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生植物浮島群落營建載體床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19:17:30 2
專利名稱:一種水生植物浮島群落營建載體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環境生態治理工程,尤其是涉及一種水體水生植物浮島群落的營建、形成和修復,成功地實現了水體水生植物浮島群落的快速形成,適用於內陸風浪中等及無風浪的水域。屬環境生態治理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環境工程和人工溼地工藝的發展,水生植物浮島成為了人工溼地工藝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水生植物浮島對去除水體中的氮、磷等富營養成分,淨化水質,及降低水體中各種指標的濃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非常優越的效果。
河道及湖泊富營養化的治理已經成為環境治理的首要問題。考慮到水域的植物生態群落恢復將會導致該區域陸化嚴重,而對於城市河道,由於這些河道固化程度較高,難以地栽水生植物,因此,業內專家提出採用水生植物浮島的形式對湖泊河道水體進行綜合治理。
現在國內環境治理領域,水生植物浮島的營建和形成主要有泡沫板栽植技術和浮島的生物法營建技術,而營建浮島的產品僅只有泡沫板床。兩種營建方法中,泡沫板床對環境的汙染較嚴重,且植物的生長由於受到了泡沫板床栽植孔的制約,而使植物不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其應用受到了制約。而生物法營建技術由於營建工藝和管理較為複雜,且對於大型的挺水植物浮島而言,只能採用育苗移植的方法營建,因此,也尚未推廣開來。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發明一種能在任何水面上快速營建和形成水生植物浮島的水生植物浮島群落營建載體床。這種水生植物浮島群落營建載體床是由多個各自獨立的載體床放置在水面上,再相互活動連接構成一個整體水生植物浮島群落。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水生植物浮島群落營建載體床,其特徵在於載體床由栽植床及與栽植床連接的浮圈組成,栽植床上包裹有浮圈。每個栽植床由1-5個植體容器、數個互連扣及連接在植體容器與互連扣之間的連接帶組成,植體容器底部開有網狀孔;互連扣為杯形形狀、槽形形狀或者其它搭口相互匹配的形狀;浮圈是由密度小於1的漂浮物質,其外形為帶狀、圈狀、塊狀或其它形狀;植體容器的形狀為圓柱形、圓錐形、杯形、方形或桶形;浮圈套接在或包裹在植體容器外周、連接帶底部或互連扣處。
工作原理由數個栽植床(1)及與栽植床(1)連接的浮圈(2)兩部分共同組。每個栽植床(1)由1-10個植體容器(11)、數個互連扣(12)和連接在植體容器(11)與互連扣(12)之間的連接帶(13)構成,植體容器(11)底部開有網狀孔(14)。載體床為單獨的個體,各載體床之間通過互連扣(12)相互拉扣連接為一個整體。由於各個載體床(1)都為獨立的個體,使用時人們可以將載體床(1)拼接成不同類型的形狀,組合營建的浮島具有不同形狀。
在工廠生產製造出的載體床(1),植體容器(11)中填充海綿,不同類型的水生或溼生植物以海綿為植株基部,固定放置在植體容器(11)中,單個植體容器(11)可栽植水生植物5-7叢,植株萌發出新株,新株根系或植株生長結合在一起後即形成水生植物浮島群落。水生或溼生植物株叢與株叢之間能夠完全緊密地生長在一起,從而達到快速形成水生植物群落的目的和要求。
本實用新型所有水生或溼生植物均可直接栽種於床體中,無需先培育盆苗後再進行移植。可以利用載體床於水域水面進行水生或溼生植物的生產繁育。並結合實際情況實施了水生植物浮島群落形成和營建的工程化應用。
載體床(11)和浮圈(2)兩部分得自單獨生產,使用時將兩者再套合在一起。載體床(1)材質為塑膠、聚乙烯材料等,浮圈(2)材質選用密度小於1(水的密度為1)的能漂浮在水面上、浮力輕材料製作。植株栽植後的入水深度可以根據應用時的實際需要,以增加或減少浮圈數量的方式進行調節。
本實用新型水生植物浮島群落營建載體床的主要優點是1、利用本實用新型產品營建的浮島,在3-10月的生長季節內,3-5個月即可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群落;2、本產品體積小、輕便,便於運輸和使用;其使用材料少,產品可以回收利用,對環境的汙染小;3、本產品之間通過互接扣連接,可根據應用時的實際需求,將產品拼接成任何形狀;4、所有水生植物均可直接栽種於本產品中而無需進行盆栽育苗和移植;5、可以根據水生植物對水位深度的實際需求來調節植株的入水深度;6、適宜的水體和地域範圍廣,環境工程以及園林水景中均可應用,尤其適宜深水和汙水環境應用;8、能夠作為水生植物的生產床,在水面進行水生植物的水培繁殖和生產。
以下結合附圖所示實施例,對結構作進一步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不限於此實施例。
圖1本實用新型單個栽植床的俯視狀態示意圖。其中植體容器(11)有5個,呈十字形分布,互連扣(12)採用杯形形狀。
圖2為圖1所示栽植床的A-A方向剖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浮圈的俯視狀態示意圖。其中浮圈為圈狀。
圖4為圖3所示的B-B剖面圖。
圖5本實用新型圖1所示栽植床的立體圖。
圖6本實用新型圖3所示浮圈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按圖1和圖5示意結構製作一個中心杯、4個側杯和4個互接扣杯結構的栽植床(1),栽植床(1)採用塑膠材料製作,按圖3和圖6示意結構製作浮圈(2)採用泡沫塑料製作,將浮圈(2)套於每個植體容器(11)外。實際應用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浮圈的使用數量。並通過浮圈的增減來調節床體和植株的入水深度。對於栽植縱徑較大的水生植物品種,可以採用少側杯產品類型,而對於縱徑較小的水生植物品種,宜採用多側杯產品類型。
根據實際應用時的數量要求,以海綿包裹住水生植株的基部,植入植體容器(11),並使海綿充滿於植體容器中,防止脫落,將杯狀互接扣(12)對接並套扣在一起固定,根據所需要營建的水生植物浮島面積的大小進行產品拼接和栽植。使用時可以先將產品拼接好後在水面栽植,也可以將植株單床栽植好後再進行拼接並移入水面。將栽好植物後的裁體床(1)置於指定水域進行生長培育、管護和管理。
1-栽植床;11-植體容器;12-互連扣;13-連接帶;14-網狀孔;2-浮圈。
權利要求1.一種水生植物浮島群落營建載體床,其特徵在於載體床由栽植床(1)及與栽植床(1)連接的浮圈(2)組成,栽植床(1)上包裹有浮圈(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生植物浮島群落營建載體床,其特徵在於每個栽植床(1)由1-5個植體容器(11)、數個互連扣(12)及連接在植體容器(11)與互連扣(12)之間的連接帶(13)組成,植體容器(11)底部開有網狀孔(14)。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生植物浮島群落營建載體床,其特徵在於互連扣(12)為杯形形狀、槽形形狀或者其它搭口相互匹配的形狀。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生植物浮島群落營建載體床,其特徵在於浮圈(2)是由密度小於1的漂浮物質,其外形為帶狀、圈狀、塊狀或其它形狀。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生植物浮島群落營建載體床,其特徵在於植體容器(11)的形狀為圓柱形、圓錐形、杯形、方形或桶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生植物浮島群落營建載體床,其特徵在於浮圈(2)套接在或包裹在植體容器(11)外周、連接帶(13)底部或互連扣(12)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環境生態治理工程,尤其是涉及一種水體水生植物浮島群落的營建、形成和修復,成功地實現了水體水生植物浮島群落的快速形成,適用於內陸風浪中等及無風浪的水域。屬環境生態治理領域。載體床由栽植床及與栽植床連接的浮圈組成,栽植床上包裹有浮圈。每個栽植床由1-5個植體容器、數個互連扣及連接在植體容器與互連扣之間的連接帶組成,植體容器底部開有網狀孔;互連扣為杯形形狀、槽形形狀或者其它搭口相互匹配的形狀;浮圈是由密度小於1的漂浮物質,其外形為帶狀、圈狀、塊狀或其它形狀;植體容器的形狀為圓柱形、圓錐形、杯形、方形或桶形;浮圈套接在或包裹在植體容器外周、連接帶底部或互連扣處。利用本實用新型產品營建的浮島,在3-10月的生長季節內,3-5個月即可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群落。
文檔編號C02F3/32GK2926213SQ200620019399
公開日2007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06年3月31日
發明者李強, 鄧輔唐, 鄧輔商 申請人:雲南今業生態建設集團生態技術研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