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抽溼乾燥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06:49:20 2
專利名稱:高溫抽溼乾燥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說明
一、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是一種高溫抽溼乾燥的裝置,尤其是對大批量潮溼物體乾燥的設備。
二背景技術:
目前所使用的抽溼乾燥設備是抽溼機,在常溫下進行抽溼乾燥,抽溼機是由壓縮機、風機、冷凝器、蒸發器和外圍部件組成,由於抽溼機的壓縮機受環境溫度的影響較大,在中高溫狀態下,比如40度以上,冷凝器散熱效果不好,蒸發器在高熱負荷下工作,致使壓縮機各項技術參數超標,抽溼效率極低,甚至壓縮機不能正常工作,無法抽溼乾燥;抽溼機在常溫下進行抽溼乾燥,乾燥物體量小,需時間長、效率低。
另一種乾燥設備,就是蒸汽噴氣式乾燥機,用過高溫(超過100度)、高熱強行蒸發乾燥物體,大量的熱能烘乾散失,耗能大,被乾燥物體變形,造成物體使用效果不好。
三、技術內容1、設計目的為了解決抽溼機在中高溫狀態下不能工作,蒸汽噴氣式乾燥機在過高溫度下乾燥物體耗能大、物體變形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耗能低、效率高、乾燥效果好、乾燥物體不變形的高溫強抽溼乾燥裝置。
2、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高溫抽溼乾燥裝置,包括有箱體,其內一側安置有散熱片,散熱片的上側固定有安放被乾燥物體的平臺,箱體的另一側設有機殼,機殼內依次安裝有蒸發器、風機、冷凝器,在蒸發器的下側設有接水盤,接水盤上引出一用於排放冷凝水的水管;在箱體的外側設有壓縮機,壓縮機的進口、出口分別用管道接蒸發器的出口和冷凝器的進口,冷凝器的出口經水冷卻器、毛細管後到蒸發器的入口。
3、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與現有的抽溼機相比,抽溼效率高、效果好,現有的抽溼機無法對高溫空氣抽溼乾燥物體,而本高溫抽溼乾燥裝置能夠實現。與現有蒸汽噴氣式乾燥機相比,加熱烘乾乾燥,大量的熱能烘乾散失,能耗大,乾燥物體變形,而本設計採用了高溫抽溼蒸發乾燥,潮溼物體中的水份蒸發後又被液化,蒸發熱和液化熱相等,消耗的是壓縮機機械能和熱能損耗,故乾燥成本低,乾燥的物體不變形,效果好。
四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圖。
附圖中1.壓縮機,2.冷凝器,3.毛細管,4.蒸發器,5.風機,6.水冷卻器,7.機殼,8.接水盤,9.水管,10.箱體,11.散熱片,12.平臺。
五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附圖中箱體(10)內,一側安置有散熱片(11),通過管道送熱,提高箱體(10)內的溫度。散熱片(11)的上側固定有安放被乾燥物體的平臺(12),用於放置潮溼物體。箱體(10)的另一側設有機殼(7),機殼(7)內依次安裝有蒸發器(4)、風機(5)、冷凝器(2),在蒸發器(4)的下側設有接水盤(8),接水盤(8)上引出一用於排放冷凝水的水管(9);箱體(10)內的空氣在風機(5)的作用下,從蒸發器(4)流入,冷凝器(2)排出,沿機殼(7)內循環;在箱體(10)的外側設有壓縮機(1),壓縮機(1)的進口、出口分別用管道接蒸發器(4)的出口和冷凝器(2)的進口,冷凝器(2)的出口經水冷卻器(6)、毛細管(3)後到蒸發器(4)的入口。壓縮機(1)工作,製冷劑沿壓縮機(1)、冷凝器(2)、水冷卻器(6)、毛細管(3)、蒸發器(4),通過連接管道循環,蒸發器(4)製冷,循環空氣遇冷凝結成水滴,集入接水盤(8)從水管(9)流出室內;冷凝器(2)散熱,從冷凝器(2)循環的空氣又被加熱,同時帶走了冷凝器(2)中的熱量,流出了乾燥的空氣,循環空氣保持基本熱平衡,箱體(10)內的空氣循環不斷抽溼。由於箱體(10)內空氣溫度較高,冷凝器(2)很難達到較好的散熱效果,由水冷卻器(6)輔助散熱,使製冷劑降溫,來保證壓縮機(1)的性能,使蒸發器(4)能在高溫環境下保持低溫狀態,具有良好的抽溼效果。潮溼物體放置在箱體(10)內的平臺(12)上,循環的高溫乾燥熱空氣,不斷蒸發潮溼物體中的水份,潮溼物被乾燥,實現目的。
權利要求一種高溫抽溼乾燥裝置,包括有箱體(10),其內一側安置有散熱片(11),散熱片(11)的上側固定有安放被乾燥物體的平臺(12),箱體(10)的另一側設有機殼(7),機殼(7)內依次安裝有蒸發器(4)、風機(5)、冷凝器(2),在蒸發器(4)的下側設有接水盤(8),接水盤(8)上引出一用於排放冷凝水的水管(9);其特徵在於在箱體(10)的外側設有壓縮機(1),壓縮機(1)的進口、出口分別用管道接蒸發器(4)的出口和冷凝器(2)的進口,冷凝器(2)的出口經水冷卻器(6)、毛細管(3)後到蒸發器(4)的入口。
專利摘要一種高溫抽溼乾燥裝置,包括箱體、壓縮機、冷凝器、水冷卻器、毛細管、蒸發器,風機、接水盤、水管、機殼、散熱片、物體平臺。散熱片通過管道送熱,提高箱體內的空氣溫度;壓縮機工作,對箱體內的高溫空氣進行循環抽溼,乾燥的熱空氣不斷蒸發潮溼物體,乾燥速度快,量大、效率高、效果好,耗能低。
文檔編號F26B5/06GK2620230SQ0322122
公開日2004年6月9日 申請日期2003年4月16日 優先權日2003年4月16日
發明者張維雷 申請人:張維雷