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有遠程監控的農村汙水再利用處理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9-17 20:12:00

本發明涉及一種淨水系統,具體為一種帶有遠程監控的農村汙水再利用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其中農村的汙水逐漸成為重中之重,因此農村的汙水處理系統成為農村的迫切需求,然而,農村的汙水具有水量不穩定,較分散等特點,因此開發適宜農村地區汙水處理的工藝,對農村環境的汙水處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了一種帶有遠程監控的農村汙水再利用處理系統,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帶有遠程監控的農村汙水再利用處理系統,包括進水口、過濾網、汙水池、輸送管、水泵、混泥沉澱池、閥門、壓力傳感器、脫水池、消毒池、汙泥收集池、噴頭、控制器、蓄電池、支架、太陽能電池板、微處理器、水質檢測器、過濾箱和加藥箱,所述汙水池一側的上端設有進水口,所述汙水池的中間部位設有過濾網、所述汙水池的另一側的下端連接有輸送管,所述輸送管上設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另一端設有混泥沉澱池,所述混泥沉澱池的內側底部設有壓力傳感器,所述混泥沉澱池的上方設有加藥箱,所述混泥沉澱池的另一側設有通過輸送管連接的過濾箱,所述過濾箱的另一側設有水質檢測器、微處理器、蓄電池、控制器,所述蓄電池的上方設有通過支架固定的太陽能電池板,所述輸送管的末端設有噴頭,所述混泥沉澱池下方設有閥門,所述閥門的下端通過輸送管連接有脫水池,所述脫水池的一側設有消毒池,所述消毒池的另一側設有汙泥收集池,所述閥門和水泵通過控制器與微處理器電連接,所述水質檢測器和壓力傳感器與微處理器連接,所述微處理器通過無線網絡與PC端連接。
進一步的,為了能達到較好的灌溉效果,所述噴頭之間的間距為3m。
進一步的,為了能過濾掉較大的生活垃圾,所述過濾網的網孔直徑為1mm。
進一步的,為了能提高輸送管的使用壽命,所述輸送管採用鋁塑複合材料製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種帶有遠程監控的農村汙水再利用處理系統的噴頭之間的間距為3m,能達到較好的灌溉效果,所述過濾網的網孔直徑為1mm,能過濾掉較大的生活垃圾,所述輸送管採用鋁塑複合材料製成,能提高輸送管的使用壽命,本發明通過設置遠程監控,能夠實現遠程檢測和控制的作用,極大的優化農村的汙水處理系統,滿足人們對汙水處理的需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圖;
圖2為本發明原理圖;
圖中:1-進水口、2-過濾網、3-汙水池、4-輸送管、5-水泵、6-混泥沉澱池、7-閥門、8-壓力傳感器、9-脫水池、10-消毒池、11-汙泥收集池、12-噴頭、13-控制器、14-蓄電池、15-支架、16-太陽能電池板、17-微處理器、18-水質檢測器、19-過濾箱、20-加藥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請參閱圖1-2,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帶有遠程監控的農村汙水再利用處理系統,包括進水口1、過濾網2、汙水池3、輸送管4、水泵5、混泥沉澱池6、閥門7、壓力傳感器8、脫水池9、消毒池10、汙泥收集池11、噴頭12、控制器13、蓄電池14、支架15、太陽能電池板16、微處理器17、水質檢測器18、過濾箱19和加藥箱20,所述汙水池3一側的上端設有進水口1,所述汙水池3的中間部位設有過濾網2、用於過濾生活垃圾,所述汙水池3的另一側的下端連接有輸送管4,所述輸送管4上設有水泵5,所述水泵5的另一端設有混泥沉澱池6,對所述混泥沉澱池6的內側底部設有壓力傳感器8,由於沉澱物的重量大於水的重量,產生的壓力較大,當沉澱物達到一定量時,壓力傳感器8會將信號傳給微處理器17,所述混泥沉澱池6的上方設有加藥箱20,用於對混泥沉澱池加藥,所述混泥沉澱池6的另一側設有通過輸送管4連接的過濾箱19,對水深度淨化,所述過濾箱19的另一側設有水質檢測器18、微處理器17、蓄電池14、控制器13,所述蓄電池14的上方設有通過支架15固定的太陽能電池板16,所述輸送管4的末端設有噴頭12,所述混泥沉澱池6下方設有閥門7,所述閥門7的下端通過輸送管4連接有脫水池9,所述脫水池9的一側設有消毒池10,所述消毒池10的另一側設有汙泥收集池11,所述閥門7和水泵5通過控制器13與微處理器17電連接,所述水質檢測器18和壓力傳感器8與微處理器17連接,所述微處理器17通過無線網絡與PC端連接,所述噴頭12之間的間距為3m,能達到較好的灌溉效果,所述過濾網2的網孔直徑為1mm,能過濾掉較大的生活垃圾,所述輸送管4採用鋁塑複合材料製成,能提高輸送管的使用壽命。
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