儲物品的工具箱。
背景技術:
目前,常規放置工具、儀器的工具箱一般設有防護泡棉,其中一種方式是整體切割好、具有特定形狀的泡棉,被存儲物品只適合該特定形狀,存放物品具有針對性、單一性。另一種方式是採用可分離抽取的矩形泡棉,如圖1所示,在放置各種工具、儀器時,通過抽取出符合物體形狀的顆粒泡棉,從而形成放置各種物件的空間。但因矩形顆粒泡棉在與所放置物體接觸時為平面,所以容易移動,沒有固定的夾持力,受到較大的衝擊時,泡棉所產生的緩衝有限,故對所放置工具、儀器的保護性有限。隨著各種工具、儀器的精密化、專業化,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各種工具、儀器的存儲和防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克服傳統產品的不足之處,提出一種防護工具箱,以便用戶在放置不同的工具、儀器時,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提供有效、方便、靈活的存儲和保護。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防護工具箱,包括有箱體和設於箱體內的泡棉,泡棉由多個泡棉單元連接構成,每個泡棉單元的外壁均與相鄰的泡棉單元陰陽互補拼接,且相鄰泡棉單元之間連有可折斷的連接筋。進一步地,泡棉單元的形狀是多稜面稜柱體。泡棉單元的形狀可以是帶弧面的多面稜柱體。這樣的設計,使每個泡棉單元之間不完全脫離,具備相連的連接筋部分,以便在用戶使用時可以根據需要,折斷局部的連接筋,從整體泡棉中抽取一定範圍的泡棉單元,從而形成一定的空間,以適合放置各種工具、儀器。本實用新型通過調整箱體內泡棉單元的形狀,使其與物件接觸時,既可以通過各種不同形狀泡棉的凹凸不平或突出部分填充所放置物體的不規則部分,儘量增大物體與泡棉之間的接觸面積,使物體得到充分的保護;又可以使物件與泡棉突出部分之間產生擠壓現象,在泡棉產生變形的同時對所放置物體產生一定的夾持力,從而達到阻止物件相對運動的目的,使放置物件得到充分的保護。
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明顯的優點1、可以根據需要折斷泡棉單元之間的連接筋,從而自由、隨意調整抽取泡棉單元後的儲放空間的形狀,可適應放置不同形狀的工具、儀器,而無須預先切割成型;2、可利用泡棉單元抽取後形成的不同的稜面、弧面對箱體內的工具儀器進行調節保護,實現防護強度的可控、可調;3、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適用性強。
圖1是傳統矩形泡棉的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圖3是箱體內泡棉的平面放大示意圖;圖4是九種泡棉單元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2、圖3,本實施例的防護工具箱主要由箱體1、把手2及裝於箱體1內的防護泡棉3構成,特別之處是泡棉3是由多個橫截面呈正六邊形的多稜面稜柱體泡棉單元31拼接、延伸形成,且相鄰泡棉單元31之間連有可折斷的連接筋32。這樣,用戶可根據需要折斷一定的連接筋32,抽取、提走選定的局部泡棉單元31,使之形成與被儲存物品形狀相對應的空腔空間(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為近似「工」字形空腔,且該空間的周邊側面具有由於六邊形多稜面稜柱體被挖空而形成的凹凸不平的接觸面,從而達到充分保護各種工具、儀器的目的。
當然,泡棉單元31除上述呈六邊形多稜面稜柱體外,還可以是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多邊形稜柱體(如圖4中a、b、c所示),也可以是鄰邊相互陰陽、凹凸互補對應的不規則多邊稜面稜柱體(如圖4中f、g所示),也可以是帶弧面的多稜面柱體(如圖4中e、h、i所示)。這樣,通過採用不同形狀、密度的泡棉,調整每個泡棉單元的形狀、間距、凸出面積,從而達到調節泡棉對所放置物體所產生夾持力,適配各種需要不同保護程度物件的目的,其中泡棉凸出的部分可以是弧形、多邊形等各種規則或不規則形狀,而空腔空間的形狀也是可根據需要設計、變化的。
當然,這裡僅列舉了幾種較佳的實施方式,其它等同、類同的構造均應屬於本專利的保護範疇,這裡不再贅述。
權利要求1.一種防護工具箱,包括有箱體和設於箱體內的泡棉,泡棉由多個泡棉單元連接構成,其特徵在於每個泡棉單元的外壁均與相鄰的泡棉單元陰陽互補拼接,且相鄰泡棉單元之間連有可折斷的連接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護工具箱,其特徵是泡棉單元的形狀是多稜面稜柱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護工具箱,其特徵是泡棉單元的形狀可以是帶弧面的多面稜柱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防護工具箱,包括有箱體和設於箱體內的泡棉,泡棉由多個泡棉單元連接構成,每個泡棉單元的外壁均與相鄰的泡棉單元陰陽互補拼接,且相鄰泡棉單元之間連有可折斷的連接筋,這樣的構造可自由調節抽取泡棉單元,形成所需的存儲空間,從而適應放置不同形狀的工具、儀器等,而且泡棉單元側面可形成各種規則或不規則的凸出形狀,能更有效保護箱體內的工具、儀器。
文檔編號B25H3/00GK2799189SQ20052010836
公開日2006年7月26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26日 優先權日2005年5月26日
發明者李麗華 申請人:佛山市南海祥旺光學電子製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